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余件顶级西夏文物于今日现身国博(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 15:07 北京日报 | |
国宝级文物鎏金铜牛、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独一无二的石雕力士支座、西夏皇帝授权调军的“敕燃马牌”、后人开启西夏文明的“钥匙”《番汉合时掌中珠》……今天,190余件顶级西夏文物“现身”国博的《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特展》。 这些近年来的最新考古发现,初步破解了神秘王国西夏的众多谜团:辉煌的西夏文明如何一夜间灰飞烟灭?为何没有西夏史流传后世?西夏文字是如何“死”而复生的?
本报记者 侯健美 童曙泉 大夏,又名西夏。为了区别历史上的夏朝,学者们把这个地处西部的王国称为西夏。西夏建国于公元1038年。据史料记载,西夏的疆域“东近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个由党项羌族人建立、统治的王国与北宋、辽(后期与南宋、金)鼎峙天下。 1227年,蒙古铁骑横扫西夏王国,令这个鼎盛一时的国家从此湮灭在历史中。此后六百余年间,由于没有一部完整的西夏史传世,西夏逐渐成为丝绸古道上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 20世纪以来,在西夏的故地宁夏、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甘肃河西、青海东部等地陆续有西夏遗址、文物的重要发现。 宁夏博物馆副馆长李彤介绍说,本次展览汇集了近些年西夏考古的最新发现,无论是从展出文物的质量还是数量上看,它都是一次顶级西夏文物精品展。可以说,西夏文物只要是完整的,就是国家一级文物。 为国宝铜牛进京发专列 长1.2米、重188公斤的巨大鎏金铜牛,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完整的西夏鎏金工艺品,属于国宝级文物。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透露,该铜牛前几年曾在日本等几个国家展出,最高的一次保险价高达1亿元人民币。鎏金铜牛此次进京展出,还由铁路局专门发了趟专列。 在展柜里,铜牛屈肢而卧、体态健壮、造型逼真。它的目光注视远方,脊椎线条若隐若现,仿佛一头辛劳了一天的老牛,在休息时,忽然又听到了主人的召唤。铜牛中空,外表通体鎏金,制作时需要将冶炼、模具雕塑、浇铸、抛光和鎏金等工艺集于一体,真实地反映出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据说,鎏金铜牛是被考古工作人员一脚踢出来的。1977年,工作人员第一次打开西夏王陵101号陪葬墓,大家踩着已经腐朽倒塌的木板门进入墓穴,却发现那里早已被洗劫一空。就在大家万分失落的时候,一位同志随意踢了木板门一脚——两支牛角露了出来,国宝就这样被发现了。因为铜牛太重,后来还是从空军机场借了吊车,才把它吊出来。 世界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 “这件文物被规定永远不许带出国,它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李彤副馆长的一句话,把记者的目光吸引到一页西夏文文献上。据介绍,这页文献来自一部保存较好的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全书共9册,约10万字。 仔细观察页面,版框栏线交角处缺口大、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不相接、版心上标识页码的汉字“四”居然印倒了。“还有的页面随意省去和移动栏线、随意加行,页码、经名用字混乱,错排、漏排也比较严重,这些特征只有在活字版印刷中才会出现。” 那如何辨别是木活字而非泥活字呢?据解释,两种活字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隔行之工序”。专家在《口和本续》的字行间发现了长短不一,墨色深浅有差的线条,这便是隔行的“竹片”印痕,契合了“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的木活字印刷工序,成为《口和本续》是木活字版印本最主要的依据。 《口和本续》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说明西夏人实现了毕?没能“开发”出来的技术,而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版印本实物之一。 世界最早的双语双解词典 展品中有一块不规则形状的泥块,这也是西夏文物?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史金波介绍说,泥块上附着着一本名为《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小册子的残页。“据我了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双语双解词典。” 在泥块上仔细辨认,依稀能看出纸张的纤维纹路,上面几列字迹有汉字、西夏字,相互间隔。一同展出的还有两页影印件,其中之一是《掌中珠》内页,上面清楚地显示:每个词条由四列文字组成,从右往左依次是西夏字的汉字注音;西夏字本字;对应西夏字的汉字释义;释义汉字的西夏对音,是一本双语双解词典。 据介绍,《掌中珠》共37页,收录词语414条。它由西夏人骨勒茂才编写,刊于1190年。明朝中期以后,西夏文字逐渐失传,成为无人能识的死文字,正是有了《掌中珠》的发现,人们始知千余西夏字意义和读音,然后进一步释读西夏文献、开展西夏学研究。因此《掌中珠》常被称为“一把打开西夏学研究大门的钥匙”。 可惜,目前世界上惟一一本完整的《掌中珠》并不在国内。俄国人柯兹洛夫在20世纪初到黑水城考古时取走了《掌中珠》,后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而那块泥巴上附着的纸张、和敦煌地区出土的一页较完整的文献便是国内仅有的《掌中珠》原件了。 独一无二的力士支座 展厅的入口处,设计者布置了一个硕大而奇怪的仿石雕造型:它面部浑圆,粗眉上翘,双目圆睁,獠牙外露,乍一看,有点像猫头鹰的头部。它是什么?答案在展厅的尽头,那里有一件国宝级文物——力士志文支座。整个展览的主形象就源自那座正方略圆的石雕。 跟中原文明中龟或赑屃驮碑不同,西夏独一无二地以人形力士来做支座。力士的形象有男有女。“他们”面部浑圆、颧骨高突、双目圆睁且外凸,鼻梁粗短、下颚置于胸前、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撑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有专家认为,力士的形象可能来自西夏社会的奴隶。 目前西夏遗址中已发现同类支座11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有一件,弥足珍贵,成为国宝。其上西夏文字被汉译为“小虫旷负”、“志文支座”等。 神鸟“迦陵频伽”首次公展 “迦陵频伽”是佛教中的一种神鸟。据传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胜于常鸟,佛经中又名美音鸟或妙音鸟,其形象多为人首鸟身。目前所知最早的迦陵频伽纹饰,出现在北魏的石刻上。唐代,迦陵频伽形象的使用日渐广泛,多用于壁画、金银器的装饰上。宋人著书中有作为建筑脊饰的迦陵频伽的记载,但未有实物流传。2001年在西夏王陵所发现的迦陵频伽,是以建筑构件的形式存在的,这一发现尚属首次。 参展的“琉璃五角花冠迦陵频伽”约半米高,陶胎绿釉,人首鸟身,面目安详,戴五角花冠,双手合十于胸前,双翅展开,长尾高翘,双腿连爪跪骑于卷云纹的长方形座上,仿佛正飞翔于云端,在海天佛国里尽展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舞姿。它是一位北大毕业的考古工作者花了三年多时间才修复好的,这次是其出土三年来首次公开展出。 -特别背景 党项羌与西夏国 党项是古老的羌族中较晚兴起的一支,史称党项羌。历史文献记载,党项羌在南北朝末期崭露头角,隋唐时期逐渐崛起,五代时期成长壮大。公元1038年,党项人首领元昊建国称帝,国号大夏,自称大夏皇帝。元昊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他整顿军备、创制了西夏文字。一时间,中国的版图上崛起了一个强盛的大夏国。元昊之后,西夏仍在不断发展,12世纪末,逐渐衰落。 1205年起,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数次进攻西夏。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成吉思汗病逝,临终遗命:破城之日,屠其兵民,毁其城池……1227年,西夏末代皇帝投降。蒙古铁骑横扫西夏,“殄灭无遗”,就连50平方公里的西夏王陵中再也找不到一块完整的装饰物,只剩下一座座高耸而残缺的黄土堆,向后人无声地诉说着一个王国的历史。 -特别解析 专家解密西夏历史 “提起西夏,人们往往联想起‘神秘’一词。这主要是因为西夏的历史并不像同期的宋、辽历史那样被详细记录。但对我而言,西夏神秘又不神秘。经过百余年中外学者的共同研究,西夏的历史面貌渐渐清晰。”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史金波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西夏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西夏是一个“华夷兼容”的国家。党项族是西夏的主体民族,但汉族、回鹘等民族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夏寻踪》展览上很多文物能体现这一点:《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本西夏文、汉文互译词典;西夏的农具跟中原地区别无二致;贺兰县发现的唐卡说明西夏后期藏传佛教盛行,这无疑是受了藏族的影响;建筑构件琉璃鸱吻其实是汉民族所尊崇的龙的形象,但它那奇特的造型又张扬着党项民族的文化。 西夏不仅兼收并蓄,更把各民族先进的东西进一步发展。北宋毕?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至于木活字印刷术,按照以往的说法,是元代王祯所“首创”的。但在古老的西夏文献中,学者们发现了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将木活字印刷术提前了一个朝代,说明西夏人便实现了毕昇没能“开发”出来的技术。而且活字印刷在北宋并未流行,西夏政府的工院里却设有“印活字都案头监”的职位,活字印刷的繁盛程度可见一斑。 所以,西夏并不是一个偏远、落后、荒凉的国家,越深入研究就越发现,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还是相当先进的。 元朝为何没给西夏修史? 按照中国修史的传统,为西夏修史的任务是元朝的,但元朝修了《宋史》、修了《辽史》、修了《金史》,却没修《西夏史》,只是在《宋史》、《辽史》、《金史》的后面附上了《西夏传》。另外宋朝文献中对西夏历史也略有记载。后世学者从中梳理出了西夏的历史大脉络。 元朝没修《西夏史》有几种可能原因。其一,比起宋、辽、金,西夏地域狭窄、实力较弱,在相当长时间里是其它三国的附属国,也许在后人看来并非独立国家。其二,西夏文字在本国得到充分使用,文献多为西夏文。语言、文字障碍致使为其修史的困难较大。 西夏文字如何“死”而复生? 西夏文字也是方块字,有跟汉字类似的偏旁、部首,属于表意文字,却没有一个跟汉字一样。西夏字结构匀称、笔画平均,大部分在十画左右。西夏开国皇帝元昊通过政令大力推行,西夏字被广泛应用于官方文书、民间契约、佛经翻译。 河北保定发现的西夏文石经幢修建于“大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是目前所知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晚的西夏文物。此后再难见到有人使用或书写西夏字,它成为无人知晓的死文字。三百年后,清代乾嘉学派著名学者张澍与友人同游武威清应寺,发现一座被砖石堆砌的碑亭。在请寺院僧人拆去堆砌物后,众人发现一座两面刻字的石碑。正面的文字似曾相识却又一字不识。碑文背面是汉字,标识它是《凉州重修互国寺感通塔碑》,末尾落款中有“天?民安”字样,为西夏年号。所以,碑正面的便是西夏文字了。从此,西夏文字被逐渐发现与研究。如今,近六千个西夏字基本都能被释读了。 俄国人从黑水城运走了什么? 黑水城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额济纳旗,曾是西夏王朝的北部军事重镇。19世纪末,一个“黑将军在城中藏宝”的传说引来众多寻宝者。1908年,俄罗斯海军中校柯兹洛夫的驼队从黑水城运走了大量的西夏文献和文物。它们原本藏在城西的一座墓塔里。 如今,圣彼德堡的东方学研究所里保存了八千多个编号、十几万页的西夏文献,十二个贮藏书柜被塞得满满的。从1993年起,研究人员先后四次前往俄罗斯,对俄藏西夏文献进行了整理和拍摄。目前已经出版了11册《俄藏黑水城文献》,以后还将继续出版,总计30册左右。 1997年,史金波开始注意编目外的零散文献,它们没头没尾,装在110个盒子里,俄专家很难对其登记造册。其中,史金波发现了一些以西夏草书写成的社会文书,全景式地反映出西夏社会最真实的细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文/本报记者 侯健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