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气象短信误报向谁喊冤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 08:30 北京晨报

  一年收费36元 -“大雾”说成“雾转晴”

  昨天,北京终于迎来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此前气象台的准确预报让驾车族心里多少有了底。不过,天气预报并不总是这么准确,订购了收费短信天气预报用户对此抱怨不已:“天气预报收了费就应该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应该保证'质量'”,一些人甚至因此想提出索赔要求。

2004网络中国评选 汽车生活方式大比拼
东二环准现房写字楼 想送免费的歌曲祝福吗

  气象短信之误差调查

  “大雾天”说成“雾转晴”

  首都机场550多架次航班延误,一乘客未能按时出席产权官司,造成严重损失

  12月1日晨,首都机场因大雾天气造成550多架次的航班延误,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率也相应上升了,天气预报却是“今天白天雾转晴,夜间晴转多云”,记者从北京气象台专家热线处了解到,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天气称“雾”,而能见度只有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的话肯定属于“大雾”,属于要发出警报的范围。根据这样的标准界定,12月1日的天气预报是一次典型的“失误”。

  记者对11月30日前在东城区某机票代销点购买机票的9名乘客进行了跟踪采访,9人中有6人称在订机票前是参考了电视或报纸上公布的天气预报信息的,在预报的天气不会造成航班延误时,才决定购买机票的。结果一到机场才知道,航班根本无法按时出发。

  据记者调查,上述6人中2人订购了气象台的付费短信天气预报,其中供职于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张先生称,12月1日的航班延误让他耽误了按时出席在上海的一场产权官司,也使聘请他的公司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他将保留向气象信息出售部门索赔损失和起诉他们的权利。

  气象短信之订阅调查

  天气预报有偿“接收”

  短信营运商从专业气象台按照3万元一年的费用买下后,再按3元一个月的价格卖给手机用户

  如今,手机用户经常会收到这样的短消息:气象局为您送上每日气象预报,信息费3元/月,本月免费,如不需要,发送q121到07801退订。由于天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现在大大小小的网站都提供了订阅和查询天气的服务。

  记者从北京市专业气象台了解到,这些短信是电信部门的短信营运商发出的,他们从专业气象台按照3万元一年的费用买下后,再利用网络平台转发到手机用户手上。《气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气象台站可以依法开展有偿服务,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

  一家网站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由于直接与北京专业气象台联系获得气象信息需要签订合同甚至付费,部分网站因此选择“走捷径”,从其他大众媒体甚至别的网站上直接转载。由于各网站转载的渠道不同,被转载媒体的更新速度也不同,再加上各网站的更新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就造成各网站气象信息更新的时间差,短信订户收到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很低。

  不少订购了天气预报的市民和企业认为,气象信息一旦收了费,就成为了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应该保证质量,也就是信息的准确性。那么因为预报不准确而造成损失的,是不是也可以索赔。

  据了解,类似的因气象服务不到位而投诉的事,在广州、长沙等地已有发生。

  反应·气象部门:国外也非全准确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天气预报是一种很难保证“质量”的信息产品。针对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我国目前在专业气象领域操作比较成功的几个地区的业内人士。

  北京气象台96221热线的气象专家明确表示,气象台出售的只是气象信息,做的是“服务性”,并不保证其准确性,不“保险”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并不承担因信息不准确造成的损失。

  广东省气象台专业气象服务中心的孙汉明副主任认为,因气象预报有误差,而向气象台提出索赔完全是无稽之谈,天气预报是技术性的信息服务,目前的气象技术根本达不到100%准确预报天气,即使国外发达国家天气预报准确率也只有70%至80%。虽然有些天气预报是有偿的,但天气预报仍属微利甚至无利服务,如果要对不准确的预报索赔的话,那么消费者要付的费用就不会那么少了,况且按国际惯例,也没有因天气预报不准而提出索赔的。

  遇到相关问题到底如何解决呢?孙汉明说,一般要求长年服务的客户,在双方所签的合同注明,对一些因技术原因引起的预报不准确现象,气象台不负任何责任,如果是人为因素而对客户造成严重影响的,将追究个人责任。对于一般市民,如果天气对其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最好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也可以多打几次电话,追踪气象台的有关预报。

  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

  据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介绍,天气预报不太准确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风云变化中许多因素还没有完全被我们所掌握。比如最常见的下雨,它就和温度、气压、湿度、风力等诸多气象因子有关,其中的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可能差之千里;二是天气探测系统覆盖不完全。我们的气象观测站一般都是间隔百公里左右,大部分地区间距更大,有些地区的天气系统就观测不到;三是北京地形复杂。

  晨报记者 刘宏伟

  天气预报是不是商品

  有关气象专家认为,由于气象服务产品在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性,它既是气象部门的产品,一些消费者又是通过付费的方式来获取的,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

  同时,气象预测本身又具有自然科学的探索性和预见性,因此在衡量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方面很难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也就是说一旦发生“偏误”而涉及到是否赔偿问题,很难有一个确定的标准。

  著名经济学家尹世杰则认为,气象信息不能完全说是一种商品,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预报不准只是过失责任。况且,它与其他伪劣产品有本质区别,伪劣产品是有意造假,而气象部门不会有意造假。只是消费者提出这个问题,应引起气象部门的足够重视。摘自《羊城晚报》



新浪科技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