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G世纪报告:运营商偏好TD-SCDMA还是其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 09:1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从产业链看TD-SCDMA发展 对于3G,从上游到下游包括的产业环节有芯片、设备(包括终端设备和系统设备)、运营、增值服务等主要环节,还包括许多配套系统如业务开发平台、手机系统、网络优化系统、网管系统、计费系统:标准—芯片—系统设备制造—运营—增值服务—终端设备制造。
在“标准”环节,采用国内TD-SCDMA标准对于电信产业链中的“运营”是弊大于利。因为采用国内标准往往使运营商在购买设备、终端时无法获得充足的规模经济效应,造成竞标不充分、元器件价格较高、用户漫游不便、技术选择受限等,以及运营商走向国际市场时协同效应受限,难以对外拓展。而且,三大标准本身必须是公开的,其并不能给制定者带来直接收益。 对于“增值服务”而言,上游标准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增值服务对于技术成熟度有较大的依赖,如果上游标准技术不成熟,许多增值服务的开发和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 而在“芯片”环节,我国还难以加入竞争和真正获利。在WCDMA和CDMA2000的争夺中,“芯片”是一个争夺的核心利益环节,因为芯片成本占了终端成本中的很大比例,CDMA2000主导者高通和WCDMA的主导者诺基亚都拥有很强芯片开发能力,前者芯片业务占了约2/3收入,后者的终端也占了其收入60%。我国3G商用芯片研发缺乏实力,商用芯片换代周期长,与国外有很大差距,目前尚无一家可与高通、诺基亚、摩托罗拉、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等芯片巨头进行商业竞争,目前除华为开发部分WCDMA芯片外,三大标准的商用芯片开发都依赖国外厂商。 对“设备制造”环节,采用国内标准则是“双刃剑”。 采用国产标准目的在于产生对国外制造厂商产生“圈外”效应,抬高国外设备制造商进入门槛,但同时也会对国内制造厂商进入国际市场产生“圈外”效应,使国内设备厂商难以形成拓展国际市场的优势。 就TD-SCDMA标准而言,由于TD-SCDMA专利技术大部分掌握在国外制造商手中,对国外系统设备厂商的圈外效应会大大降低,而且由于芯片技术滞后并依赖国外,对国用的终端设备厂商的圈外效应更几乎不存在。相反对国内厂商进入国际市场的“圈外”效应越来越明显,尤其对于我们相对有较强对外拓展优势的终端设备制造商,会严重制约其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全球移动用户目前约为13亿,但估计在未来10年内可发展至小25亿-30亿,将在全球产生一个空前大的电子消费市场:移动终端市场,此市场如果不与国际接轨,损失将会很大。 对国内设备厂商而言,由于3G政策模糊,不得不同时进行三个标准的研发,使有限的研发力量分散,包袱非常重,研发资金却无法得到市场商用资金的补充,因此在国内形成非常畸形的局面:国内制造商研发资金不如国外制造商,研发负担却比国外制造商更沉重。而高通、诺基亚、爱立信等通过国外已经运营的40多个CDMA2000商用网络和正在启动的40来个WCDMA商用网络源源不断获取市场资金,技术演进的速度也正在加快。 运营商成本 由于技术不成熟,TD-SCDMA的运行维护成本也将会大大高于WCDMA和CDMA2000。 移动网络对技术成熟性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无线网络,一般在建设初期无线网络的建设和优化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而且在网络建成后提供运营服务中,还需要不断调整无线网络,无线网络往往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一个非常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的缺陷将导致成本无法预计,甚至会造成维护成本高于建设成本的局面。 一方面由于技术不成熟,TD-SCDMA的运行维护成本将会大大高于WCDMA和CDMA2000:另一方面,由于供货厂商有限,运营商利用市场竞标降价受限,而且TD-SCDMA采用TDD技术在支持用户高速移动性方面受限,因此需要更多的基站覆盖,建设成本会高于其他两大标准。 另外,由于在全球范围内TD-SCDMA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成熟有限,将会导致TD-SCDMA的设备原器件、芯片等成本较高,终端的成本会更高,运营商必须提供更多终端补贴,加大运营成本;而且,由于技术不成熟会带来更多的用户通话质量问题,导致运营商需要付出的营销成本会更高。 所以,对国内运营商而言,采用TD-SCDMA标准实际付出的显性和隐性成本,可能会远远超过CDMA2000和WCDMA两种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