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架天梯摘星星,刘志毅要建大学城
北京城有个刘志毅,刘志毅要建一座大学城。传说这事的人,说得有鼻子有眼,绝对不是有意幽默。笔者有幸采访了刘志毅,亲自目睹了建设中的华北大学城,才打消了我们心中尚存的几丝疑惑。
关于大学城,远有英国牛津、剑桥、美国哈佛,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的大学城;近有北京中关村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大学区,虽无大学城之名,但不乏大学城之实。建一座大学城谈何容易,不信请翻翻牛津、剑桥、哈佛的建校史,几百年的积累,多少代人的苦争,那可不是吃口香糖吐泡泡———嘴上功夫。
刘志毅和他的华北大学城的确是真的,地处北京东南方向———北京通州区与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交界,京津塘高速公路一侧,与北京中关村的大学区基本呈对角线。是巧合,还是精心策划,这不明显是向中关村叫板吗?这刘志毅是何方神圣,他的华北大学城会不会有名无实,他的华北大学城向中关村叫板会不会是虚晃一枪,会不会有乔赢的红高粱叫板麦当劳的悲剧发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与读者一样不敢轻下结论。但我们不妨到华北大学城走一遭,不妨与刘志毅聊聊天,看他会不会是满嘴大话的“超级骗子”?
再说,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在教育的技术和设备上已经出现了计算机和网络。网络,在教育各要素之间形成结构进而演绎到系统,提供了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强大工具。目前海内外许多大学,都开始了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的虚拟大学,除了向全球撒出一张网外,同时还把视觉与学习的关系联系起来了,例如视觉中的信息自组织现象,知识自组织、学习自组织等等,那么,我们免不了要问,在网络时代还要不要再建座大学城,刘志毅和他的华北大学城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按预约,我们见到了刘志毅。首先可以告诉各位的是,刘志毅是个普通人,而且从言谈举止中可以发现他虽然是教师出身,但仿佛并不怎么健谈,挑剔一点的话,甚至会觉得他还有些木讷。由此,我们对他又有些担心,甚至有点不相信他与华北大学城有那么密切的关系,但随着谈话的深入,从他对自己办学生涯的回顾以及对华北大学的理念、展望,从那有些书生气但并无不切实际的张扬中,我们终于想通了为什么有人敢不怕赔本地往他的华北大学城投资。
刘志毅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妄想家,在他身上有一种教育家的诲人不倦的热情,也有那种企业家精于算计的天赋,以诚待人,不卑不亢,大智若愚,富于感召。刘志毅不是一个孤家寡人,与他站在同一个战壕里的还有爱国教育家爱新觉罗·显琦女士,北京外企服务总公司的总经理韩为民,廊坊爱心日语培训学校董事长金卫华等。正是因为有他们几位志同道合,精诚合作,才有了建设中的“华北大学城”。1998年起由北京外企服务总公司投资的一期工程,占地2300亩,60万平方米的建筑已成功投入使用,有近万名学生在这里读书。3年后华北大学城,将能容纳15万名学生就学,真是前程似锦,一片光明。
华北大学城交通便利,位置优越,总规划占地2万余亩,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园林绿地占50%,整体规划预计10年完成,预计累积投资需120亿元人民币。
建成后华北大学城,将成为一个拥有教学楼、科研实验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图书资料信息中心、运动场馆、计算机中心、文化宫及相关的商业、餐饮、医院、健身、交通、服务为一体的大型高等教育园区,已有几十所院校有意向在大学城内办学,看着他的大学城一砖一瓦地拔地而起,刘志毅该是怎样一番心情呢,且容我们慢慢道来。
二、已有办中学丰富经验,办大学城如何……
其实,刘志毅只是一个北京二十五中学的校长,一个中学校长而已。尽管二十五中学很有名,但人们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是一个中学校长,而不是大学校长去张罗这个“华北大学城”,不知对我们的高等教育经济是幸,还是不幸。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刘志毅在二十五中的所作所为作些考察。
教育是一种产业,高等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因为高等教育在性质上较少地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而相对较多地带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在国内教育界刘志毅是比较早地意识到这一点的先行者。
早在1996年4月刘志毅就成功地争取到,将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做为全国第一家进行“国有民办”整体教改试验校,他也自然成为全国第一位“国有民办”校长。我们不要忘了,那时候“民办教师”这个词几乎快成为一种历史遗迹而消亡了,但刘志毅却偏偏喜欢上“民办”这个词,他死乞白赖地要当个“民办校长”,看来他的确有点与众不同。
办“国有民办”学校并不是刘志毅的最高理想,他的最大愿望是办“民办大学”。但在二十五中做好“国有民办”的中学教改试验,对他也是一个重大考验,他无比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这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教育产业化的一个极好机会。
对义务教育的优点自然不言而喻,但我们无法否定的是从中学到大学,尤其高等教育的确有一个教育经济学的问题。在“国有民办”的中学教改实践中,刘志毅已经深深体悟到对教育系统,特别是学校一级的成本、效益分析将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虽然学校并不像企业那样以最大化利润为目的,但是期望其动作是成本最小化显然是不合理的。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教育经费筹措和分配方法的不同不仅会影响到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而且也将影响到教育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其中包括收入分配。为此,他明白教育经济的主体在高等教育,这也是他后来发誓要搞大学城的最早动因。
在二十五中推行的“教育产业化”实践,不但使学校原先的国有资产大幅增值,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而且大大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不断优化了师资队伍素质水平,从而使教育质量不断稳步提高,素质教育也终于从可操作性上落到了实处。
1996年初,二十五中学实施了全员职位聘用合同制度。从1996年到1998年应聘总人数1420人,实聘7.1%,多为高学历有经验的年富力强者。据1998年11月调查,全校学生对教师满意度为88.5%,家长的满意度则为99.6%。招聘后,中青年教师增加83.8%;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占66%,高级职称者占29.6%;先后获得市青年教师数学比赛一等奖3人,全国部分省市青年教师数学比赛一、二等奖3人,区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3人,学校连年被评为区“青年教师工作先进单位”。
二十五中学的校风从那时开始得到社会更加良好的称誉。学校被团市委指认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先锋第一岗;1996—1997年两届被区评为“文明校园”;1997年被市政府评为市级“模范少年军校”;1997年底学校制定实施《北京二十五中学家庭教育工作大纲》并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参与学校素质教育及管理的经验在全市推广。据说有一位学生家长特别细心,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找个好学校,他一连好些日子观察几个学校的学生在放学后的表现,最后认定二十五中的学生综合表现最佳,才决定把自己孩子送到二十五中学。
据测评,二十五中学80%以上的学生属于全面发展类型。1996年,先后有学校高中合唱团获东城区比赛一等奖、北京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二等奖;初中集体舞获市第一名,其中舞蹈《大红灯笼高高挂》获东城区艺术节一等奖,校园集体舞《青春旋律》获市艺术节比赛一等奖、全国中小学生艺术比赛一等奖,学校则获市教委“金帆艺术奖”;初、高中男女篮球队连续3年在北京市比赛中均名列榜首,获17项冠军、3项第二名、4项第三名。学校1998年获得联合国卫生组织颁发的“卫生健康铜牌学校”;青春期性教育活动也备受家长的欢迎,并在全国计生会做了经验介绍。改制后第一批320名初中毕业生,以超过历届水平的573.5分达到市中考的高水平分数线,205名高中生99.5%达到市高校招生线。
自1996年10月至2001年3月,五年体制改革实践中,二十五中自筹直接投入教育费用4500余万元,新建实验室、图书馆2000万元,新增教学设备固定资产投入500万元。5年间产出经济效益达到8000万余元。的确闯出一条教育产业化的路子,摸索出了一些教育经济学的经验,也为刘志毅心中的华北大学城壮了不少胆。
对这些以往的成绩,刘志毅并没有挂在嘴边上,相反他认为用这些所谓成绩给他自己脸上贴金有点悲哀,他说事实上这些指标数字都有不尽科学的一面,他说教育不能仅仅以科学去谈论,他最喜欢的是学生的严肃、活泼、投入的笑脸。他说自己虽然不是文凭迷,但他仍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他说这也是所有家长共同的心情。即使只有一个学生没考上大学,他说他都觉得愧对学生和家长,尽管责任并不一定在他。他的大学城的梦,也有这一层意思,他想把大学办得更大一点,他是为他的那些可爱的中学生们办大学城。
刘志毅说高等教育具有融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于一身的特点,是联系经济发展与科学研究和人力培养的桥梁,起着整合各个劳动部门的作用。由于高等教育的独特地位,必将在新世纪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也是他为什么简直成了个“大学城”的痴迷者的原因,他强调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将更多地体现向自我规范市场机制过渡的特征,更加受到个人教育需求的支配,而这种需求同时又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前景紧密相联。正因为有这一番对未来教育经济的先知先觉,所以刘志毅对他的“华北大学城”信心百倍,一提起他的大学城他就抑制不住地从眉宇间荡漾出喜悦来,尽管他并没有用什么具体的语言去表现这份喜悦,但我们看得出来。
刘志毅说现在全世界都讲高科技,也就是即将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有3个支柱:教育、科技、文化。他说世界上有哪一个高科技城市不是文化中心?硅谷所在的旧金山地区、128公路所在的波士顿,纽约、巴黎、伦敦、柏林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没有一个高科技的城市走向知识经济社会时不是文化中心的。所以教育、科学、文化是知识社会的3个支柱,大学就是推动、执行、带头、在着3方面发展的,所以大学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说,对中国来说大学和高等教育的压力很大,几乎有些不可承受。
三、网络时代,刘志毅的大学城还有无意义
江总书记说过,“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给人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再一次证明,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知识经济的世纪之风迎面扑来,因特网技术的确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对教育机制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我们向刘志毅提出过这么一个问题:随着因特网的广泛普及,人们就可以坐在自己家里通过网络上大学,而且网络教育比起以往的“面对面”、“人对人”的传统教育方式有许多优势,这对华北大学城有无影响和冲击?
刘志毅回答说,网络教育的确有自己的优势,一个最起码的意义是,返还了学校一词中的“学”字本质含义。通过网络,可以让学生“挣脱”以往教育规范上的种种束缚,使得那种“人格发展的个性化”可能真正实现。使所谓尊重学生、教育公平、师生平等、思想自由等几千年来的愿望得到落实,特别是思想自由,正如有人说的:“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而自由应该就是创新的灵魂。”
但是网络教育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刘志毅强调说,教育除了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外,还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还有艺术、伦理等方面的教育,人天生有惰性的一面、软弱的一面,天生有视野盲点、思维的局限,还有时间、空间的极限,因特网能解决一些视野问题、时间问题、空间问题。正如因特网的全球化视野,因特网的时间无极、虚拟空间无限的确有很多优势,解决了传统教育的一些死角问题,但教育的死角问题还有许多,比如心灵、性格、道德等,其解决的主要方式仍然还是面对面、人对人,尽管可以增加“面—机—面”或者“人—机—人”的方式,但是永远不可能代替。毕竟还有许多人的东西是电脑和因特网无法表达的东西。所以他对他的“华北大学城”仍然初衷不改,仍然充满信心,仍然有无尽的热情。
刘志毅说他的“华北大学城”,实际上就是因特网教育机制的一种体现,是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结合的产物。他说“华北大学城”实际上是一座虚拟的高等教育实体,某种程度上是任何一座独立的大学无法比的,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不同于牛津、剑桥、哈佛那些独立的大学城。华北大学城,迎合了知识经济、教育经济的时代特色,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虚拟化、集约化,满足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终生的需求渴望。
刘志毅说华北大学城的构想,虽然不是有意的,但实际上的确有些中关村大学区云集高等学府的影子,中关村大学区的确是北京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高地,其影响的确是巨大、深远的,构想华北大学城不可能不受中关村的影响。但中关村的各大学仍然是各自为政,缺乏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大服务”理念,而正是因为中关村高等教育致命的弱点,华北大学城从而才可能应运而生,以自己新的“高等教育大服务”理念更加丰富、快捷推进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说华北大学城是向中关村叫板谈不上,某种程度上是对已经定位在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北京对高等教育大服务的迫切需要的满足,努力提供一种中关村高等教育没有,甚至牛津、剑桥、哈佛也没有的高等教育大服务。
至于网络时代再建一座大学城有没有必要已经不是问题,刘志毅对华北大学城“高等教育大服务”理念的阐述实际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刘志毅说的,华北大学城正是网络时代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一个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结晶,也是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一个积极贯彻。刘志毅说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思想更高瞻远瞩地具体深化了华北大学城“高等教育大服务”的理念,更坚定了他要把“华北大学城”办成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丰富优质的高等教育大服务的信念。
我们祝愿新世纪新时期,在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刘志毅和他的华北大学城能发挥出卓越的威力,展现出华北大学城“高等教育大服务”理念的独特魅力;我们祝愿在新经济、全球化,在挑战知识经济的进程中,刘志毅和他的华北大学城这颗璀璨的新星,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运动作出自己的一份重大贡献;我们祝愿伟大的祖国能再现更多刘志毅这样的优秀儿女。
曙光在前,刘志毅和他的伙伴们在奋进,爱新觉罗·显琦、韩为民、金卫华一个个走过来,更多的人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3月13日第十二版) 王小兵 曹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