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签订合同共同研发伽利略导航系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 09:35 环球时报 | |
文/本报驻比利时特派记者 章念生 本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 邹德浩 李润田 7月28日,欧盟与中国在北京就“伽利略”计划签订了3项合同。“伽利略”计划是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空间局共同发起并组织实施的欧洲民用卫星导航计划。作为欧洲的卫星无线导航系统,“伽利略”计划的范围涵盖全球,系统的管理和运营通过特许权方式进行。3项合同的签署,标志着双方的合作从此进入实质阶段。 中欧终于签订合同 根据中欧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国企业将参与开发地面段相关应用技术标准,以最终促成一种全球标准的形成。另外的合作内容包括促进渔业的导航系统开发,这将有助于渔业捕捞技术的发展。伽利略联合执行体执行主任赖纳·格罗厄在中欧签订合同后表示,“我们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企业现正在‘伽利略’系统开发方面积极工作,这3项合同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将在不久的将来签订其他合同。” 8月1日,原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欧洲处处长、现伽利略联合执行体负责与中国和亚洲国家关系的官员尹军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按照原计划,此次中欧将签署7项合同。但由于纯技术原因,暂时只能先签3项。如果能按期签署全部7项合同,双方合作领域将覆盖“伽利略”计划的空间段、地面段及应用段。他估计,另外4项合同将于近期签署。 一位熟悉有关事务的官员表示,在中欧合作过程中,欧方一直比较积极。但事实上,当初中国开始与欧盟商谈“伽利略”计划合作的时候,欧盟内部(当时为15个成员国)都还没决定是否要搞这项计划。去年10月,前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德帕拉西奥曾表示,正是因为中国的加入,才促成欧盟内部就此达成了一致。 为何要开发“伽利略”系统 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的GPS系统,二是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 具体而言,GPS系统的产生源于美军为了解决海军舰艇的定位导航问题,1973年开始研制,在耗资200亿美元后,GPS系统终于在1994年建成。GPS全球覆盖率高达98%,用户数量不限。GPS系统能够连续、实时、隐蔽定位,用户不发射任何电磁信号,只要接受即可,所以可全天候作业,隐蔽性好。 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从1995年开始实施。该系统也可准确确定飞机、火车、汽车及船只的位置和行进速度。但由于经费原因,该计划搁置了5年,只有8颗卫星能够长期正常工作。预计到2006年,系统将恢复战备状态。由于GLONASS要比GPS系统的精度低,为此,俄正着手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 “伽利略”系统是1999年由欧盟提出“伽利略”计划的核心内容,欧洲国家准备投资35亿欧元,向2.4万公里外的太空发射30颗卫星来组成该系统。这是欧盟计划建设的新一代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预计2008年底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营。该系统的典型功能是信号中继,如通过移动通信网来实现。“伽利略”接收机不仅可以接受本系统信号,而且可以接受GPS、GLONASS这两大系统的信号,并具有导航与移动 电话功能相结合、与其他导航系统相结合的优越性能。 据有关人士介绍,“伽利略”系统目前尚处在开发阶段,准备在2008年前发射4颗卫星,第一颗实验卫星将于今年11月底或12月初发射。“伽利略”系统建成后,将提供5种服务:一是免费的定位服务,类似于目前美国开发的GPS系统,为交通运输等领域提供定位服务;二是需要付费的商业服务;三是用于高精度项目研究服务;四是特许经营服务,用于政府机构、军队以及敏感部门;五是全球搜救服务。目前,中欧双方除第四项服务外都签有合作协议,将来如在第四项服务内容也开展合作将会另外签署协议。 尹军对记者说,“伽利略”系统和GPS系统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之处在于原理一样,都是为实时向地面播报信号、位置、时间以及坐标,而且都提供免费的信号服务。不同之处在于,其一,前者精确度更高;其二,前者主要以民用为目的,而GPS与GLONASS都以军用为主要目的;其三,前者提供的服务更加多样化;其四,前者是开放式的,欢迎其他国家加入。中国是加入“伽利略”计划的第一个非欧洲成员。继中国之后,以色列也与欧盟签署了协议。现在,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巴西与印度都表示要加入该计划。尹军认为,“伽利略”计划的成功之处将不在于系统的建成,而在于商业回报。据估计,该计划2020年建成后,年商业回报将在100亿欧元以上。 中欧合作开发,引起美国不快 自欧盟提出开发“伽利略”计划以来,美国心里老大不乐意。目前全球有许多国家都使用美国开发的GPS系统,欧洲“伽利略”计划实施后,势必成为GPS的竞争对手。去年年底,美国《商业周刊》就报道,美军已制定一份作战计划,“在必要时”摧毁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卫星。而欧盟委员会主管“伽利略”计划的发言人桑切斯对中国媒体表示,如果美国有人发出攻击“伽利略”的威胁,那是“不明智”的,“不值得欧盟一评”。他说,美国对欧中这项合作计划一直“有所保留”,如今也没有理由制止。尽管不愿意,美欧双方还是不断就此事进行接触。去年7月,美欧双方专门就“伽利略”项目与GPS的兼容问题签署了协议。目前,美欧双方为此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促进了相互间的技术支持,今后“伽利略”完全可以实现与GPS的兼容。这将有利于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对大家都有好处。 根据中欧达成的协议,中国将在“伽利略”计划方面投入2亿欧元。 在应用开发阶段,将先投入7000万欧元,这是以实物的方式来投入合作,还有1.3亿欧元将用于该计划的部署阶段。按计划,“伽利略”系统大约在明年进入部署阶段,欧方将成立专门机构来具体实施和运营。尹军表示,目前对中国来说,一个挑战是如何通过与欧方谈判来具体加入特许经营机构,使中国的义务与权利都得到充分体现,贡献与收益得到充分平衡。 积极参与研发,中国将从中受益 有专家指出,“中欧伽利略计划合作项目”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对外科技合作项目,我国将从中受益良多。根据合同,中方将参与开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渔业中的应用、基于位置的服务标准化、电离层中定位信号的修复。据欧盟预测,“伽利略”系统在2020年前将会带来数百亿欧元的收入和数万个就业机会。而据国内专家估计,以“伽利略”计划为核心内容之一的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将广泛运用在交通、渔业、旅游、矿业、通讯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其总体经济效益到2020年可达2600亿元人民币。 此外,中国参加欧盟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计划,还可以打破美国的垄断,中方总承包商、中国伽利略卫星导航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波说:“GPS以军用为主,兼顾民用,美方不对用户承诺,可以随时停止提供信号。‘伽利略’系统主要为民用,对用户承担责任,因而不能随意关闭。” 尹军认为,中欧之间开展“伽利略”计划合作将是一种合作共赢的结果。通过这种合作,一是促进中欧双方政治战略上的合作,它是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双方都将抓住这一机遇来推动战略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促进双方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伽利略”计划的成功实施后,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并会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双方共同参与研发与应用,将有利于这一新产业的形成。三是推动良好的技术合作。中国是航天大国之一,在空间技术方面拥有不少先进技术。通过双方的合作,中国既可借鉴欧盟发展经验,也可以提供技术,因而双方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中欧双方表示将会继续努力,尽早将“伽利略”系统投入正式运营。同时,值得骄傲的是,中国继美、俄、欧盟之后,也正加紧研制拥有自主权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今年5月25日,中国已发射了该系统中的第三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拥有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