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大裂谷之行:为何要揭开地球上最长伤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 16:24 新民晚报 | |
本报记者 季颖 8月2日上午,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的我国首次东非大裂谷科考队将从北京出发。 东非大裂谷从广义上讲,北起西亚,从靠近伊斯肯德仑港的南土耳其开始;南抵非洲 中国科学家首次探访东非大裂谷的目的何在、带去了哪些项目、可能会有什么发现? 本报记者昨天专访了科考队首席科学家高登义和从全球2000 多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的古气候学博士刘晓宏、地质学博士隋建立。 人类的起源一定是在东非吗? “东非大裂谷之所以为世人关注,一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研究它的地质变化对研究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壳变迁意义重大。二是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科学家都认定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人类的起源一定是在东非吗?”科考队首席科学家高登义说,中国人是否源自东非是考察的主要课题之一。 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的起源。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无太大争议。 对于智人的起源,学术界则存在两种假说。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即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的祖先在大约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在距今10万年以内离开非洲,向亚洲和欧洲扩散。而少数科学家支持“多地区进化说”,认为各大洲人种是由当地的早期人类连续进化而来。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一系列DNA研究证据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非洲起源说”有一个缺陷——缺乏10万年前至20万年前现代人化石的支持。1997 年,美国科学家怀特率领的国际研究组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发现了3块人类头骨化石。这些头骨化石的生存年代距今约16万年前,这一发现为非洲起源说增加了重要砝码。 高登义透露,这次科考队不但会踏访怀特发现头骨化石的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寻找相关证据,而且还将收集大裂谷地区的原住民多泽族、奥罗姆族等人种信息,对人类的起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东非大裂谷未来是否会变成海洋? “这次去主要研究火山活动对大裂谷未来发展的影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隋建立博士表示,“东非大裂谷每年都在悄无声息地向两边分离,若干年后将会成为海洋。”这个近年来在国际地质界引起反响的“预言”,并不是空穴来风。 根据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裂谷北段的红海扩张速度达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陆上,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 1978 年11月6日,地处吉布提的阿法尔三角区地表突然破裂,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几分钟内突然喷发,把非洲大陆同阿拉伯半岛又分隔开1.2米。科学家预言,如果照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再过2亿年东非大裂谷就会被彻底撕裂开,“分娩”出新的大洋。“红海和大西洋就是这种扩张运动的产物。”隋建立说。 隋建立告诉记者,今年年初,来自美国、欧洲和埃塞俄比亚的72位科学家按计划分别抵达了埃塞俄比亚各个地点,他们将协作完成非洲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勘测。这次野心勃勃的勘探计划代号“鹰行动”。科学家们想借此证明,火山活动频繁使东非大裂谷的“伤口”越来越大,最终变成海洋。“鹰行动”宣言中引用英国地质物理学家彼德·玛奎尔的话说:“如果东非大裂谷最终变成海洋,其结局将类似当初非洲和美洲板块的分离。” “不过,由于中国科考队考察时间很短,主要是初步了解大裂谷的实况,并与埃塞俄比亚科学家商讨合作的可能。深入的研究留待以后吧。”隋建立说。 气候研究能否找到地球变暖依据? “我这次带去的项目是东非大裂谷树轮研究。”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晓宏博士仔细地给记者解释他的课题:“树木生长过程很容易受到降水、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就像‘气候密码’,悄悄地‘写’在树木的年轮里。我们通过研究树轮里的各种信息,就可以还原几百、几千年前的气候情况。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仅有的原始树种保留完好的地区,这次科考活动应能获得重要的树轮资料。” 刘晓宏说,目前国际上研究古气候的方法主要有4种,除了树轮,还有黄土、湖泊和冰芯。这些方法的共同原理是,自然气候变化作用在当时的树木、黄土、湖泊里的生物以及冰川上,不同时代的气候形成不同的堆积层,一层覆盖一层,结果都被完好地保留下来。 “古气候研究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地球变暖这个世界性难题寻找原因。通过对树轮、冰芯等的研究,我们想知道几千、几万年前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有多少,再和现在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对,从而证明二氧化碳在地球变暖中扮演的‘角色’。为了取冰芯,中国科学家多次前往南极,而这次到东非大裂谷科考,正好可以取到更原始、更齐全的树轮资料,机会难得。” 虽然还有几天才出发,刘晓宏已有点迫不及待了。 新闻链接 东非大裂谷科考欢迎读者点题 作为“地球上最长的伤疤”,东非大裂谷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这一次,本报特派记者将全程跟踪中国科学家的首次科考活动,除了每天的进展报道外,还欢迎广大读者踊跃点题,比如:东非大裂谷有哪些稀奇的植物?有什么独特的动物?大裂谷地区是否有人居住?裂谷里的火山是否还在活动等等。 本报特派记者 将会专访科考队里的相关专家,现场解答读者的问题。并将发回独家图片,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尽览东非大裂谷的旖旎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新闻背景 东非大裂谷首次科学考察行程 - 8月2日 抵达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 8月3日 驾车至海拔2500 米的臣查山,探访多泽族人以及他们传统的编织文化和用竹子建造的房屋。从这里可观察到大裂谷两边山地的各种植物和山地生态。 - 8月4日 早晨到达尼科野生公园,近距离观察斑马、韦恩大羚羊、瞪羚以及多种低地鸟类。下午乘船到查莫湖,那里有长达6米的野生鳄鱼、河马和鹈鹕,是观察和研究湖区野生动物的好地方。 - 8月5日 考察阿瓦萨地区,在那里可以看到阿瓦萨湖全景,大裂谷湖区生态一目了然。 - 8月6日 进入热带雨林区,主要考察热带雨林的生态结构。 - 8月7日 继续考察雨林无人区的鸟类和植物。 - 8月8日 进入巴里山国家公园,研究埃塞俄比亚特有的植物、鸟类和各种哺乳类动物,尤其是中国没有的野生狒狒。了解原住民奥罗姆人的文化。 - 8月9日 攀登埃塞俄比亚第三高山——图鲁山和哈热纳森林,开始最艰苦的一段行程。 - 8月10日 穿越索夫奥玛山洞和威比河,考察大裂谷底部地质变化。 - 8月11日 绕过兰伽诺湖来到奥哈拉野生公园,参观鸵鸟农场、瞪羚、疣猪、火烈鸟、鹈鹕和其他鸟类。 - 8月12日 横穿大裂谷到达纳扎里斯,观察火山活动情况。 - 8月13日 驾车至更远的火山活动更频繁的阿法区,考察火山喷发情况。 - 8月14日 在阿瓦什探访当地游牧民,了解非洲部落文化。 - 8月15日 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与埃塞俄比亚科学家交流科考成果。 中国科考队东非大裂谷考察线路图 董春洁 绘 狒狒是非洲的“标志性”动物 人类起源地只在东非吗? 本版照片《中国科学探险》 再过2亿年,东非大裂谷就会“分娩”出新的大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