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导常务副总戴茂余:国产手机要活全凭规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 13:47 广州日报大洋网 | ||||||||||||
波导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戴茂余。 日前,波导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戴茂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有关政府部门已出台或考虑出台一些举措来扶持正陷入困境的国产手机业。例如,今年1月起,国家将国产手机的出口退税率从13%调高到17%,一些关键元器件的进口关税也大幅调低。他还透露,信产部等政府部门正会同中国移动及各大国产手机企业,联手制订手机业的应用层标准,使国内
陷入“机海”战术的误区 业界普遍认为当前国内手机业竞争形势不容乐观,正处在一个生死攸关的时间点,原因在于洋品牌手机开始攻入国产手机的腹地,纷纷进行渠道改革,甚至把销售店面开到了乡镇等三、四级市场。 戴茂余认为,2005年之前,国内手机市场其实还没有形成充分竞争格局,2005年之后才真正竞争惨烈,虽然“洗牌”一词在业内叫了很久,但今年才算到来,他预测整个市场都会向规模集中,小的厂家会萎缩或者寻求退路。 在他眼中,要活下去只有往两个方向走。一是高端,从历史来看,洋品牌一直占据高端,他们向低端挺进颇为容易,而国产品牌始终徘徊在低端市场,高端则是弱项,由于没有技术和品牌知名度,其高端之路走得异常艰难。他认为,这个瓶颈的突破,国产手机还需付出长期的艰辛努力。 二是往低端走,和洋品牌比拼规模和成本优势。戴茂余认为这一条路可行。“以前大家陷入一个误区,就是盲目追求机型数量,搞‘机海’战术,以为新机多就赚钱多,一个月就推出一二十款手机,但实际上根本赚不到钱。”他说。 出路在于集中采购平台 戴茂余举例说,一款手机卖不到二三十万台以上肯定是不赚钱的。仅从研发费而言,开发一台手机少则500万元,多则1000万元,如果销量在10万台以下,摊到每台手机上的研发成本就占去售价一半多。“赚不到钱,自然也就没办法扩大规模,也没有钱再投入研发,国产手机自然萎缩下去了”。 他说,即便是牌照放开,这些新进入者也很难有发展空间或存活下去,他们在高端领域拼不过诺基亚等洋品牌,后者实行全球采购,一款手机每月就下单600万台,无法跟人家拼成本优势。在低端方面也做不过杂牌机,现在杂牌手机对市场冲击相当大,他们把研发费、增值税等都逃掉了。 戴茂余认为,关键是要集中采购平台,尽量集中主板和机型,以体现规模优势,重要举措是培养“明星产品”,一部手机争取要有上百万台的销量。“其实,这也没有什么窍门,外观设计要中庸一点的,功能要是主流配置,想玩怪一点的机型,肯定是不行的。”他说。 利好消息 政府三项举措重振手机业 不过,戴茂余向记者透露,今年国产手机迎来多个利好消息,一是今年1月起,国家调高了国产手机的出口退税率,从以前的13%调高到17%;二是政府将一些关键的手机元器件的进口关税都调低了。 戴茂余说,这些鼓励措施以前争议很大,最终的出台体现出政府决心拯救正陷入困境的国产手机业。 戴茂余还透露,不久前信息产业部等多个政府部门组织的一次手机产业工作会议上,汇集了中国移动以及各大国产手机老总,意图在于制订一项国内手机产业的应用标准。“虽然芯片等底层的技术专利都掌握在洋品牌手里,但我们完全可以制订应用层技术标准,因为这个标准是中国自己的,可扭转我们在手机专利上的不利局面。”戴茂余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