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产部拟推手机企业退出机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 06:03 新京报 | |
![]() 信产部专家认为国产手机品牌经营惨淡源于企业产能过剩,并据此认为库存严重者应该出局。 本报记者康亚风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库存严重者将出局,未来三年内约20家手机厂商退出市场 面对国内手机品牌的惨淡状况,信产部专家在2005中国移动终端产业发展论坛上明确表示,信产部将在未来三年内逐步实行手机企业退出机制,以解决国内手机产业恶性竞争日益激烈、利润迅速摊薄的状况。昨天,信产部的主要智囊机构———信产部电信研究院权威专家向记者表示,未来3年内,按照市场调节的机制,将有大约20家手机厂商退出市场竞争。 三年内逐步实行 昨天,刚刚从上海“2005中国移动终端产业发展论坛”返回北京的信产部电信研究院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博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内手机市场由于“黑手机”的严重冲击,几乎吃掉近1/3的市场份额;同时,在国产手机品牌与洋品牌对峙过程中,已经从2003年一度扬眉吐气过度到今年的全线退守。据他介绍,目前所有国产手机的压力均非常之大,盈利能力变得很差,出货量能达到其生产量的一半就已经很不错了。 陈金桥表示,关于国内手机企业能进不能退的现状,相关主管部委对此私下里曾经进行过讨论,但作为研究机构,此次公开提出这一想法,还是第一次。他同时也强调,这一观点反映了主管部门的想法。据透露,目前,这一政策尚在拟订之中。 根据信产部电信研究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65家国产手机品牌厂商,而2004年仅为37家。从去年国家发改委开始实施核准制开始,我国已经先后核发了4批企业,新进入企业达到20家。 业内人士预计,此次借由专家之口发出的这一明确信号,被外界解读为继信产部联合各部委重拳打击“黑手机”后,对国内手机市场实施调控的最重要举措。 企业“能进能退” 此次论坛上,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交流中心主任陈育平表示,退出机制将根据手机库存量来决定,库存多的企业将被列入警告范围,库存严重者将直接出局。 陈育平认为,此前监管机构希望能通过审批制适当调控手机生产行业,但仍然出现了很多贴牌、外包等现象,而在由审核制推行之后,直接的结果却是产能增加,库存严重,行业利润急剧下挫。 他说,推行退出机制势在必行。据陈育平提供的一份内部资料显示,2005年国内从事移动通信终端生产的企业有65家,从明年起这一数据将开始递减,到2008年,退出机制将使其中的20家退出,仅剩45家左右的企业。 昨天,陈金桥还透露称,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的调节手段,信产部将会在上游产业链开始对手机产业实施宏观调控。据他介绍,根据目前的一些想法,包括红黄牌警告制度、参照证券市场对相关企业实施“ST”(特别处理)等,都可能作为一种选择手段来使用。 “现在已经降低了手机新进入者的进入门槛,所以也必须抬高他们的退出门槛。”陈金桥介绍称,基于对产业负责,对国家产业资源负责的战略考虑,信产部将考虑提高相关退出企业的退出成本,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保证退出企业合法有序,而不是“说不干就不干”。他认为,在整个手机产业链上,仅依靠工商局在流通环节的治理还远远不够,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在上游进行宏观调整也十分重要。 他强调指出,“这并不是大家理解的又回到了计划经济的时代”。 陈金桥说,我国是手机出口大国,2004年全球30%以上的手机是在中国制造的,缺乏核心技术使国内手机厂商“空芯化”严重,面对缺乏核心技术的国产手机产业,引入退出机制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本报记者 邹山 -厂商观点 初衷虽好,恐难实施 据悉,此次“2005中国移动终端产业发展论坛”较为低调,但提出来的应对低迷的手机产业的若干观点,却引起了厂商的重视。一些厂商认为,国产手机业发展的确遇到了大麻烦,但这种看似市场调节、实则计划手段的方式,还会是“雷声大雨点小”。 昨天晚上,康佳通信科技副总刘凤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对信产部提出解决国内手机产业低迷的应对办法,他十分赞同。但他同时也指出,最关键还是要看政府如何去实施?看政府是否能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市场实际的退出标准? 对此,刘凤喜提出,最有效的办法还是立法,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护手机消费者的利益,打击不正当竞争者的行为,让他们为不法行为付出代价。刘凤喜同时也认为,建立一部专门法规解决手机行业的问题,会有些大材小用,“综合来看,国内手机产业规范问题真不好解决”。 昨天,针对信产部提出的对相关企业实施预警的措施,一位业内老总明确表示“不敢苟同”。 他提出,信产部要真是对个别企业提出预警,肯定会加速这些企业的死亡。这位老总提出,“如果人家手机质量很好,只是卖得不好导致库存增加,你凭什么预警人家?这种行政手段是没有道理的。”这位老总在记者保证不透露姓名的情况下,对记者表示,这一想法本身已经说明“决策者思路出现了问题”。 本报记者邹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