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百年古宅毁于一场大火 古建筑毁在房客之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 10:43 人民网-江南时报

  文物被烧引出苏州古建筑“控保”尴尬

  本报记者 邱如明 见习记者 王娟 朱桂根

  拥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苏州,全市已有9座园林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5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多处控制保护古建筑、800多处古构筑物,地面文物占江苏
省的1/3,目前80%保存完好。这些古建筑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瑰宝,是活的历史书,这是苏州的骄傲。不久前的台风“麦莎”,让我们听到了它们的哀泣,而前两天的一场大火,又使得苏州一处古建筑毁损严重。保护古建筑面临着“控易保难”的尴尬局面,苏州依然任重而道远。

  哀哉 古建筑毁在“房客”之手

  8月15日下午1点40分左右,位于苏州干将西路235号的一幢控保建筑突然发生火灾,大火将办公楼二楼的三个房间彻底烧毁。苏州市因果巷消防中队接到报警后随即赶到了现场进行救援。此时火势已非常猛烈,起火建筑上空浓烟蔽日,整个二楼已经陷入一片火海,熊熊的火焰不断向上蹿,噼里啪啦的炸裂声从火海里不断传出。几分钟后,二楼的楼顶开始穿顶并发生坍塌,楼内的主横梁已被烧断。直到下午2点30分左右,大火才被彻底扑灭。

  据了解,这幢被毁老宅名为吴宅,是2003年8月由苏州市所立的141号控制保护建筑,目前由干将路指挥部借给苏州市基础设施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作办公场所用的,是清代中后期所建,砖木结构,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然而一场大火把这座古宅烧得面目全非。一位目击者袁师傅告诉记者,大火是从该公司董事长的办公室烧起来的,当时他正好在隔壁办公室内和人谈事情,火灾发生时该房间内没有人,发现起火后他立即报了警。另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楼上每个房间内都有空调,发生火灾时房间内跳了闸,估计是电器线路负荷过大引起了火灾。

  火灾发生后,苏州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承认,目前把古建筑租借给单位使用,既有利也有弊。

  文物部门人士认为,房屋空关无人使用会加快老化速度,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而房屋年久失修、无人养护,更容易产生坍塌事故,因此租借给单位使用虽然会给古建筑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但相较房屋空关的情况而言,对保护古建筑还是有一定的益处的。

  文物部门介绍说,目前,苏州已有多处控制保护建筑借给单位使用,它们的保护工作与文物保护单位相比做得还不到位,不如文物保护单位做得好。

  但是虽然借给单位使用会增加古建筑保护的安全隐患,诸如通电、磨旧等等,但是还没有具体的标准出台以评价和判断上述安全隐患的程度。目前文物局能做的就是按照2002年出台的《古建筑保护条例》中第八条所规定的要求,确定好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加强防火防盗的意识。同时由文物部门做好监察工作,发现安全隐患后及时杜绝。通过监察、督促、落实好责任人来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不当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

  号脉 控保建筑“病灶”知多少

  控制保护建筑作为文物梯队里的“预备队”(简称控保),是最低级别的受保护者,包括一大批尚不能评定为文物却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宅、古桥、古祠堂、古庙宇、古城墙等等,它们的身份颇为尴尬,既被“控”了起来,但由于资金、人才等“瓶颈”,政府保护心有余而力不足。

  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苏州城基本上没造什么新房子,这样苏州古城就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但另一方面,居民却被拼命塞进一座座深宅大院,本来就一家人的一个大宅院,后来变成了“七十二家房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而这些房子的产权又不属于住户自己,因此拥挤、破坏、脏乱、乱搭乱建等种种现象泛滥成灾。大多数古建筑的“病灶”都在这一时期埋下,如今除了经过重新修葺过的,大多数控保建筑的现状都是每况愈下。

  人为破坏猛于虎,严重的破坏能在朝夕之间令控保建筑灰飞烟灭,轻度的破坏也会让控保建筑长期承受“伤痛”煎熬,并可能会“恶化感染”。如前文所述,暴力破坏、脏乱、乱搭乱建等都会对控保建筑形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2003年9月一处控保建筑“人间蒸发”的事件,至今仍在敲响警钟。位于阊门外辛庄的安徽会馆,又名东廓堂,占地面积774平方米,为三进晚清建筑,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列为苏州市控保建筑,在《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突然莫名地被拆掉了,并且,当这座古建筑被拆掉半个多月后,文物部门才得到消息,扼腕叹息但为时晚矣。

  居住的过于拥挤和使用的不当会造成古建筑的损坏;空关也会加速控保建筑的老化,房子的使用、安全等状况由于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其潜在的危险不容易发现和排除。

  此外,尽管被合理地使用和科学地维护着,依然有两个因素在威胁着控保建筑。其一,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恶劣的天气如台风、风暴、洪涝等,对一些控保建筑的打击可能会是致命的。

  每年的汛期和台风,对于苏州大多数控保建筑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目前苏州城区内的诸多控保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因墙体老化陈旧,屋面破旧或屋梁、墙体倾斜而或多或少出现了险情,但是,历年以来,由于客观原因,修缮的速度总是不够快,一批没有修好,另一批却又出现了险情,旧债未完,又添新债。

  此外,江南潮湿的气候,是古建筑们隐形的杀手。由于绝大部分控保建筑采用的都是砖木结构,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一大致命弱点,尤其在江南地区,充沛的雨水、潮湿的空气,使墙体或木质部件更容易受到风化或侵蚀。

  谏言 措施和手段应齐头并进

  本来,政府部门是要准备调动民间的积极性来参与保护控保建筑的,但社会反响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舆论上肯定的多,事实上掏钱的少。

  2002年、2003年和今年,政府连续出台了《古建筑保护条例》、《古建筑抢修保护实施细则》和《苏州市区依靠社会力量抢修保护直管公房古民居实施意见》,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受让产权或租住等方式来抢救古宅并完善了具体的操作程序,然而从这些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提出的办法来看,政府“兜售”古建筑的“销售理由”还是侧重于“感情”牌,以民间对

传统文化遗存特有的珍爱和怜悯为“卖点”,因为它们居住价值不如公寓或
别墅
,商业价值不如
写字楼
,而实际价格却比公寓、别墅或写字楼高得多,无论从居住上还是投资增值上,这些控保建筑并不具有太高的市场操作价值。因为这一点,控保建筑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市场的冷遇。

  遭遇市场冷遇的第一大原因,是古建筑本身固有的文化价值和高昂的修缮、维护成本,因此每一幢待售的古建筑无一例外地都是天价,包括前一阵媒体纷纷报道的葑湄草堂上海撤标事件;而购买旧宅自己修缮同样如此,如山塘街雕花楼,这一总面积1600余平方米的五进大宅,修缮的代价高达1000万元。

  而还有一困扰买家的因素,就是房子易购,两证难拿。据了解,目前购买控保建筑,都无法拿到土地证和产权证,“有名无分”的交易,使许多买家失去了积极性、望而却步。

  而即使购买了下来,在经营上买家还要费一番周折。古建筑的房型结构和地段位置,未必能满足现代商业经营的要求,同时,什么生意能支撑起高昂的成本或无愧于古建筑的特殊身价?购买古建筑的目的,也许只能是用于自住或住宅投资。

  此外,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购买者既是新主人,也是对古建筑的保护责任人,依法转让的古建筑随产权的变化,保护、维修等相关责任也相应调整,购买者将多一份责任和限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能美容、不能整容’,即只能进行保护性修缮,不能改得面目全非,文物部门将对古建筑实行长期、终生的监管。也就是说,购买者对自己的房子并不拥有完全的处置权。这也是不少购买者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应该说,对保护文化遗存,苏州政府部门做了种种努力,但由于民间资金的介入,控保建筑的保护远未成为气候,政府肩上的担子因此依然未有丝毫的减轻,其中就包括对控保建筑的监控和现状的评价。由于已发现的种种问题,可以说现阶段监控机制和力度都是不够的,没有形成立体、及时的监控网络,不具备对危机预防和预警、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当病根暂时无法清除时,定期的检查和适时的监控就变得尤其重要了。


  爱问(iAsk.com)
  古建筑 相关网页约1,570,0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