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华为公司核心网产品线总工任建军演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 09:56 新浪科技 | ||||||||||||
![]() 图为:华为公司核心网产品线总工任建军演讲(骆磊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新浪科技讯 2005全球NGN高峰论坛和“全球NGN最新设备和解决方案展示” 于2005年3月23日-2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会议由信产部电信研究院主办。会议将全面分析世界特别是中国NGN的引入和实施策略。新浪为特约支持门户。 图为:华为公司核心网产品线总工任建军演讲(骆磊 摄)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任建军:尊敬的周院长,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上午能够在这里发表一些看法。我将从四各方面来阐述问题,第一个从软件化网络产品在2004年应用的回顾,另外机遇MAS的一些进展,对于对软交换与IMS的关系做一个阐述。 根据业内著名的咨询公司Dittberner统计,2004年在全球基本上都有了一个规模化的应用,尤其是在亚太、北美和欧洲。在供货商发展过程中华为公司在2004年软件化网络也是发展非常迅速的一年,我们在全球市场里占有18%的份额。现在华为U—SYS系统在近20个国家和地区应用,这里面包括西欧最大的VoIP网络,也有像北美这样的覆盖17个国家的应用。这两个网络规模性的应用的成功在国内外有一些成功案例。在国内中国移动,电信、网通现在覆盖204个城市以上网络的稳定运行超过一年多的时间。在2004年软交换网络已经形成了非常多的商用模式,我做了一些总结。软交换网络对PSTN全业务继承已经成熟。因为一个新的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必须继承现有的业务,包括现有用户的使用习惯,所以软交换网络在04年在软交换网络可靠性方面的解决,使得软交换规模性的商用成为可能。在04年做的非常多的商用地方和应用案例是软交换长途汇接层已经成熟,并大规模商用。大家使用17951的业务目前都在VoIP的网络环境中使用的。另外基于IAD、AG的用户接入已经成熟并有规模商用,采用NGN做PSTN网络改造已经成熟,NGN开放业务接口标准已经确立。下面我说的是限制漫游的软终端和智能终端接入以及HFC等接入方式已经成熟。为什么说是限制漫游的软终端呢?软件化网络是端对端基于IP的网络,终端智能化在目前国内标准或者是国际标准进展的情况来看,目前还不足以控制接入层的安全和Qos,这也是国内目前在智能终端和软终端发展不是特别快的原因。另外UC、一号通、彩铃、同震、BBOL与游戏结合等增值业务已经形成模式的。软交换应用在04年已经有了大的进步,但是是不是说软交换已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呢?看一下04年希望是移动和固定融合的网络,希望是统一的接入层,希望有可管理的网络来承载业务,在这样的要求下再看一下国内包括全球所应用的软交换系统的框架,跟国内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实前期包括国内信产部已经完成了测试和规范了。在这个体系架构里看不到软交换对接入层、智能终端Qos的控制安全问题,包括对移动的定义也不是特别明晰,但是能够切实解决PSTN所面临的问题。 再看一下当前在国际组织中的组织环境,欧洲组织ETSI—TISPAN&ATIS NGN是非常明显的,在接入层这一块单独定义了一个接入负责子系统,主要是负责用户接入的认证、地址分配、接入网Qos的管理等等,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另外对于Qos管理用的是资源管理的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其实不光为软交换网络或者是基于会话的业务提供咨询,它是一个共享的架构。有了这两个子系统的定义使得IMS有了定义。在这个网络里接入网的控制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在当前全球宽带发展技术上来看目前在Qos安全,包括漫游点,用户接入点的管理和技术上来说,这两各自系统使得对移动的管理、对业务的漫游采取了实际的例子。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子系统就是PSTN/ISDN Emulation。这三个子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热点之一。现在发展比较快的是IMS,另外发展比较快的是ITU—T NGN—FG架构,这是04年在这两个组织里对NGN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分析。 再看当前软交换领域应用过程中,已经有一些商用了。现在的QoS问题,以及网络安全也是探讨的热点。这是在2004年12月的一个报告,我们是这个报告的编写人。ETSI已经确定了RACS在接入网层面的总体框架,我们是在ETSI会议上提交的申请。软交换网络还在继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现在的PSTN网络如何组建、老的网络如何建立,包括不能改变大家的使用习惯,改变大家对通信终端的使用习惯,对这些业务的继承欧洲组织希望定义一个仿真子系统来进行。从当前的技术走向来说,再看一下这两个组织标准的进展。ITU—T NGN—FG的路标,互联互通还有待于后面继续的工作。目前对IMS进展做了一个总结,IMS是移动和固定融合比较适合的架构,基于IMS的NGN体系对移动性管理、承载网控制、接入技术控制等方面有了清晰的关系定义,PSTN/ISDN仿真子、RACS、NASS子系统是重要的热点,这三个木点目前进展还是比较缓慢的,还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目前基于IMS的NGN标准依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业务层和承载技术的融合将首先开展。我们认为软交换网络与IMS将会是互通融合的关系,不光是互动的关系,在这个关系里当前的软交换将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升级来提供业务。同时当前的智能网系统也就为现在的网络,一个IM—SSF功能为一些用户提供传统的业务。对于新的创新业务开发将会由应用服务器来做,这是一个发展方向。老的用户也可以继续通过提供的业务。另外一些用户可能有新业务的需求,或者说想做视频的业务可以用激动的用户数据库来做IP,这样他的业务可以得到继承,我们认为这是比较好的方式。或者是软交换网络与IMS将会是互通融合的关系。 在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在IMS解决方案的体系结构图,一个方面业务能力层的独立,使得运营商将变成业务能力的运营,提供第三方应用层的开发。这样运营商不光是基于宽带的业务,其他的一些业务也可以继续去做。另外是在承载层,有了巨大的变化,就是IMS子系统CSCF通过控制设备来申请管理资源以及判断用户的接入。今年年内我们都会有相应的产品出来。不光研发上有非常大的投入,也非常注重IMS的技术以及它的发展方向。在ITU、3GPP、ETSI等国际组织标准中获得了分组副主席、课题报告人、编辑人等多个重要的席位。 最后我对今天的发言做一个总结,软交换网络已经具备多种成熟的商用模式,能够很好地继承现有的PSTN网络业务,并具备大规模商用的条件。当前来看,基于IMS核心网架构的NGN网络是未来比较好的移动固定融合的架构,标准成熟尚需时日。软交换网络是IMS发展的重要阶段,未来与IMS网络是互通融合的关系。华为诚挚希望与业界工人共同推进通讯技术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好的通讯体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