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新民周刊》:发现号成功背后的隐忧(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 17:08 新民周刊
科技时代_《新民周刊》:发现号成功背后的隐忧(图)
“发现”号成功返回并不能掩盖幸运背后的隐患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撰稿/赵艳燕

  “发现”号成功了,但是未来,NASA(美国宇航局)还能保证它成功吗?

  “‘发现’号的成功并不能说明什么,它只证明了NASA有能力解决技术问题。但在文化方面,NASA花的时间还不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

管理学院副院长、战略管理学教
授吉姆·费舍尔(Jim Fisher)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他近日在加拿大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多伦多星报》上撰文,质疑NASA的“载人航天文化”。

  重拾“载人航天文化”

  8月9日“发现”号完美着落的一刻,NASA工程师罗德尼·罗卡(Rodney Rocha)是众多深感欣慰的人中的一个。

  他曾做出过惊人之举。2003年“哥伦比亚”号发射后,外油箱一块“公文包”大小的绝缘泡沫脱落,砸中

航天飞机的左翼。NASA工程师发现后,推举罗卡向主管部门报告,要求查看损伤部位。

  罗卡发出第一封邮件,石沉大海;第二封邮件也“夭折”了,因为在主管部门看来,只有防热系统的负责人卡尔文·史科博格(Calvin Schomburg)才有发言权。后者打包票说绝对没问题,拒绝了罗卡的请求。罗卡又写了第三封邮件,但因NASA规定“工程师不准发送越级邮件”而最终没有发出。“整个项目就像一只把头埋在沙堆里的鸵鸟。”罗卡说。

  后来,“哥伦比亚”号在返航中不幸解体。它失事的原因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NASA“载人航天文化”的彻底崩溃。文化问题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的“挑战者”号失事事件。

  当时有工程师提出,气温条件过低会影响发射,而瑟奥科尔公司高层仍向NASA做出“可以发射”的建议。最后,“挑战者”号在升空后第73秒爆炸。2003年“哥伦比亚”号惨剧表明,NASA并没有吸取“挑战者”号的教训。

  在“哥伦比亚”号失事两年半后,“发现”号重新出发,它的任务不仅是检查安全性能和从事空间站的物资运输,更重要的是背负着NASA重拾支离破碎的“载人航天文化”的使命。

  这次“发现”号的几次推迟发射和着陆,都表明NASA增强了对安全的关注度。在“哥伦比亚”号失事后,NASA管理层进行了人员调整。当年屡次拒绝罗卡要求的管理小组主席琳达·汉姆(Linda Ham)被安排到了一个次重要的位置。

  曾指挥“哥伦比亚”号返航的飞行指挥长凯恩说:“2005年不是2003年。我们已经从‘哥伦比亚’号上学到了很多,也从自己身上学到了许多。”

  飞行项目副主任黑尔(N.Wayne Hale Jr.)经常谈到“哥伦比亚”号的失事。他是最早接到罗卡的警告的人之一。他说:“这是我永远的耻辱,我的名字出现在调查报告的第6章。过去和现在截然不同。现在我们做事都要从事实出发,而非依靠主观判断。”

  当年的核心人物罗卡在一次采访中承认,他希望在如今的会议中工程师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工程师的工作应该比以前更独立,更自信,更公开。”

  除了人员上的变动,NASA在技术上也有改进。他们使用了新的软件和工具,比“哥伦比亚”号要复杂三四代。“发现”号此次飞行安装了110台数字摄像机来检查每一个“地方、磨损和凸起”,这个要求也是“哥伦比亚”事故调查委员会提出的。

  幸运背后的隐患

  面对“发现”号的成功,各国的航天专家和管理学家们仍然提出了质疑。

  “他们并没有从根子上改变管理问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告诉记者,“首先在发射前,他们修改了安全规则。原先宇航局规定要四个传感器正常才能上天,最后规则改成只要两个传感器正常工作就行了。其次,泡沫材料的问题没有解决。NASA曾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检查泡沫材料的质量问题,可是没有具体实施,留下隐患。”

  宇航局原先确信不会有超过13.6克的碎片脱落,这次脱落的最大碎片重达408克,将近限制的30倍。庞之浩说:“虽然他们说要在解决外油箱的绝缘泡沫问题后,再考虑发射‘亚特兰蒂斯’号,但今后具体进展情况不得而知。总之,它的整个思路不对,应该把安全放在第一,对于可预料的问题要解决后才能升空,他们在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发射,依然把任务放在了第一位。”

  总装备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吴国兴教授认为“发现”号这次还是很幸运的。“碎片是在航天飞机出大气层时脱落,因为当时空气比较稀薄,碎片未受到空气的反弹而砸伤航天飞机。”

  吴国兴曾撰写《铱卫星公司再接失败的美国载人航天文化》一文,他认为:“NASA特地请了一家公司来设计他们的组织文化。这样的公司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然后设计改变人的行为。其实,航天文化就是安全文化,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重不重视的问题。文化比科学技术更重要。因为文化是与人联系的,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了,技术才有其意义,不过这样的改变需要很长时间。”

  NASA的工程师中有一种无形的“传统”,为此次“发现”号的幸运背后增添了一份隐忧。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费舍尔教授揭示了工程师中一个特别的现象:“工程师的圈子非常奇怪,他们就像机器,只听主管吩咐行事。在NASA有一种传统:你可以提出问题,但若上司不听,你就得闭嘴,这种不成文规定的力量非常强大。”就像2003年NASA一位管理人员所说的,NASA的管理是“silence no talkno referencenothing”(沉默,不说,不提,万事大吉)。

  自苏联解体后,NASA的财政支出大量缩水,国会不愿再贴钱,而是按任务拨款。一次飞行就要耗费几十亿美元,以及数以万计的人力。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利益的世界里,重拾“载人航天文化”举步维艰。但是,美国曾一度拥有良好的航天文化。

  “在早期的NASA,如‘阿波罗’登月计划,有专门研究人文科学的人,团队合作特别融洽,人们列举出很多问题一起交流。可是,随着NASA的载人上天取得大量成就,就愈加受到商业化的腐蚀,现实意义让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关系丧失了。”费舍尔教授说。

  同样,华盛顿的美国大学航天历史学家、公共事务教授霍华德·迈克迪Howard E. McCurdy 持有相同的观点,他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安全文化’已经有所改进,但是NASA还没有战胜来自成本紧缩的挑战。”

  迈克迪教授还担心美国这次对安全的重视仅是表面现象。“问题在于,NASA成功执行一系列发射任务后,是否会继续那么做。在1983年‘挑战者’号成功发射后,安全问题就成为他们次要的关注点了。”

  费舍尔教授最后强调,建立载人航天文化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早期的“阿波罗”计划中,美国想赶在苏联之前把人送上月球,目的是为了美国的尊严,所以钱不是问题,也相当重视安全。而现在的目的性非常模糊。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不断地反问:“既然航天飞机很快要退休,那为什么还要千辛万苦地发射‘发现’号?他们把航天飞机发射上去,然后把垃圾拉回来。这个工作根本不值几十亿美元。空间站用来做什么?如果是为了科学研究,谁可以证明一定要放人上去?如果空间站只是为了满足知识分子对我们太阳系探索的好奇心,值得花费这么多钱吗?”

  现在,空间站的组装和维修,还远不能靠

机器人来完成,所以载人上天是必要的。这种冒险是人类的探索精神的体现。历史证明,任何的新发现都无法逃避危险。庞之浩说,“但前提是,发射之前应该排除所有可预见的危险,而不应该擅自修改安全规则,任务第一。”-

  相关专题:发现号重返太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