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远交近攻 竞合战略演绎国际化道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 16:51 通信信息报 | ||||||||||||
本报记者 李剑 这是一个以“竞合”为主调的年代,华为的国际化探索,与运营商的密切合作,顺市而变,无不体现了这样的思路:注重“竞合”战略是全球化经济浪潮下企业的理性选择。合则通,“竞合”已成为强者公认的生存法则。
“竞合”尤其是合作是本土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最优选择。一方面,通过展开不同层次的合作,有利于开拓海外主流市场,另一方面合作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博弈的合理化。实践表明,通过合作华为提升了竞争力,延伸了产品线,国际化道路更宽广。且不说华为3COM的发展速度,华为与西门子等国外巨头的合作也是开展得顺风顺水。华为近日宣布该公司2004年的全球销售收入达到了55.8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5%,创造该公司17年历史中最高的销售纪录。其中国际销售的强劲增长对华为的销售增长做出了主要的贡献。 华为的一系列“远交近攻”充分诠释了竞合的深度含义。利益共享只是竞合的单一层面内容,而非全部,华为对此颇有领悟。比如华为通过让利吸引西门子与华为3COM的合作,在利益分配上与西门子和3COM两家通信巨头达成平衡,其专注开拓主流市场的长远谋划则具有相当远见。 而关于合作战略的多层次演绎构筑了华为的强大生命力。比如,技术层面的深入合作,华为与摩托罗拉、英特尔、SUN、微软等跨国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发应用性先进技术,与松下和3COM建立了“3G开放式实验室”;与摩托罗拉捆绑销售的合作模式,在无线通信领域,华为与摩托罗拉强劲的基站系统和薄弱的交换系统正好形成互补,双方后来在这方面进行了捆绑销售;直接合资模式,西门子既与华为在中国成立了针对中国市场的TD-SCDMA合资公司,同时也在欧洲帮助华为销售其数据通信产品。 在海外,华为以合资建厂方式通过当地化生产,嵌入当地市场。从1998年开始,华为先后在俄罗斯、巴西、埃及等国家建立合资厂。在俄罗斯市场,与当地合作伙伴将产品成功应用到周边的十多个独联体国家。华为还在沙特、伊朗、印度等国,通过当地合作伙伴,成功实现了当地生产。 借风扬帆,通过与一些国际著名公司的合作,华为走出了一条联合道路,有效弥补了海外市场的渠道营销劣势,达到国际市场的成功扩张。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华为3COM的商业胜利,合作以来,华为利用3COM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和地位,以3COM的品牌销售合资公司生产的数据通信产品,打通了美国数据通信市场。同时,华为与3COM的合作有效抵制住了共同对手思科的强大压力,二者的结合是共赢的具体范例。 此外,华为与运营商的良好合作是其一大优势。在3G终端以及对运营商业务理解方面,华为有着独特优势,与运营商的良好合作势必为华为国际化道路铺平道路。在业务方面,华为和全球运营商展开了广泛合作,与法国NEUF、香港和记等运营商合作推出的Triple-Play业务,与深圳电信合作推出的“宝宝在线”业务,日前与荷兰移 动运营商Telfort达成了3G WCDMA项目的合作等等。与运营商的合作共赢,为华为的国际化道路添翼。 合作并不是回避竞争,而是更有效地打造核心竞争力。有意思的是,与华为合作的企业,在其他产品市场依然兵刃相见,但这并不防碍二者之间的合作继续。除了思科已经明确将华为列为其全球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之外,其他大部分的国际一流企业也均把华为列为第一阵营的竞争对手。竞合俨然成为当今商业形态的一种博弈方式,“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更是披露了竞合的本质内容。 一个成熟的企业必然有着广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策略谋划,尤其是在面对思科、西门子、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世界知名企业的强势竞争局面时,以什么样的策略和方式来应对挑战,驶入国际市场的大门,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华为或许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或那样的参考,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后发制人战略眼光更是闪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合作与竞争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可以预见的是,基于对“竞合”这一商业智慧的深度解读,在国际化道路上华为将越走越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