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中国卷”通过国家验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8月27日 23:01 新华网 | ||||||||||||
新华网杭州8月27日电(记者张乐 李斌)聚集国内国际顶尖人才,交流生命科学最新进展,展示最新技术,展望生物世纪……继人类基因组“中国卷”昨天通过国家验收后,为期4天的“基因盛会”——国际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研讨会今天在杭州开幕。据悉,研讨会汇聚了近百名国内外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包括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负责人以及承担这一计划的6个成员国16个基因中心的部分代表。
由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杭州市政府主办,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暨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承办的这次研讨会论题涉及广泛,内容丰富,将围绕下列4个主题展开: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最新进展;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基因组学与生物产业的新战略与新技术;社会、伦理、文化和人类未来。 研讨会将以主题报告、分议题和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值得一提的是,为促进公众对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认识,研讨会期间将邀请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负责人柯林斯教授等人为公众做大型科普演讲。 2000年6月,我国如期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论文的写作,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国际同行的赞扬。通过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我国培养了自己的基因组学研究队伍,建立了位居世界第六的强大技术平台,为全面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在21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袁隆平教授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为对象的水稻基因组计划、与丹麦政府合作的家猪基因组计划和中国人基因组多样性计划等大型基础公益性研究项目也在进行中。 据悉,研讨会后,人类基因组测序第十次国际战略会议将在此间举行。作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最高战略协调会议,这次会议将着重讨论人类基因组“完成图”的绘制、“人类基因组计划”最后阶段的协调、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方向等重要战略问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性会议。 科技部、中科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强伯勤、陈竺、郝柏林等院士出席开幕式。(完) 人类基因组“中国卷”基因数水落石出 新华网杭州8月27日电(记者李斌 张乐)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项目联络人杨焕明教授今天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说,随着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的绘制完成,这一区域的基因数也终于“水落石出”,我国科学家识别出122个基因,其中36个为首次发现的新基因。 “这一区域的基因密度和人类基因组的整体密度相当一致。”杨焕明说,“这些基因的准确数量和位置的确定,为今后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2月15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6国科学家宣布了有关人类基因组的初步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内容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人类基因不是原来预计的8万至10万个,而是只有3万个左右。 作为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担了3号染色体短臂的测序任务。经过大规模测序,我国科学家在去年绘制出“工作框架图”的基础上,于日前绘制出了“中国卷”的完成图,和原计划相比提前了两年。 经过分析,科学家在“中国卷”上共识别出122个基因。在目前已知的86个基因中,有55个基因功能明确,8个是与肾细胞癌、肌肉萎缩、贫血等疾病直接相关的基因。 此外,科学家还在31个基因中找到了75种不同的剪切方式,其中一个基因可以产生8个以上不同结构的蛋白质,这是全球至今发现的剪切方式最多的基因。 专家指出,基因剪切方式的不同,使一个基因可以对应产生一个以上的蛋白质。为什么人类的生命奥秘如此复杂,而人的基因只有3万个左右?这也许就是原因所在。 “人类大约有3万个基因,而蛋白质却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这说明与过去‘一个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的假设相比,每个基因可以负责制造多种蛋白质。”中科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执行主任汪建说。 据悉,我国科学家发现的这些基因大小差异很大,最大的基因有约88万个碱基,其基因结构也是迄今未知的,而最小的两个基因中,一个“负责”编码只有21个氨基酸的多肽,一个“负责”编码有110个氨基酸的鼻咽癌相关蛋白。 从1999年9月起,我国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任务,虽然参与时间最晚,但是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提前两年绘制出了完成图,读出了天书的“中国卷”。(完) 人类基因组“中国卷”大事记 新华网杭州8月27日电(记者李斌 张乐)随着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的绘制完成,人们越来越关注一个问题:中国科学家是怎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而且还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请看下面以时间为序排列的大事记—— 1995年,杨焕明等人呼吁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8年6月,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挂牌成立,宣布开展大规模测序和建设相关技术平台的发展计划,由4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及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组成国际顾问组,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1998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宣布加快工作速度,将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前到2003年完成,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获得中科院资助。 1999年4月,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开始进行人类基因组测序,在中国实现零的突破。5月,开始嗜热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开始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的技术平台建设。 1999年9月1日,杨焕明在第五次伦敦国际人类基因组战略讨论会上介绍情况。会议正式接受中国加入国际合作,划定了测序区域,正式承担1%的测序任务。 1999年11月12日,科技部、中科院组成联合评审小组,通过并确立了支持1%项目的决定,这一项目正式成为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和北方中心正式加盟,参与大规模测序工作。 2000年6月26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六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这是人类历史上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天。” 2000年6月28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就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发表重要讲话。 2000年7月3日,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完成“工作框架图”员工嘉奖大会暨华大曙光生物信息学联合实验室挂牌、中国-丹麦家猪基因组计划启动仪式。 2001年4月1日,随着运算速度超千亿次的曙光3000超级计算机正式落户杭州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华大基因”的测序能力名列世界第六,从而标志着一个完整的世界级基因组信息学中心在我国诞生。 2001年8月26日,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测序项目汇报及联合验收会在京召开,标志人类基因组“中国卷”通过国家验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