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晚报:今日人类“炮轰”彗星(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13:32 重庆晚报 | |
![]() 撞击彗星模拟示意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 撞击彗星模拟示意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今日13时52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撞击彗星的一幕将上演。美国的“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将以大约每小时3.6万公里的速度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彗星的“大碰撞”。 科幻成真 “弥赛亚”号的船员们望着太空中美丽的蔚蓝色星球,毅然发动飞船向彗星撞去,用最后的四颗核弹与它同归于尽。就在进入大气层前,彗星被炸得粉碎。碎片化作无数金色流星划过天空,就像美丽的精灵保护着人类家园。这是1998年好莱坞科幻灾难影片“DeepImpact”(中文译名《彗星撞地球》)中的感人一幕。由于“深度撞击(DeepImpact)”宇宙探测器与这部电影同名,场景也“似曾相识”,于是7月4日的“亲密接触”难免让人浮想联翩。科学家认为,在彗星上撞开一个缺口是目前最实际的研究彗星方式,也将为人类飞行器探索太阳系探索新的方法。 此次撞击的对象——坦普尔一号彗星在1867年法国马赛被天文学家坦普尔发现,它每5年半环绕太阳飞行一圈。坦普尔一号长径14公里、短径4.8公里,彗核被直径8万公里的彗发包围。科学家们之所以选择坦普尔一号,是因为该彗星有代表性,适合对所有彗星的研究;坦普尔一号的轨迹位置会经过火星和木星,相对合适作为被普通飞行器撞击的“靶子”;而且这个撞击地点也适合从地球上进行观测。 追星之旅 经过耗时6个月、里程4.31亿公里的太空飞行后,“深度撞击”探测器“拦截”到正远离地球的坦普尔一号。1996年,3位美国科学家向美国宇航局提出揭开彗星内部秘密的撞击计划,该计划于1999年11月1日启动。 整个“深度撞击”宇宙探测器耗资3.33亿美元,其中的母船约12米长、380公斤重,大小约等于一辆福特开拓者汽车。用于撞击的撞击舱看起来像一只铜制啤酒桶,由49%的铜和24%的铝制成,是一个边长约99厘米的立方体。它上面布满铜钉,还携带一台叫“撞击者目标遥感器”的高精度星体跟踪器,用于在撞击舱飞向彗星过程中导航,保证它撞击在预定的地点。 2005年1月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航空站,“深度撞击”号宇宙探测器搭乘“德尔塔II”型火箭成功进入太空。升空35分钟后,探测舱脱离火箭,进入预定轨道,开始了自己的“追星”之旅。 经过耗时6个月,里程4.31亿公里的太空飞行后,“深度撞击”探测器“追上”了坦普尔一号彗星。探测器的航行轨道在经过精确计算后与彗星交叉,“拦截”到正远离地球的坦普尔一号。 惊天一击 整个撞击过程就像是“一颗子弹驮着的另一颗子弹,要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去击中第三颗子弹”。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当日凌晨2时7分(北京时间3日14时7分),“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的母船成功释放出撞击器。 今天,“深度撞击”号将以约3.6万公里的时速撞入彗核。为了确保撞击的精确性,科学家们对“深度撞击”号进行了反复的测试和核查,飞行计划还曾两度延迟。 科学家说,整个撞击过程就像是“一颗子弹驮着的另一颗子弹,要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去击中第三颗子弹”。按照计划,“深度撞击”号的铜质撞击舱将提前24小时与母船分离,穿越坦普尔一号的彗尾、彗发,在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以每小时3.6万公里的速度撞击“坦普尔一号”。 彗星的彗核。在撞击前2秒钟,撞击舱完成使命前会将图像和数据最后一次发回宇宙探测器。撞击后,“深度撞击”母船也将在距彗星500公里处拍摄撞击的细节。在爆炸的碎片击中自己之前,母船有15分钟的时间拍摄爆炸的全过程,此时它也将进入“装甲”状态,抵御来自彗星的碎片,科学家将几乎在同时收到即时发回的图片和数据。 由于在“追击”一个急速飞行的彗星,撞击舱也有可能错过目标。但由于撞击舱自身也带有导航系统,研制它的科学家认为,“打偏”的几率低于1%。而如果“深度撞击”没有按预期计划击中坦普尔一号彗星的话,它还将继续飞行,去探测另外6个替代彗星。 撞击后的六种可能 对于“深度撞击”这一史无前例的实验,有关专家对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撞击成功后会怎样 美国宇航局专家称,“深度撞击”成功后,大概会出现6种可能: (1)按预定推算,在彗核上形成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撞击坑,75%的抛射物质降落到彗星表面。这种情况说明彗核是由疏松的、原始的、未受影响的物质组成。 (2)如果彗核是由固态的冰物质构成,撞击后会形成一个普通房间大小的弹坑,50%的抛射物质降落到彗星表面。这种情况说明彗核不是原始的、未受影响的物质组成,彗星在撞击下能很好地保持在一起。 (3)撞击坑直径比预期的更小,坑很深,但产生一个很小的抛射锥角,说明彗星物质太疏松。 (4)若彗核由一些与泡沙岩类似的坚硬多空的岩石组成,则碰撞只能把彗核物质进一步挤压紧密。 (5)假如彗核是由高密度的粉末状物质组成,撞击器可能会“穿星而过”。 (6)彗星在撞击后被冲碎瓦解。 不过,科学家们认为,“深度撞击”的最理想后果是,撞击器高速撞入彗核,引发剧烈爆炸,在彗星表面炸出足球场大小的巨坑。这样将形成焰火般壮观的景象。 不会威胁地球安全 美国宇航局专家说,不管是否实施“深度撞击”计划,坦普尔1号彗星都不会威胁地球。“深度撞击”不仅对坦普尔1号的运行轨道几乎没有影响,“撞”出的彗星碎片也绝不会飞向地球。 专家们说,这次撞击只能使该彗星自身的运行速度出现每秒0.0001毫米的改变,使得其近日点缩小大约10米,运行周期减少不超过1秒。从科学角度来看,这就好比让一只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67客机,完全不会影响到彗星本身的运行轨道。 专家们指出,即使坦普尔1号脆弱得“不堪一击”,其彗核被撞得四分五裂,由此形成的碎片仍将会停留在与彗星原先运行轨道类似的轨道上。外来天体只有在其轨道与地球运行轨道发生交叉时,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坦普尔1号的轨道从来就与地球的运行轨道毫不相干,该彗星在轨道最近点上与地球的距离最少也有7400万公里。 人类在宇宙中“转守为攻”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王思潮称这次事件为人类“转守为攻,主动出击”的行为。这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在宇宙中的充分体现。 而从科学层面看,在撞击过程中,撞击舱将携带照相机冲向彗核,拍下一幅幅精彩照片,并将观测到的宝贵图像和数据传回地球。不论其撞击结果如何,由于彗星含有太阳系最原始的物质,这些图像和数据在帮助人类首次揭开彗星内部秘密的同时,也会帮助揭开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的起源和宇宙生命起源之谜。而一直以来,科学界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存在广泛的争议。另外,这些数据还为防止彗星撞击地球提供了宝贵资料。 从公众欣赏的层面看,这是人类第一次自己创造的美妙天象,观赏性非常高,机会难得。再者,不管这次深度撞击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都将对各国空间研究产生震撼性的影响。 炮轰慧星·剧本 【导演】 美国宇航局及其喷气推进实验室、马里兰大学等高校以及“鲍尔”航天科技公司等企业。 【主角一】 “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飞行器,负责提供动力并携带有诸多科学仪器;二是用来轰击彗核表面的撞击器,体积相当于一台普通家用冰箱。 【主角二】 坦普尔1号彗星,它由德国天文学家坦普尔于1867年发现并以他的名字而命名,这颗彗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围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行,彗核自转周期约42小时。 【剧情梗概】 北京时间7月3日14时07分,“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从其搭载的母船探测器中被释放出来,并开始调整飞行姿态和速度,等待与坦普尔1号的约会。约24小时后,坦普尔1号彗星如约而至,两者将以约每秒10公里的速度“激情”相撞。 【时间】 格林尼治时间7月4日凌晨5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 【地点】 距地球1.3亿公里的太空深处,室女座中最明亮的星体角宿一附近。 【投资及制作】 耗资3.3亿美元。“深度撞击”计划自今年1月12日发射探测器开始,7月4日上演撞击一幕,约一个月后传回首批相关数据,再经历约几个月的数据分析时间,整个项目要一直到2006年3月才将宣告结束。 炮轰慧星·过程 在英勇“就义”之前,撞击器还将经历“生命”中的最后四个阶段: 压缩阶段 这是撞击的最初阶段,撞击舱在彗星表面先钻个小孔,释放出热量和运动能量,但是几乎没有碎片产生。 撞击阶段一 撞击的威力使得撞击舱彻底粉碎,残骸混着彗星碎片一起,喷射而出,其中还夹杂着蒸汽和尘埃,共同构成了一股风暴,“焰火表演”开始。 撞击阶段二 尘埃向外喷发并逐渐散落,喷射出的物质在弹坑周围铺开,形成一块薄毯。弹坑大小固定下来,形成特征性的边缘。 坑形调整阶段 这是撞击的收尾阶段,弹坑壁上松动的物质向下滑落,在坑底的中心区域形成一个小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