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专家激辩NGN 远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碰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 12:18 通信产业报 | ||||||||||||
《通信产业报》记者 伊佳 续合元:六大电信运营商在实施NGN项目时各有侧重,使用目的和手段也有所不同,但组网模式是各大运营商共同关注的焦点。 陈育平:除了软交换以外,NGN的成熟还依赖于承载网、终端等其他技术的进一步发
NGN的作用是什么?NGN能否改进现有的盈利模式?NGN能给ARPU值带来什么?这些是运营商在推进NGN时必须要直面思考的问题,也是NGN发展到今天仍然无法找到圆满答案的问题,更是NGN不能形成大规模商用的桎梏所在。 目前在国内,运营商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承载于PSTN网络之上的话音业务,但是这种传统业务正受到来自基于IP网的更加灵活、廉价的新业务的挑战(如VoIP),这使得运营商左右为难:是保护以往投资和目前效益最为重要,还是从长远目标出发,将重心转移到IP网业务上?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总工程师续合元认为,无论选择哪一方,运营商都像是在走一座无法回头的独木桥:如果只看重眼前利益,对新技术的投入畏缩不前,很快将会被竞争激烈的电信市场所淘汰;而如果一味追求最前沿的技术,不能将技术转变成为有效的经济利益,那么“新技术”对于运营商来说就是一个足以拖垮企业的“无底洞”。 从源头看NGN本质 其实,NGN模糊的定义是最令运营商摸不着头脑,致使其裹足不前的一大原因。ITU-T给出的定义中只明确了NGN是一个业务与传输分离的分组网络,能够提供多种业务,并保证QoS,可实现移动接入,非常宏观。而NGN的具体要求和实现方式还在标准制定者的完善计划中。 在这样一个概念的真空中,很容易出现理解的混淆。有人认为软交换就是NGN,还有人认为用软交换支撑的传统PSTN话音业务就是目前NGN的全部。 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是由于NGN缺乏有效的新型应用模式造成的,但究其深层原因,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育平认为是由于人们把以往PSTN网络的经营、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在了NGN上。 NGN源于运营商对经营管理多业务的需求,建立一个统一融合的网络是NGN的目标。它不仅仅意味着用IP网络代替PSTN网络,更重要的是它将改变电信运营商的建网观念和思维,从而不可避免地改变其电信运营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而这种改变对于运营商来说才是最困难的。以目前正在逐渐从地下走上地面的VoIP应用为例,运营商的消极和惧怕心理正反映了其传统的运营思维,害怕动摇稳定的话音收入来源,却错过了调整营销结构,尽快进入下一代运营商角色的机会。 软交换只是开始 软交换机作为IP网中担当呼叫控制功能的设备和系统,是下一代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本身并不能构成特别的整体组网技术机制和网络体系构架。软交换机并不是NGN数据业务、视频业务和其他多媒体应用的通用控制平台。 续合元认为,虽然2004年软交换技术在可控制、可管理和安全性上面有了很大突破,但是其大部分应用还主要集中在替代PSTN交换机上,并没有真正解决NGN在提供多媒体、VPN等业务时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依赖于IP承载网技术的成熟,软交换只有与IP网的接入、IP网的传输、IP网的QoS、IP网的地址控制相关联配合,才能构成下一代网综合的电信业务。 陈育平也强调:除了软交换以外,NGN的成熟还依赖于如承载网、终端等很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IP网络的可控制、可管理、安全和QoS问题将是着力改善的关键。软交换只是实现NGN技术的一种,而且尚不十分成熟,运营商也大可不必将软交换视为NGN的核心,言必谈软交换。 远期与近期利益的碰撞 除了概念和技术的制约外,运营商在部署NGN时也会碰到一些来自内部的阻力。由于运营商以省为单位划分分公司,而各个省份的建网规划由各分公司具体安排,导致地区的经营者更加看中短期利益的回报,什么有效益上什么,对公司整体的长远战略执行不畅。“如何将公司长远规划与近期利益相结合,是运营商老总要仔细考虑的问题。”续合元还强调,不同运营商可以对NGN有不同的实施办法,应该依据自身特点而定。 正如续合元所说,国内的六大电信运营商在实施NGN项目时各有侧重,使用目的和手段也各自不同,但是他们在网络建设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个难题——使用何种组网模式。虽然目前业内对NGN的一些技术细节已经讨论的相当充分,但是由于缺乏大规模商用实践,在制定NGN总体网络框架上仍然遗留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后台支撑和业务管理系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最近,中国联通在NGN组网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其MISN综合业务城域网中使用专利技术解决了软交换在局端存在的问题。据中国联通有关人士透露,他们将与各主流设备厂商合作,推广这一专利技术的应用。 NGN还远未达到完美的地步,2004年为NGN开了一个好头,那么,2005年还有更多的问题留待标准组织、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等电信业内人士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