登陆南极后最忙碌的人们:机组每天工作15小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10:10 大连晚报 | |
●机组每天工作15个小时,技术高超多次化险为夷 ●一位厨师为70个人作饭:站上厨房昼夜烟火缭绕 ●即将跨越生死线,内陆探险前的格罗夫队员进入最后备战状态 记者走近登陆后最忙碌的人们 本报特派记者刘万恒中国南极中山站电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登上南极大陆并抵达中山站已经整整5天了。登陆南极并不是结果,而是繁重任务的开始。5天来,全体考察队员都在紧张地工作中,承担卸货任务的队员辛苦自不必说,承担其他工作的几个特殊群体更是忙碌不停。近日,记者走近这些登陆后最为忙碌的人,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每天要在空中生活12个小时 如果这几天问一下22次南极科考队队员们,登陆南极后最忙碌的人是谁?大多数队员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机组成员是最辛苦的。本次南极科考哈尔滨飞龙航空公司派出2架直九飞机、6名机组成员随队远征南极。由于受冰情限制,雪地运输车无法开上冰面,所有的上站货物都是用直升机吊装20公里运送到中山站的。在吊装货物的5天时间里,哈飞机组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5个小时以上。就像勤劳的蜜蜂一样,平均每半小时两架直升飞机就要往返于雪龙号和中山站一次,货物一运进机舱将立即起飞开始又一个航次。在震耳欲聋的旋翼声中,4位飞行员每天的平均飞行时间已达到了12小时,午饭和晚饭,飞行员都是在直升机平台上急忙吞咽下去的。而两位机械师更得在吊装现场逐个摆放安置货物,旋翼巨大升力激起的冰雪碎粒如同子弹一样袭击着直升机附近30米距离内的人,机械师于江的手被一块飞起的碎冰划了个大口子,鲜血直流的他仍坚持工作在岗位上。 虽然连日超负荷工作,但高超的飞行技术和老到的极地飞行经验使得哈飞的雄鹰们多次化解了可能出现的险情,保证了飞行安全。曾经3上北极的机长齐涣清告诉记者,12月19日他送内陆队队员徐夏兴去格罗夫山前进基地时,一块已经起降过多次的冰面突然出现异常,冰面变脆变薄,正降落的直升机机身一沉,眼看就要随冰面塌陷,沉着的齐机长迅速拉起操纵杆,操作直升机抬头爬升,成功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在机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载重1吨的两架直升机在短短5天内完成了全部货物的吊装上站工作。领队魏文良表示,本次冰上卸货机组的任务之重、飞行密度之大都是历次南极科考中创记录的。 -5天时间瘦了6公斤的大厨 高强度的劳动之余,可口的饭菜是保证每个队员迅速恢复体力,以再次投入工作的必需品。原来中山站上只有17名越冬队员,可是22次考察队一来,站上等饭吃的嘴一下子增加到70张。为这70位队员每天做4顿饭的艰巨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了22次科考队越冬队总厨,山东省海洋渔业厅的一级 厨师赵忠林身上。从12月19日开始,每天凌晨3时,赵忠林就得早早爬起身,冲进厨房为即将参加卸货的队员准备早餐,70个人的早餐数量是非常可怕的,仅仅煎鸡蛋就得满满一脸盆,用掉上百颗鸡蛋。蒸馒头、熬稀粥……往往是老赵忙了几个小时,自己却连口水都没喝上,就得接着投入午餐的准备工作。一顿饭至少也得准备3——4个小时,在加上每晚12时的夜宵,中山站的厨房终日处于“烟薰火燎”的状态中,一天下来老赵切菜的手常常累得抬不起来。最后赵忠林干脆把铺盖搬进了厨房隔壁的储藏室,5天下来,他的体重整整减轻了6公斤。而老赵告诉记者,他的前任,21次越冬队总厨张师傅在一个冬天里减掉了20公斤体重。可见厨房的工作之劳累。-最后的备战:探访格罗夫山队前进基地 另一群终日处于紧张状态中的是即将出发的格罗夫山队员们。北京时间12月24日中午,远征内陆的11位勇士将踏上千里征程,穿越生死界线。最近几天,11名内陆考察队员一直在检修仪器、调整设备、并进行冰上探路工作。12月22日上午,记者乘机前往距离中山站9公里,位于拉斯曼丘陵边缘的格罗夫山前进基地。在工作舱内,记者见到用新雪橇零件重新装配过的旧雪橇已经到位,3辆雪地车也已经完成了最后的检修。但以琚宜太队长为首的队员们仍钻在雪地车履带下做行前维护。琚宜太告诉记者,格罗夫山虽然是南极大陆最美的地方,但也是一个充满了未知危险的地方,这些考察设备关系到11名队员的生命。“对设备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据了解,目前格罗夫山考察队的所有设备、配件和补给用品已全部运到前进基地,格罗夫山陨石收集计划已进入倒计时。 12月22日 晴 按照预订的计划,22日一早,我和老佟两个人携带好了所有的发稿设备和很小一部分衣物行李,正式告别了曾度过34个日夜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转移到中山站生活。在这座中国最大的南极考察站里,我们将度过2个月的生活,在这里继续自己的工作,代表大连媒体,代表大连人,继续发出自己的声音。 最后一个在雪龙号上度过的晚上是难以入睡的。本来我们应该在21日晚上就随同最后一班运货直升机回到中山站的,但正如我在昨天的稿件里提到的那样:冰面塌陷使得飞机不敢再在冰面上起降,我们只好继续留在雪龙号上过夜,等待第二天雪龙号继续破冰。整整一夜,雪龙船周围的冰面都在发出巨大的碎裂声,1米多厚的冰层不断和钢铁船体摩擦着,发出令人牙酸的声音。早上我爬起身跑上甲板,结果发现雪龙号周围的冰层,这些我们曾经站在上面欢呼、曾在上面终日劳动,曾在上面插起红旗的“厚实”的冰层,已经变成了一片混杂着浮冰的大海。也许沧海桑田的变化,本来就是在南极体现得最为明显。正像魏书记告诉我的那样,在南极,今天还在举行欢庆仪式的天堂明天就可能变成布满致命陷阱的地狱,南极,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了风险、意外的神秘之地。大自然的伟力,是人类永远无法触摸的,在这里,任何科考计划都赶不上变化快。 但南极同样是遍地财富、遍地生机的地方。这几天我们冰上卸货的时候,不时会有小队的企鹅凑过来探望视察考察队员的劳动情况。其中以南极地区身材最小、数量最大的阿德利企鹅为多。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对我们这些南极的闯入者已经很熟悉,但他们并不惧怕这些比自己大上许多倍的巨人,也许是考察队员们看上去都很和善,不像天敌贼鸥、海豹那样面目狰狞吧,只要我们慢慢地接近它们,小企鹅们并不会逃走,而是摇摇晃晃地凑上前来,和队员们面面相觑,刹是惹人怜爱。而在企鹅岛,我更见到了贼鸥这种巨大鸟类的慈爱天性。 说起贼鸥这家伙,中山站的队员们多数不喜欢它们。这些天性酷爱偷窃的南极大鸟一到开饭时间就在食堂周围盘旋,如果有落单的考察队员端着饭盆出来,3、5只贼鸥就会俯冲而下,抢走盆中的饭菜。在中山站卸货的日子里,我也曾亲眼目睹过这种外貌丑陋的大鸟用锋利的嘴叨开花生包装袋,大口大口地吞咽花生。加上这些家伙捕食可爱的企鹅,于是就更令我们感到厌恶。登上企鹅岛的第一步我们没有见到企鹅,面前的岩石上反倒盘旋着两只贼鸥。见我们10几号人走上前来,两只大鸟发了疯一样鸣叫着,不断在我们头顶盘旋,俯冲。机组的老齐大哥是见过大世面的飞行员,加上黑龙江人本就一身虎胆,根本没把这小鸟放在眼里,但正打算拍照时,两只贼鸥一前一后俯冲下来,屁股一翘,两枚粪便炸弹贴着齐大哥的脑袋落地,吓得我们再也不敢靠近这块岩石。领路的中山站前站长老叶颇为纳闷:贼鸥这家伙是贼不是强盗,见到2个人就会吓得立马溜走,像今这般拼命保护领地实在不多见。直到老叶绕道岩石后才见到,贼鸥的领地里还窝着两只幼雏。严父慈母的天性让两只大鸟要和我们这些侵入者拼命。这场人与鸟的对峙最终以我们的绕道而行宣告结束。不是因为惧怕炸弹,只是为了对鸟类父母本能的一份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