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考古重大突破 珠江文明有望推至七千年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3日 15:44 新华网 | |||||||||
新华网深圳9月13日电 (记者 魏蒙) 继1985年、1989年和1997年3次挖掘后,深圳考古人员已于上月对咸头岭遗址进行了第4次考古挖掘,经对04XTLT3墓坑中发现的器物进行测定,这些器物是6000年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岭南人的杰作。北大考古学博士李海荣说,这些器物的发现,充分说明珠江文明的起源一点也不比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晚。 在现代考古中,反映历史时间标志的是“碳14”。在此次考古中,取得的重大突破
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已发现20多处,其中咸头岭遗址是年代最早的。咸头岭村位于深圳大鹏海湾,能避风,并且有溪流经过。专家们认为这是个适合古人类生活的地方。早在1981年,考古人员就发现了这一遗址,之后,考古人员历时20年对其进行了考古挖掘,已挖出了房子、土坑及大量的红烧土、大量的陶质生活用具,锛、斧、凿、铲、刀等磨制石器74件以及16件打制石器和98件天然工具。 咸头岭遗址原址为叠福村的晒谷场。考古专家已在此挖掘了8个文化层:第一层是谷场夯实的土,第二层堆满了年代沉积的各种物质,第三层到第八层就是古代的文化层,陶器和石器就是从第三至第八层挖掘出来的。为研究这一遗址的年代问题,今年8月,深圳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进行了取样挖掘,当掘至约地下3米时,意外发现遗址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文物,于是正式开始第4次挖掘。 此次挖掘取得的重大突破是发现彩陶。据广东省、深圳市的考古专家鉴定,这次大量出土的彩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彩陶只有条形纹;到了第二阶段,彩陶上除了条形纹外,还出现了点状纹、细绳纹、曲线纹等多种纹路,在陶器上还出现了大镂孔;到了第三阶段,彩陶消失,被带有粗绳纹的夹砂陶所取代。反映了当时的制陶技术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变迁。 考古专家认为,从出土文物来看,遗址是环珠江口彩陶、白陶的发源地。咸头岭是环珠江口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文化特征明显的典型遗址。 现场出土的很多器物均带有精致的花纹,这些陶器不仅是生活用品,而且是有着特殊内涵的文化器物。专家们已复原了一个口径10多厘米的花样纹樽,可清晰看到上面印刻着的对称字符花纹。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说,这样的陶器在岭南地区还是首次出土,从形状上看,花样纹樽是一种祭祀物品,樽上的压印纹路表现的是原始居民的一种精神意念,这是代表了当时文化内涵的器物。 考古专家对陶器上出现的众多的波浪形条纹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这属目前中国考古界中的“异类”,这是否与海洋文化有密切联系?咸头岭文化与东南亚文化有何密切联系?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杨耀林说,咸头岭遗址文化内涵丰富,还有4个墓坑需要进一步挖掘,深圳市博物馆考古队将竭尽全力打开尚未破解的诸多“千古之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