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引争议专题 > 正文

评论:长期以来圆明园缺少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 10:50 东方早报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葛剑雄

  日前,北京市委宣传部、海淀区政府和北京市文物局等部门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近年来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的情况。这使公众对圆明园的情况有了更多了解,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地主牌好你就亮! 05年百姓赚钱直通车!
UC:激情网络生活 给她点歌,惊喜又免费

  长期以来圆明园缺少什么?首先是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

  国家建设部有关负责人称,圆明园因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具体业务管理属国家文物局,又由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园林处负责业务指导。但圆明园又是北京市政府的下属单位,从新闻发布会的召集者可见,它至少还受北京市文物局和海淀区政府指导或管理。而且,从管理系统上看,具体业务肯定还得由北京市园林局管。至于有权对圆明园说话或施加影响的单位肯定更多。

  问题正是出在这里,“婆婆”多了反而找不到真正的“婆婆”,以至该管的事往往谁也不管,不该管的事却可以几家“齐抓共管”。对下面的胡作非为可以睁一眼闭一眼,贯彻领导意图时却会不遗余力。该拨发的经费你推我让,不该收的钱却照收不误。像这次防渗工程究竟是由哪个部门批准的,在发布会上毫无提及,会外也讳莫如深,大概园方也有难言之隐。如果国家环保总局根据评审的结果下令停止,2000万的投入就白扔了,恢复原状还得花钱。但若要追究责任,很可能连谁该负责都讲不清。

  再深入看一下,对圆明园遗址的性质、功能、总体规划的争议已经持续多年,该由哪个部门最终确定?或者能明确对此负责?要知道,有人主张将圆明园完全当成遗址保护,不许有任何改变;有人建议可以适当整修,充分利用;有人提出可以改建为娱乐性公园,只象征性保留一点遗址;更有人呼吁要完全修复,再现皇家园林风采。每种意见后面都有专家学者、院士名人,甚至高官的支持,都有从两会提案、媒体报道,到上书中央的种种动作。争论尽可以继续下去,主管部门总得有个明确的决定罢!总不能谁声音响听谁的,也不是轮流应付,朝令夕改罢!

  实际上,新闻发布会提到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早在2000年8月就由北京市政府批准,并于同年9月由国家文物局作出批复。尽管外界和有关专家意见不断,有的根本予以否定,但这应该是目前对圆明园最具有法律作用的文件。但事实证明,并没有一家权威机构能对这一规划的实施起到领导或监督作用,一旦出现分歧或意见,更无人负责。

  这种尴尬不仅圆明园有,其他的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甚至世界文化遗产单位都有。所以应该成立单一的、权威的主管部门,全权负责这些单位的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划、条例的有效执行。公民和舆论对这些单位的监督和批评,也应该以法律为依据。

  其次,从圆明园防渗工程与引发的争论可以看出,缺乏科学精神仍是圆明园的规划、管理和外界监督的软肋。

  在听证会上和各种媒体上发表的意见,包括有关专家的意见,往往很不一致,有的甚至根本对立。如在多数专家反对防渗工程的同时,也有些专家(特别是水利专家)却持肯定态度。还有些人谈的都是普遍性原理,虽说没有错,却没有办法证明与圆明园发生的事有什么关系,显示他们既不具备专业水准,也不了解圆明园的实际情况。从科学的标准看,这样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极端的、脱离实际的意见根本无法得出可信的结论,也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例如,在论证防渗工程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时,往往完全回避如何解决缺水矛盾;而在支持防渗工程的论证中,对其负面影响又置之不顾。而且绝大多数意见都缺少圆明园的具体数据,对实际影响也没有进行如实的说明。

  有关圆明园的科学研究可以以自然科学的领域为主,但也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却很少听到人文社会学者的声音。圆明园的历史不算太长,直接和间接的记载又相当丰富,它的发展过程和具体情况、数据都不难查清。可是有的人连圆明园这个遗址是如何形成的也弄不明白,对当年园中的水系和地形也不甚了了。还有些人以为今天的遗址都是英法联军破坏的结果,说明他们根本不了解圆明园一百多年来的基本史实。

  所以主管部门应该将圆明园涉及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经常性的研究,不能以偏概全、顾此失彼,也不能满足于某一次评估得出的局部性结论,如此才能使管理和规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圆明园的问题是历史形成的,未来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多外来因素的制约,因此还离不开理性的态度,如此,才能实事求是地解决面临的困难,实现规划的目标。各方面的专家都有各自的目标,主管部门也有自己的打算,单独看都有其合理性,但综合起来的话就只能相互协调,包括作必要的妥协。有的目标离实际的差距太大,只能逐步实现。比如说,圆明园是由政府拨款的,如果经费不落实,再好的规划也是一句空话。再比如说,如果防渗漏工程取消,需要的供水和水费从哪里来?总得有部门负责供水,解决水费。如果说让湖面干涸更符合环保要求,也得说服民众接受这样的特殊景观。

  将圆明园作为历史文化遗址完整地保存下来的理念完全正确,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真正的遗址已相当有限,现在的所谓“遗址”大多是近年来人为恢复的。圆明园的保护范围可以扩大到三百多公顷,但其中大部分都是百数十年来的耕地、民居、道路、人工建筑,成千上万人曾长期生产和生活于此,这还是什么遗址?人工“重建”的当然算不了遗址,将这些建筑全部拆了,留下一片荒地就恢复了遗址吗?

  这些都是两难或多难的选择,唯其如此,理性就特别重要。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圆明园新闻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