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撞击彗星”的两个未解之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 20:00 新华网 | ||||
新华网南京8月23日电 (记者 蔡玉高) “若能将这两个未解之谜揭开,人类对彗星的认识就会向前迈上一大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介绍,截至目前,炮轰彗星后尚有两个未解之谜:一是炮轰所产生的撞击坑的大小;二是在彗星表面发现的白色斑状物。 “炮轰彗星”引起全球公众的强烈关注,美国宇航局网站上撞击前后拍摄到的彗核 王思潮说,这次炮轰产生的撞击坑到底多大多深?撞击前美国天文学家预期撞击后不久就会烟消云散,可拍下新坑的清晰照片,没想到撞击产生的大量微尘长时间遮住了整个彗核。为此,国际行星协会向全球公众征集对新坑大小深度的科学猜测,猜测与实际大小相近的将获得特制的纪念章。 美国深度撞击的科学家估计这次撞击猛烈,新形成的撞击坑直径将高达200米-250米,深度为40米-50米。王思潮根据对撞击前后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预计新坑直径小于100米,估计为50米左右,深度小于20米,估计为10米左右。如果这次撞击不够深,就难以探测到彗核内部的原始物质,这关系到对太阳系起源和地球生命起源的深入研究。届时有可能要策划用更重的探测器和更高的撞击速度作第二次冲击。 第二个 未解之谜是神秘的白色斑状物。这些白色斑状物的长度从20米至500米,宽度从10米至100米,表面光滑,反光能力强。王思潮认为,在阳光的直照下和真空的太空环境中,一般的冰物质容易被升华为气体,难以长期暴露在彗核表面。据此,王思潮推测这些白色斑状物可能是升华温度较高的冰物质。宇宙飞船所拍摄到的深度撞击的大量图像数据,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才能陆续发回,而数据分析更需数月时间,估计到那时上述两个未解之谜有可能被揭开。(完) 相关专题:美宇航局探测器深度撞击彗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