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了太空垃圾观测中心 建安全预警系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 11:29 东方早报 | |||||||||||||
早报江苏专稿 王海平 我国唯一专门针对“太空垃圾”的观测中心———“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本月初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将为我国在空间航天领域建起安全预警系统。
空间碎片即俗称的“太空垃圾”,指的是人类空间活动废弃物,大到废弃卫星和各类航天器的金属部件,小到固体发动机点火产生的残渣和粉末。据江苏省天文学会副秘书长严家荣介绍,在目前可被地面观测并测定轨道的9300多个空间物体中,只有6%是仍在工作的航天器,其余均为空间碎片;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空间碎片与日俱增,由于其滞空时间漫长,相互碰撞又产生新的、体积更小的碎片。据估计,目前太空中无法被观测到的、直径大于1厘米的空间碎片数量超过11万个,大于1毫米的超过4000万个,这些碎片的总重量约3000吨,且数量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按照‘太空垃圾’的增长速度,到2300年,任何东西都无法进入太空轨道,观测研究的目的就是保护载人飞船和价值昂贵的大型卫星。”昨天,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技处处长夏益研究员向早报记者表示。据了解,为减小空间飞行和探测的安全隐患,“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聚集了中国空间碎片研究领域10多名高级专家,研究范围包括建立小空间碎片数据库;对已发现的空间垃圾进行实时跟踪监测;搜索尚未被发现的空间垃圾,对航天器发射和在轨运行时可能碰撞的“太空碎片”进行预警技术研究,并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为配合中心工作,紫金山天文台正在江苏盱眙建立1.2米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其制造技术和观测范围世界领先,从中国上空经过的大部分‘太空杀手’都能被监控”,夏益表示。据了解,由于灯光、大气污染等原因,观测将全部在夜间进行。 对人类航天航空事业来说,“太空垃圾”的研究应具公益性,但随着各国太空技术,尤其是军事研究的发展,西方大国已开始封锁研究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