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科技博客宽频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新闻搜索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数字中的全球宽带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 12:59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全球宽带用户总数突破2亿,增长点逐渐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

  据市场调研公司PointTopic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全球宽带互联网用户数达到了2.05亿,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近35%;发展中国家的宽带用户增长最为迅速,过去几年来全球新增的宽带用户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到今年6月30日,中国宽带用户数量已达7700万。

  据市场研究机构Info-netics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球宽带用户的分布情况为:亚太占37%,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占30%,北美洲占27%,CALA(加勒比海和拉美)占5%。

  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宽带用户增长速度已经放缓。虽然美国和欧盟国家的宽带用户数量2005年仍保持较高增长水平,但发达国家的宽带市场总体上趋于饱和。

  发展中国家用户对宽带的巨大需求将推动全球宽带市场继续稳步增长。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宽带用户增长最快。尽管这些地区的宽带用户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其增长势头却不容小觑。同期,东欧和拉丁美洲的宽带市场也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在亚洲,中国和印度的宽带市场增长最快。

  到2010年,全球宽带接入用户数量将从2005年的2.05亿增长到近4亿。更为低廉的价格、更多的选择以及日益丰富的设备和功能将继续推动宽带市场飞速增长。届时,全球约四分之三的上网家庭将使用宽带接入。

  宽带接入技术日趋多元化,光纤、无线成为两大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互联网市场对宽带接入的需求量迅速提升,传统的拨号上网方式已经趋于被淘汰。从总体上看,宽带接入技术将朝着高带宽、无线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宽带接入将长期呈现多种接入技术的融合、协调发展的局面。

  ——DSL技术不断改进,短期内仍是主流的宽带接入技术

  目前,除美国和加拿大之外,全球其他主要国家的宽带用户以DSL居多。2005年,全球共增加了4100万DSL用户,年增长率达到42%。到2005年底,全球DSL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1.388亿。据有关研究机构预测,到2010年,DSL仍将是最常见的宽带接入方式,届时,全球将有3.32亿DSL用户,而有线宽带用户数则为7600万,主要集中在北美。

  经过几年的发展,ADSL2+技术已经成熟并逐步取代传统ADSL技术,成为目前主流的宽带接入技术。伴随着ADSL2+技术的日趋成熟,支持高速接入的VDSL技术也有了新的进展。VDSL2将调制方式定为DMT,支持高达100Mbps的双向对称速率,并能与ADSL、ADSL2+和DMT调制的VDSL1兼容,它将是DSL技术的发展方向。

  ——WiMAX、xPON代表着宽带接入技术的光纤化、无线化发展趋势

  WiMAX是采用无线方式代替有线实现“最后一公里”接入的新兴宽带接入技术。今年以来,此项技术受到了各国监管机构和业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宽带接入技术领域的又一个热点。2月,日本NTT集团开始对WiMAX技术展开测试;美国无线运营商SprintNextel公司8月初宣布,将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网(4G)中采用WiMAX技术,为此将在未来两年中投入30亿美元;英国一家运营商宣布在伦敦北部小镇铺设该国的首个WiMAX网络;德国政府也宣布计划拍卖WiMAX频段。韩国在WiMAX领域的脚步更快:去年,以三星电子的WiBro技术为主的移动WiMAX被批准为国际标准,WiBro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领域中的一项核心技术,今年6月30日,韩国首个WiBro商用网络正式开始运营,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商用移动WiMAX网络。

  光纤接入(FTTx)适应网络融合和业务转型的大趋势,是固定宽带接入的发展方向,而xPON无源技术又将是光纤接入的主要方式。由于技术的进步、用户对高带宽的需求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监管政策的驱动,全球光纤接入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光纤接入已成为光通信领域中的热点。目前,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已经开始大规模建设FTTH网络,中国运营商也在建设此类网络。

  (许素文 王华亭 人民邮电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