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小天体袭地球将来可能避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 16:01 新闻晚报 | |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此次撞击有助于揭示谜团?关于彗星的形成原因和运行我们有多少了解?如此“轰击”天体能给人类带来哪些其他方面的启发?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谜中探秘 李竞研究员说,在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的作用下,彗星上的一些物质会逐渐蒸发。早先科学家通过地面望远镜观测,已知道彗星上蒸发的物质中有水、高分子物质和有机物。上世纪50年代有专家提出,彗星可能是由冰和岩石组成的松散“脏雪球”。但是,科学家迄今对彗星的彗核结构及其物质组成知之甚少。此外,坦普尔1号被证实来自存在的“柯伊伯”带,这其中的天体都可能保持着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期原始物质的结构和状态。“深度撞击”在探究彗星内部和太阳系演化方面可谓“一箭双雕”。 彗星如何选 李竞说,坦普尔1号彗星由德国天文学家坦普尔于1867年发现。科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已知道,这颗彗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围绕太阳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它相对于地球的回归周期为5.51年,迄今已发现其至少回归了25次。正是基于坦普尔1号的这些运行特点,人类的探测器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追上它。 此外,坦普尔1号靠近太阳时挥发的物质不多,因此撞击器撞入该彗星后喷发物很可能会较快“烟消云散”,并且不会重新覆盖撞出的坑,而具有上述特点的彗星并不多。 将来怎么办 李竞表示,理论上说,小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研究人员通过探测和计算发现某一小天体要“亲吻”地球,那么人类就必须利用科技手段,减灾防灾。有专家建议,发射撞击器,将威胁地球的小天体炸裂,使其分离成几个小部分,从而改变其运行轨道。这次撞击完满命中“靶心”,可谓为避免小天体来袭进行的“练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