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手机窜升CDMA第二 国产品牌策反CDMA市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15:26 eNet硅谷动力 | |
作者:eNet硅谷动力记者 王恩斌 【eNet硅谷动力消息】当GSM市场国产手机一片大跌的时候,从CDMA市场却出来了好消息。不久前,国内一家市场调查公司赛诺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称:2005年11月份,在CDMA市场,中兴手机以17.2%的市场占有率,超越摩托罗拉(12.9%),和排在原第二的LG(15.7%),距离第一名的三星也仅有三个百分点的差距。中兴认为就此视其CDMA市场年终告捷。 市场的变革如此之快,确实让很多人始料未及,这样的变化也说明联通CDMA市场的转变。 市场占有率换位 赛迪顾问分析师蒋利峰表示上述市场份额变化现象并不奇怪。在他看来,CDMA领域从一开始就走着定制化路线,联通掌握整个市场走向,终端厂家没有太多精力去做自有渠道,而在2005年,CDMA已经完成从高端经营理念向市民化过渡,在终端上的体现,就是大量低价定制手机的出现。联通以往注重高端,少则2000-3000元,高则6000-7000元,而此次彻底转行,不仅大量定制了中等价格手机,同时更是在超低端领域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基于此,拥有大量中低端手机的中兴在CDMA市场进展如此迅速,在2005年底一跃甚至市场的次席。反观三星、LG、MOTO,都主要精力放在高端领域,没有及时跟上联通政策的变化,在近期的市场上发生了倒退。或许这些浅尝高端手机甜头的企业,对CDMA领域竞争尚未达到拼数量的时候?但是,低价的浪潮确实向CDMA领域袭来。 从目前的市场看,三星霸主地位依然无人撼动。但是三星缺少低端机型的问题,至今也未有太大改观,而且面对市场竞争更为巨大的GSM市场,CDMA便有些鸡肋的味道。从始至终,三星就没有打算步入低端领域,相比中兴众多1000元以下的机型,三星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洋品牌蓄势待发 不过之前来自三星的内部消息显示,三星也曾小范围的推出过 低价手机,但是市场反响不是很理想,所以减慢在这个领域的进程。三星目前已表示,2006年将会在国内市场推出上市价低于千元的低端手机,至于是在GSM还是在CDMA领域,暂时还没有确定。据业内人士判断,CDMA市场很有可能是三星低端领域的“试验田”。相比之下LG在低端领域的进程,则比三星积极一些。不过低端的进程却并不能让LG在CDMA市场继续取得领先。和其他厂家不同的是,LG正在做着整个集团的调整,手机部门是重中之中。LG不甘心于在CDMA领域领先,他们正在把更大的力量转移到GSM领域。 LG市场部有关负责人向eNet硅谷动力记者透露,LG认为GSM市场对于LG将会有更大的机会,但是这样的判断并不等于LG不重视CDMA市场,LG看重的是整个手机市场的发展,而不单单在某个领域。对方表示,2006年LG手机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会推出多个系列的全新产品,还会有贯串在整个手机链的新理念的推出,CDMA可能不是重头,但绝对不会让消费者失望。 不过对于明年CDMA市场最大的变数便要看诺基亚,从2005年的6月开始,诺基亚便开始着手CDMA市场的进程,在短短的两个月内,诺基亚接连推出了8款CDMA的手机,预计在明年一季度还将会有三款新品上市。这样大规模的上市,在诺基亚的GSM市场也是少有。而且诺基亚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在CDMA领域做到和GSM一样的成绩。同时在为应对联通的低端采购方向,诺基亚还将在近期推出两款黑白屏CDMA手机,直插市场的软肋。 如此看来,中兴年底的突围,很有可能又会在明年回到外国品牌合围之势。 运营商掌控脉络 不过“运营商是CDMA厂商的衣食父母。”这样的名言永远牢记在中兴的脑中。中兴认为在国内市场,不同品牌CDMA手机销售业绩的多少,几乎完全取决于运营商的态度。作为整个CDMA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层,在过去几年中,联通公司始终引导和掌控着CDMA市场的发展方向。 “在国际市场,与运营商合作是大势所趋。”中兴手机负责人表示。据悉,运营商决定企业命运的最典型案例,是中兴手机在印度市场的发展。虽然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通过与当地最大的电信运营商TATA的合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兴手机已占据一席之地,并创下了最高日销售四万多部的纪录,在当地购买中兴手机甚至成为一种时尚。 所以中兴在关注产品的同时更关注运营商动作,密切维护与运营商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产品的销量和销路。据悉,在3G领域,中兴手机获得香港和记黄埔公司3G的全部严格考核,赢得批量WCDMA采购合同,首批运抵英国的手机,已经于12月17日进入和记黄埔公司的专卖销售店开始正式销售。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3G业务的推广中,运营商同样面临与CDMA业务发展相同的问题。因此,能否绑定运营商,取得他们的认同,直接决定企业在3G手机市场能否有所作为。或许在终端的产品上,国内的企业还不能完全和外国品牌抗衡,但是走出自己的道路,让产品更加的贴近市场贴近国内运营商的需求,才是国产品牌的成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