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回流:公款尚力不从心 民企上演夺宝奇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 07:27 法制晚报 | ||||||||||||
![]() 启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研山铭》终于“花落”故宫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 图为收藏家正在鉴定一件青花瓷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经费短缺 “公款”抢购精品文物尚显力不从心
本月初,“美中收藏家协会会员藏品专场拍卖会”在上海举行,300多件海外回流文物在会上公开拍卖。据悉,这是海外文物首次有组织地大规模回流。在这场拍卖会上,元代书画大师赵孟的《元人射猎图》最终以1200万元创下全场单品最高价。 北京古玩城市场集团公司总经理宋建文表示,回流文物能够举办专场拍卖,说明海外收藏家团体越来越看重中国文物市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文物买卖也是同样的道理。近期,来自国内的民间买家十分活跃,关注昂贵艺术品的越来越多,不少藏家愿意花大价钱买好东西,特别是那些腰缠万贯的民营企业家,已逐渐成为收购回流文物的“夺宝奇兵”。 据悉,在各类拍卖会上,国内的民营企业家们出手之迅速、之大方,简直就是在抢宝。例如,浙江慈溪徐龙食品集团仅今年就三赴海外,购回价值3000多万元的中国文物;流失美国多年的清代著名画家八大山人的《花鸟四屏》,被北京一位民营企业家以3500多万元高价抢回。 在浙江省今年举办的民间收藏展上,民间收藏的文物精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浙江省博物馆的专家们受到了不小的“惊吓”。据悉,由浙江金轮集团收藏的文物,价值已达五六十亿元,而一位专门收藏东汉青铜镜的民营企业家,已拥有镜子400多块,超过了国内任何一家博物馆。 文物回流·历程 拍卖价格屡创新高《研山铭》等精品现身国内 文物回流 掀起三次浪潮 宋建文表示,近年来,国内的回流文物市场热度持续上升,文物回流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是2002年,国内各大拍卖公司竞相赴海外征集拍品,而拍卖会上,回流文物竞拍价格屡创纪录;第二次是2003年,在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上,海外文物商家直接到国内销售回流文物;第三次就是今年,海外收藏家团体开始在国外组织拍品,委托中国拍卖公司到国内进行专场拍卖。 “盛世收藏兴。”一位收藏界人士表示,文物大量回流,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世界经济疲软有极大关系。国内收藏行情持续走高,成交价格不断刷新,流失海外多年的文物自然会纷纷回到“娘家”,这是精品文物回流的根本原因。 据悉,近年来在国内拍卖成交的米芾的《研山铭》、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卷》、阎立本的《孔子弟子像》最早摹本及《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常熟翁氏藏书》、《淳化阁帖》等都是回流文物中的精品。 文物回流·调查 缺乏文化底蕴为鉴赏而收购文物者寡 民企老板 难称收藏家 在腰缠万贯的民营企业家中,能否崛起一批新一代收藏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个群体正在萌芽中,但还远远谈不上成熟。 和中国历代大收藏家相比,新兴的文物收藏者中,很多人文化底蕴不够,为鉴赏而收购文物者寡,为积累财富甚至炫耀财富而收藏者众,所以目前,民营企业中的收藏家还形不成“气候”。 但无论如何,民营企业在促进文物回流中还是起到了主要作用,回流文物大部分是靠他们夺回的。 文物回流·困境 财政部文物局出手抢回《研山铭》但——— 征集珍贵文物 经费力不从心 2002年11月,流落海外300年的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研山铭》,被国内买家以2990万元天价购得,最终由故宫博物院收藏,被看成是文物回流的里程碑。 《研山铭》是第一件启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回归的文物。2002年,国家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启动了这项专项经费,《研山铭》是该经费第一次“试水”。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专项基金的出发点非常好,但自身的行政性质决定了该中心不可能采用私人收藏家的方式,比如出土文物、走私文物就绝对不能购买。另外,各省博物馆也有一定数额的专项基金,但数目不大,购买文物精品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文物回流·隐忧 精品回流文物 拍卖后再度流出国门 回流文物专场“标王”似是“外人” 在首次回流文物专场拍卖会上,《元人射猎图》最终以1200万元的高价成交。 然而,主拍方———上海国泰拍卖行艺术总监吴运泰则表示,《元人射猎图》的最终买家很可能来自国外。预展时,他们就曾来过三次,对这件文物进行了仔细研究、考察。 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国参加拍卖,看重的是国内不断成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但文物最终能否回到“娘家”,还得靠实力比拼。 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估计,在全部回流文物中,精品仅占不到一成,而这少量精品中,一部分的最终去向仍是国外。 收藏界人士表示,回流文物在拍卖会上再次流失,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文物正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收藏家所重视。 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总经理王雁南表示:“我们从海外征来流散文物,最大愿望就是能让它们留在国内,如果这一愿望落空,我们在经济上没有什么损失,但精神上的失落却是巨大而久远的。” 专家表示,面对与国外买家的竞争,应设定标的上限,一旦拍卖时上限被突破就要停止竞买,以防因国外买家炒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文物回流·历史 四次变乱 文物流失无数 1840年以后,我国流失到欧美、日本等地的珍贵文物高达数百万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达100余万件。近百年来,我国有多少文物流落海外,早已是无从考证。 我国文物流失主要分为四个年代: 中国流失文物至少分布在47个国家。其中,收藏中国文物规模较大的博物馆有大英博物馆(英)、大都会博物馆(美)、吉美博物馆(法)、圣彼得堡博物馆(俄)、东京国立博物馆(日)等。 本月初举行的美中收藏家协会会员藏品专场拍卖,是国内首次有组织地进行海外收藏品回国拍卖。(记者 饶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