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欲来
2002年1月23日,对新浪总裁汪延来说,是一个难眠的夜晚。第二天就要举行新闻发布会了,但是汪延还在犹豫,“告,还是不告”。中国互联网两大门户就要进行一场正面交锋,一旦公之于众,新浪和搜狐就要正式翻脸,而媒体的态度还是未知数。“当时想,大不了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变成新浪和记者的拜年会。”
汪延对记者说。1月23日晚10时,新浪内部终于达成一致:向法院起诉搜狐,提出4项要求:第一、立刻停止侵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二、赔偿经济损失30万元;第三、在搜狐网站首页上发表声明赔礼道歉;第四,承担相关诉讼费用。
和揭露“黑哨”的行贿者一样,靠“拷贝”起家的最大的门户网站走出这一步,需要的不仅是勇气,因为它不但要和过去决绝,还要对将来负责,也要有下地狱的准备。这是汪延成为新浪总裁的“成人洗礼”,虽然“成人”后的汪总裁将面对更不可知的未来。
果然,双方很快交上了火。后来有媒体报道说,在新浪律师赶往法院的路上,搜狐的人已经开始准备如何应对了。一场互联网萧条之后最大的企业碰撞开始上演,各路记者闻风而至。事后,新浪主管网络内容的执行副总经理陈彤对记者说:“新浪是在近中午的时候,才开始准备专题。”诉讼前内部也严格保密,不可能像业界一些人士猜测的那样,准备了很久。新浪在几个小时之内组织起来的专题,确实让搜狐措手不及,直到24日深夜,在搜狐网站上,还只有一篇搜狐的声明。搜狐在专题制作上没有赶上趟,当然要从BBS里面找回来。一时间,叫骂之声爆起,审慎的诉讼演绎成一场口水大战,双方彻夜不眠,怒目相视,恶语相向。
诉状之外的官司
1月29日,汪延约见了我和另外一名记者,这是一次闲聊式的访谈。谈起对诉讼的看法。汪延举出了手机短信的例子,他认为,这是明明白白的利益问题,新浪制作的每一条手机图片,下载都需要付费,如果搜狐的确是抄袭了新浪的手机图片,搜狐可以直接从中获得相当不错的收益。汪延认为,新浪无法继续容忍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拿走。
记者查询了新浪和搜狐的财务报表,又采访了一些长期研究互联网公司收益的专业人士。总结各方观点,可以看到:目前针对个人用户的服务收入,基本上可以占到北京新浪网总收入的2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费用,都来源于各种形式的手机付费。而据一位法律界人士估算,新浪此次诉搜狐的短信侵权,实际价值在80万左右。
80万的纠纷,对新浪来说,也不算是一个大数字;但是20%的手机收费营业额,却又是互联网绝对不可能放弃的营收增长点。但是如果放眼看看一年以来新浪和搜狐多次的纷争,区区30万的索赔,和实际的损失数额80万之间本来就存在悬殊的差距,而且同样作为两个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完全可以在美国打一场索赔数额巨大的版权官司,为什么偏偏选择在中国,为30万的赔偿,红眼相对,剑拔弩张?
新浪搜狐的官司,最终的落点除了手机短信,更重要的是新闻之争,而这却是不在诉状之内的诉求。张朝阳在相当长的时间,不太重视搜狐新闻频道的建设,2002年新年刚过,搜狐好像忽然明白过来一样,忽然发起了一场新闻总动员,四处招兵买马。据新浪内部人士说,“搜狐也和新浪几个重要的编辑有接触”,后来ChinaByte主管新闻的编辑有一人加盟了搜狐。李善友也出任搜狐新闻中心总监。搜狐的新闻举动,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关注,以至于陈彤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先要问一下,“是不是搜狐派来的”。
互联网媒体,无论是新浪还是搜狐,都有两个主要新闻来源:一个是传统媒体合作,一个是自己翻译国外新闻。从媒体竞争角度,这两条都不能够构成壁垒。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力日渐攀升,媒体合作的费用越来越低,有许多记者已经完全放弃了从互联网公司要稿费的想法,而仅仅把互联网当作自己新闻作品的一种新传播渠道,利用互联网给自己造影响,一般来看,网站只要给记者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得到记者的授权。翻译就更容易被模仿,最简单的就是改写别人翻译过的新闻,即使找一个“外援”来翻译,成本也高不到哪里去。
互联网作为媒体,惟一的性格体现就在编辑意志。选什么样的新闻,做什么样的专题,如何组合文章资源。这些编辑功力可以构成互联网新闻传播的价值壁垒。关键的问题也就出现在这里。因为网站不拥有发表文章的版权,其编辑意志的劳动成果就很容易被复制。其它网站要想超越新浪,很简单的途径,就是凡是新浪有的新闻,全部先拿过来为我所用,内容分类和专题形式都不可能有保护的壁垒,然后再组织一些自己独特的东西,就可以达到和超过新浪的水平。
一个聪明人要想超过新浪,当然会选这样一条最简单、见效最快的道路。新浪的担忧正在于此。新浪想保持自己独特的东西,但是又没有办法来建立自己的壁垒,内心极为焦灼,其选择适当的攻击手段也就不足为怪了。新浪与搜狐之战,背后实际是一场新闻战争,当然新浪不想这么说,而搜狐却要尽量引导大家关注新闻上的争夺,于是搜狐的新闻报道专题的名字也就改成了:新浪搜狐互诉侵权诱发网络新闻大战全面升级。
一切都不出所料。这是一场新浪输不起的官司,无论从法律争夺还是口水战新浪都必须胜利,可能付出任何代价也在所不惜。
历史的包袱
有记者开玩笑说:如果张朝阳拍出几百万,能够让陈彤退休,搜狐就赢了一半;如果张朝阳能够再拍出几百万,让陈彤到搜狐上班,搜狐就不战而胜。玩笑归玩笑,但是新闻的竞争,从更高的层面来讲是人的竞争。新浪最担心的也是类似的问题,新浪的优势在流程而不在程序;在人而不仅仅在品牌。对于企业家或者商人来讲,人是最靠不住的因素。“如果新浪早上市半年,现在手里的现金数字要再加一个零,谁也不怕。”这是新浪一个高层的心声,这是互联网难堪的历史之一,但历史没有假设。
自从互联网商业模式在有意无意之间走向媒体,就有两个恶魔环绕左右:抄袭、反抄袭。开始挨骂的一律是商业网站,传统媒体的记者和传统媒体的网站,都对互联网公司恨之入骨,它们利用简单的拷贝,就获得了任何传媒自己无法建立的传播优势。汪延也在正式的发言中承认:“互联网发展初期,行业内部难免存有一些不规范经营行为,新浪网也不例外。”在互联网弱小的时候,靠“拷贝”起家。同时“反拷贝”也成为已经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心中难以抹去的情结。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劳动果实为他人占有。媒体树起“版权大旗”也是迟早的事。一个网友在新浪的评论中说:这是一场既得利益者和夺取利益者之间的战争。
历史总会改道,在“秩序”和“自由”之间寻求平衡。从混乱走向规范,关键要看谁能够在转折点上引领潮流。一个记者表露他的观点:并非只有道德者才能够评判道德。他认为要降低纠错的门槛,让那些曾经不道德的人,也能够参与道德建设。其实,社会成文的法则,都是力量对比的结果。新浪和搜狐的斗争,目的是解决一部分历史的包袱,当然也会再背上新的包袱。
有些人高呼,“还是应该给互联网更多的空间”,这句话原是不错的。但是,在目前,是“秩序”更能推动互联网新的繁荣,还是“自由”继续它的使命更能促进互联网新的繁荣,作为时代中人,我们是迷茫的。历史自有规迹,我们却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最佳的时间,也不知当下两者之间最佳的平衡点应在哪里?
但是存在是选择的结果,选择一种方式,就要承受它的后果。如果新浪已经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能够承担以后更严格的版权保护后果,我们就由他去吧。
(作者为《每周电脑报》总编辑)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