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新闻调查:首创网络崩盘 歌华有线施以援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 18:48 电脑商情报

  作者:申耀

  公司以清盘退出舞台,员工前途没有着落,这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不过对首创网络而言,这已无法抗拒。

  11月5日,位于北京市宣武区马连道的首创网络公司5层办公室,首创网络32名员工
超大的2G免费邮箱! 联想笔记本Y200热卖中
近视眼恢复如初 一元的成本 千元回报
宣布绝食,以抗议公司长期拖欠薪水,无故解散员工。

  为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宣武区政府等相关部门对现场进行严密监控。绝食第二天,一男一女因饥饿出现身体反应被紧急送医。7日凌晨2点,资方答应8日与员工进行谈判,绝食行动宣告停止。

  在这之前,首创网络已拖欠房租、水电费及员工工资,连带引发账号被封、保险冻结、被迫搬迁等情况。公司从华润大厦搬到中关村,再转至马连道,原有分公司也由于无法继续经营而相继关闭。人员流失也非常严重,公司员工已由鼎盛时期的1000多人骤减至200多人。

  10月26日、27日两天,首创网络100多名员工去了有关部门集体请愿申诉,讨要他们应得的工资和久久不能兑现的三险,但并没有成功。

  在经历了短暂的喧哗以后,成立于1999年的首创网络陷入了崩盘的局面。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所服务的.com公司的泡沫破灭以及宽带接入费用的不断下降,业务利润的直线下滑与首创网络已经形成的高成本运作越来越不相适应,作为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首创网络破灭是偶然中的必然。

  谢幕背后

  2001年10月26日,中国茶城,北京茶叶第一街上,一座装修尚未完毕以及还未命名的新楼(华润大厦),不少人埋头奋力工作,大厅里立着这样的牌子:首创网络离赢利还剩66天!

  时值.com的投资热潮,首创网络一问世,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小股东,还募得美国风险投资几千万美金,此笔风险投资中的第一批资金共约1000多万美金按照协议成功到位。

  让首创网络的员工们记忆尤新的是,成立于1999年8月的首创网络在北京有800多名员工,加上上海、广州等多家分公司,员工总数超过1300多人。“1999年底,IDC是当时在整个产业最热的行业之一,感觉总是供不应求,我们建设的速度老是赶不上销售的速度,客户签单了以后就是在等入驻的时间了。”

  那时,首创网络的梦想是,做成面向全国企业客户的集数据、互联网基础及增值服务为一体的一流服务商、行业领导者;并通过业务整合使首创网络成为世界级电信服务商;成为中国最知名的IT及电信综合服务品牌。

  但是,首创网络的命运一直与电信改革紧密相连,而2002年5月的电信分家成为首创网络公司史上的一个拐点。

  斯时,电信相关资费下调,窄带接入业务日渐被宽带业务挤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歌华有线、长城宽带等电信和广电诸侯在宽带接入市场的“跑马圈地”。

  业内人士分析,此时作为北京电信(已并入网通)旗下主要ISP之一的首创网络已很难像以往那样靠着近水楼台之便,以租用IDC及专线接入的方式忝居ISP及IDC之列。

  这时,首创网络的利润率与以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以接入2M带宽为例,在电信改革之前,首创网络收到的服务费为20多万元/年,而之后就直线下降,直到现在的5万/年。

  不过,首创网络却依然保持着原来的运营模式,不论在设施还是技术人员方面,都尽力保持原有规模。这必然使公司的成本支出一直居高不下。

  此外,祸起萧墙,因欠下中国网通的大量债务而无力支付,随着中国网通的一记重拳--断网,也让首创网络的过去的努力无奈付之东流。

  媒体报道称,2002年5月电信分家后,首创网络的战略合作伙伴即变为中国网通。不过,原来首创网络与中国电信的账目也被重新提起,新的合作伙伴送给首创网络的“见面礼”,却是一张2000万的账单。

  据原首创网络员工的介绍,公司刚成立之初与中国电信建立合作关系后,过去几年时间里,首创网络并没有严格地把服务费交给中国电信。而在中国电信分家之后,中国网通首先自然是要重整“旧账”;难以避免地,首创网络要成为“被清算”的对象之一。

  2004年,中国网通筹划上市时,需要资产确认,但在多次催账无结果的情况下,中国网通只有断网,首创网络失去了公司现金收入的支柱。紧接着,公司进行裁减员工,并收缩业务范围,但随着事件的进一步恶化,首创网络根本难以维系正常的支出,并最终无奈走向倒闭。

  上述首创网络员工告诉记者,公司面临清盘的直接导火索是资金链出现的问题而造成的。但更重要的是,首创网络进行的盲目扩张间接地成了促使其最终死亡的真正原因。

  首创网络兴衰成败似乎正验证一句老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个中滋味,想必首创网络的高层感触尤深吧?

  施以援手

  据京城一家财经媒体报道,首创网络已于日前与歌华有线达成协议,将30多名员工(不到总数的1/3,且全为数据接入销售人员)及价值约千万元的宽带接入合同全部并入歌华有线,原公司自行解体。

  该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的透露称,歌华为此项收购支付的总金额与首创网络原先的接入合同总价值基本相若。此外,被收编的首创网络员工将被整体迁移到歌华数据业务一部统一管理,且独立核算。至于原来的债务,歌华有线则不需承担。

  11月16日,本报记者致电歌华有线总经理办公室询问,该室的人士对此不置可否。

  有业内人士分析,歌华有线收购首创网络,在于其觊觎电信增值服务。在此之前,包括首创网络、中企网络、中信网络、263、鸿联九五、润迅、森泰克、万向、亿阳、中信国安等公司均获得首批多方通话牌照。

  痛苦裂变

  IDC最初被理解为公共的、商业化的Internet“机房”,几乎专门服务于.com公司,业界曾戏称“IDC就是Internet Dot Com”,并且风光一时。由于资金大量涌入IDC行业,在1999年后的半年时间里,就有40家左右的专业IDC公司成立。

  IDC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通常的IDC机房面积最少要1000平方米,按国内的建设标准大约要2万元/平方米,IDC的市场准入门槛大约在2000万元人民币,再加上人力、技术、带宽等资源的投入,要做成规模,需要近亿元的资金。

  但是,这种“盛况”仅仅持续了一年多,IDC就从投资的狂热高峰跌入了低谷。2001年到2003年,整个IT业,其中也包括电信行业,都在市场萎缩和裁员的阴影中徘徊,IDC也像当年的.com公司一样,在泡沫破裂的竞争中大批消亡。

  互联网实验室早先发布的《中国IDC市场发展研究报告》认为,目前中国国内拥有电信运营牌照的共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卫星、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网通等几家。这些企业都是拥有重要的通信资源的大型企业。此外再加上各地的广电系统,就组成了目前国内IDC市场的第一军团--电信级服务运营商。最致命的是,由于国家并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约束这个市场,这对专业型的IDC运营商而言,将受到这些巨头的竞争和打压,无疑是涉足该市场的巨大门槛。

  另外,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专业型的IDC受资本驱动的痕迹和趋势十分明显。在未来IDC的竞争中,首先的一点是资本竞争,如果没有雄厚的资本和实力,根本不可能参与到最核心的竞争来。高昂的IDC建设投入和高成本支出,是IDC难以逾越的障碍,也将产生很多无法预料的后果。

  一家IDC的老总指出,很多互联网公司在拿到了风险投资之后,因为他们的业务完全需要依赖互联网才能开展,所以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后来大批互联网公司倒闭的时候,很多公司连设备都不要了,堆得到处都是。IDC因为当时的客户大部分来自互联网公司,所以也是受影响最大的,现在能活下来的都特别不容易。

  谁来拯救他们?

  “高科技创业公司的前途在哪里?”这的确是一个令中国所有创业者困惑的问题。

  一代互联网先锋瀛海威默默消失就是典型的案例,1997年,中国电信进入互联网络接入市场。它并不提供任何内容,也没打算培育市场,但低廉的Internet访问价格就足以使瀛海威织好的“大网”身价暴跌。而且,中国电信是国内电信业的老大,它负责整个价格体系的制定。瀛海威既需要租用它的线路,又要和它竞争。可以说,瀛海威选错了对手。在中国电信的挤压下,到1997年年底时,瀛海威已经出现巨亏。

  11月3日,有媒体报道,不计成本“跑马圈地”的后遗症在ADSL接入商长城宽带身上爆发。该公司在上海的九家代理商代表及近百名工程施工人员向长城宽带网络服务上海有限公司追索已被拖欠四年的3000余万元工程款。八个月前,也同样是因为工程款问题,长城宽带与广州的代理商长鸿公司反目成仇,导致广州市海珠区网络中断十余天。眼下,双方正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中。

  业内专家指出,不单单是这些公司自身出现了致命的问题,从瀛海威消失、首创网络谢幕、长城宽带纠纷中还可以看到,由于与电信、广电等进行不对称的竞争,使得做IDC、ADSL接入、ISP、SP等商业模式的公司纷纷陷入难题之中,这样的竞争与市场法则、与时代潮流毕竟相去太远了。

  专家称,“首创网络不会是这些高科技创业公司倒闭的第一家,之后还陆续会有类似的事件出现。”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巨能钙被检出含双氧水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100张
网友偷拍国产新车谍照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