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亚信未运用服务思想 高层频频换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16:32 财富时报 | ||
联想亚信高层频频换血 员工集体辞职 IT企业服务国际化栽跟头 本报记者 毛 颖 近日,联想亚信董事长、CEO兼总裁,同时也是联想网御董事长的俞兵辞去了一切职务。 随后,任增强突然也向亚信集团提出辞职,任增强的请辞最后蔓延成风暴。有消息说,联想网御近百名员工随后一并请辞,这些人中既有中层骨干,也有普通员工,多是联想集团出身。 其实,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发生这样的动荡事件并不少见,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其实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服务思想没有得到应用的贯彻,于是便形成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尴尬。 多因素导致联想亚信动荡 “2004年收购联想集团的IT服务业务,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亚信寻求多元化发展、规避商业风险的举措。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战略也逐渐被质疑。”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自2004年亚信将联想IT软件服务部门纳入囊中以来,联想亚信的主要管理者均为原联想高层及其团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连续多次业务出售,原“联想系”人员逐渐剥离,而此番俞兵的离开和“亚信系”齐舰的接任,更使得天平向亚信方倾斜。 有请辞员工对记者透露,集体辞职前后并没人在后台发动,主要是员工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没有信心,并对亚信频繁的业务调整感到不满。 亚信方面有非官方消息表示,公司高层目前正全力安抚军心,并对公司发展与员工待遇问题作出了一些承诺,“那些人多数并不是真要辞职,主要是想集体施压看看动向”。 有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联想可能将对联想亚信增加投资,以充实公司实力。由于企业文化冲突,有时是迟钝的服务和灵敏的联想国际化的步调已经不一致,事实证明,倔强的联想文化似乎尤其难以被其他公司消化吸收。 未运用服务思想 据媒体报道,在2005年“第八届CEO年会”上,联想集团主席柳传志表示,作为一个本土化的企业,联想集团如果向国际化进军,将遭遇两个瓶颈制约。其中一个问题就涉及到服务。 柳传志表示,如果联想选择向国际化进军,形成国际的知名品牌,容易顾此失彼,很容易使联想在国内的品牌优势消失。 柳传志指出,除了国际化,把PC业务从中国发展到国外,联想的另一条道路就是多元化,在中国的IT领域内开展其他方面的业务,比如通信业务、IT服务等等。但他表示,这两条路对联想来说都是困难重重。 其实,不难发现,柳传志在当时已经看出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做的具体事情。并且一再强调,多元化困难重重。 此前,在2000年4月,联想分家,杨元庆接班。杨元庆为新联想下了新定义:“服务的联想、高科技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杨元庆时代的联想,正在迈着整齐的步伐,准确地按照“三步走”的节拍向前进。其中“服务”被放在第一位上。 业内人士指出,如今联想亚信正好落马在服务跟不上。如果要扭转这个局面,还必须拿出服务的看家本领。 “国际化”需要时间考验 近日,神州电脑总裁吴海军在北大一次新品发布会上,明确提出要做“联想第二”令业界感到好奇的是,“不是在几年之内实现国际化”。 “只有做好国内的市场的时候,才能考虑向全球扩张。” 吴海军激情飞扬地指出,目前,中国的很多企业忽视中国自身的市场,盲目追求国际化,尤其是在产品的售后服务上脱节。 国外的先进理论中提出好的产品无须做设立太多的售后服务。而国内的一些企业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会留下很多后遗症。 2005年9月,慧聪国际出现高层动荡,伴随着重量级领导的辞职,公司的信誉出现危机。本报曾经做过报道,当时亚洲财讯 证券总监王海林指出,这是盲目扩张,难以消化造成的。记者调查发现,发生在2005年的IT大公司高层动荡事件确实不少。从惠普女CEO被解职、赫德走马上任、周鸿祎挥别雅虎中国、李开复事件……一系列的事情都发生在这些国际性的大公司身上,而且与其扩张是分不开的。 无独有偶,国内的TCL,华为,海尔等IT企业也出现了类似联想亚信的问题。由于服务跟不上,致使国产品牌在国内的声誉大打折扣。最终导致了 国产手机的全线巨亏,华为品牌在国际市场并购中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