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要被广泛误读的书
如果说《“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一文有助于改变中国信息产业的进程,那么我可以自信地说,《起来---挑战微软霸权》将为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帮助和警示。
但是,可以肯定,《起来》是一本注定要被人们广泛误读的书。近些天来,有关《起来》一书的各种反应纷纷出现。有的出现在BBS上,有的发表在网上,有的直接寄给了我,也有的是电话,或者是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和王俊秀来说,对这本书的争议性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但是面对纷至沓来的反馈,其意见之多,观点之差异,还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书出版了,就是一件社会性的产品,它的影响和作用往往脱离了作者的把握和估量。
可以说,本书超前于产业形势。如今,绝大多数人对微软、对垄断了解甚少,缺乏切肤之痛(但不远的将来会让人们体会到的)。因此一定有人会很狭隘地以“方兴东支持盗版”、“与微软作对,不就是为了出风头”、“你凭什么骂微软而出名”等等莫须有的理由否定作者严肃的工作。既然,《“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会被不少人提升到与“经济全球化”想对抗的位置上,那么《起来》一书更是难逃此运,而且更可能被少数人当作民族主义的读本(当然,真正细读后就不会了)。
实际上,本书的视野完全站在时代信息化的角度和全球IT业的高度上,根本没有强调国家的界线,更没有突出民族的特异。网络时代的开放和自由是我们写作的宗旨。在这个大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要在这一前提下规划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国也不例外。本书从国外国内不同的视角,透视微软的本质,以此期望我们的企业、产业和用户有更清醒的认识和相应的对策。因为,无论是“维纳斯”还是“亚都”事件,我们都是极为尴尬的被动。我们在战略上的认识和准备可想而知。
这里我比较认同学者吴伯凡的评述:“正如方兴东本人所说的,他不指望自己能发现真理,而只想说出某些尚不为人熟知的真相。然而书中披露的大量真相让我们不得不直面某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起来》一书对微软霸权的挑战实际上是对种种作为微软合法性依据的理论、法律、习以为常的观念的挑战。方兴东和王俊秀提供的经验事实与姜奇平的理论可以相得益彰。对于想了解“知识经济”实情的人来说,《起来》一书虽不“正规”——与平庸如影随形有“正规”,但能让人获益良多。最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在大谈知识经济的热潮中,冷静地思考知识经济中的破坏性力量,唤起人们的“反病毒”意识。众所周知,要想把“病毒”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仅有“反病毒专家”是远远不够的。”
左右上下的徘徊
但是,我们也同时担心,书中难以抑制的激情和无法排遣的情绪也可能被另一些人所误读。任何人都应该认识到最基本的一点,在网络时代的信息产业内,任何狭隘的民族都是行不同的。我们笔锋所指的是微软,而不是国外企业。因为,要制衡象微软这样的垄断力量,靠的是全球的技术力量和市场力量。而目前我们所赞赏的主要制衡力量也是来自国外:比如蒸蒸日上的Linux,比如寄予极高希望的Java,以及3Com的PalmPilot、网景的浏览器,以及诸多新兴的先进技术。它们都是帮助整个产业乃至全人类从垄断下解套的最有利武器。读完本书,而不正视这一点,那实在是可悲。这些都是很基本的事实,但还是有人会无边无际。甚至本书所反对的不是微软,而是微软的知识霸权的行径。因此,我们不否认微软的成功(许多书都论述了他们的经验和秘诀,不必我们再废笔墨)。我们也不针对任何微软公司的个人,包括所有微软中国的雇员和微软的最高领导们(见书中人物篇)。
本书的激情和观点对这个时代来说,可能还是不能承受之重。几颗导弹能让我们激愤几天,却不可能促成我们走向成熟。外界的强势和自己的弱势之间的巨大落差,造成表面的激奋和内在的自卑,使我们的神经脆弱而过敏,对于一个落后的国家来说,连“民族”二字都太沉重,尤其是“霸权”一字,会让许多人颤栗。但是,我们毫不掩饰地表白,我们对中国IT业期望之深。我们对民族的先进技术和正确策略爱之尤切。因为,我们只要流在血,就不可能剔除身上所有的民族。我们认为,民族感如同我们血液中的红细胞,必须有适当的含量才是健康的。适当的民族感没有不少人所表现的那么可怕,那么生畏。国家利益永远是我们写作的最高指导,当然包括本书。
对许多人来说,朦胧的微软是神话,是美国梦的升华,是他们茫茫一生中不可多得的明灯。而且,微软是一股庞大的势力,可以运用它的各种能量主导人们思想的方向,也可以有效屏蔽本书的影响。因此,从一开始,我就不敢奢望有太多的读者,尤其是真正认真细读的读者。
知识产权、工具和大棒
《起来》不是微软的罪证和罪恶史。因此我们的尺度不是法律(那是律师们的饭碗,我们无心也无力抢夺)。在我们的视野中,国家法律和市场政策是基石,但比他们更重要的是市场规则、网络精神、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等等,更加切合与人性的高度。因为法律与法规本身就是按照这些前提而制定的,并依据这些前提不断修正和完善。
如今,吓唬我们最有效的词,除了“民族主义”外,大概就是“知识产权”最灵验了。知识产权是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字眼,它也的确应该得到人类的尊重。但它也会让许多人一见到这几个字就恐慌得无语以对。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一根大棒,而有着丰富的内涵,有显著的本土文化特性。
而且知识产权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以Windows为代表的传统封闭式知识产权,到以Java为代表的半封闭式知识产权,再到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式知识产权,是软件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实际上,我们留意一下自己的电脑就会发现,低价软件、自由软件、免费软件的比例已经相当之高,而且会逐渐走向主流。表面上看,这是市场竞争的变化,实质上,这是知识产权形态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目前,美国主流阶层对传统封闭式知识产权的挑战和反对,已经十分强烈。尤其是自由开放的互联网下,传统封闭式知识产权的瓦解已经不远。更为开放的知识产权不可阻挡。我们与其空喊远离现实的口号,不如切切实实研究一下知识产权的丰富内涵和革命性的变化趋势。
围绕亚都事件的风凉话和非议有不少,但我们对亚都的表现表示由衷的欣赏。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IT业,那么不会有任何一家公司有这样的勇气面对法律诉讼。亚都是否有罪,需法律裁定。但这个关系到国内几乎每一个企业的大问题,应该亮给整个社会来评判和讨论。盗版必须反对,但要真正解决盗版问题,必须彻底挖掘出盗版背后的深层根源。因为打击盗版不是单纯的收钱,而是培育正版市场,是最终让产品在市场中正常流通起来。如果产品能够创造的价值与它的价格并不匹配,产品价格高不可攀,用户无法接受,就无助于盗版问题的真正解决。连产品都无法正常流通,那么我不知道这种打盗版的真实意义何在?其真实目的何在?还有,那些冠冕堂皇说话的人们,在我们共同的处境下,你们比亚都究竟高尚在那里?那些一边用着盗版,一边不考虑现实,空喊打击盗版的人,不觉得自己的言论太虚伪吗?多少年来中国软件正版化进程缓慢,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落到实处。
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石,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不要将知识产权当作为所欲为的私利工具,也不必将知识产权视为无边无际的大棒。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软件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在许多人眼中,往往有一种虚幻的答案:以为打了盗版,中国软件业就一夜间发达了。这种幻觉和借口害了中国软件业,也害了许多人。实际上,中国软件业最大的敌人既不是微软(微软是可以由完善的法律和法规来制约的),也不是盗版,最大的敌人是软件业自己!其实多少年了,许多真正优秀的产品都有不错的回报。而这么多年来,中国软件业究竟做出了多少值得用知识产权保护来让你获得滚滚利润的产品?有过多少我们能拿给全球信息产业展示的创新??
正版化要坚定不移不断推进。但不要将盗版作为中国软件业的遮羞布,更不要将打击盗版作为唯一的生存之路。我们到应该好好想一想,随着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式知识产权形态成为未来软件业的主流,那时中国软件业还能继续以盗版作为自己的借口吗?其实,中国软件业最大的问题还是与整个中国信息产业面临的问题异曲同工:缺乏真正的创新和真正的努力!想想看,中国真正在踏踏实实做软件的公司和人究竟有多少?
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起来》只有一些启发性的观点和例证。我们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们会在今后的文章中继续这个话题的探究。因为如果我们把握不当,这方面的失误有可能为我们的产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争论是真正的朋友
《起来-挑战微软霸权》出版了。引发巨大争议是必然的,被广泛误读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对微软、对市场经济、对垄断的深入认识,还待时日。微软说:“你没有调查研究”。我要问:“还有谁比我作过更多的调查研究?”微软说:“你的书不够全面深入。”我要问:“有谁比我更深入更全面,我拜他为师。”我可以自信地说,本书对中国IT业会有很大帮助。它的最大价值可能不是我的观点本身,而是丰富充实的材料和可靠全面的资料。
我希望本书能够引发大家理性的思考和争论,进一步透视微软的本质和我们面临的困境。事实总会越辩越明。
争论是对我们和《起来》一书的最好评价。我们呼吁争论,欢迎各种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只要它不是某些公司用钱故意炮制的,不是连自己的身份都不敢显露的。其实,从3月份“维纳斯”的争议以来,许多批评意见都成为自己进一步思考的出发点,极好地促进了自己观点的深入和思考。实际上,引发争议是一切思想的目的。我可以与任何人进行交流和争论,包括微软,只要是坦诚的。6月29日,我在BBS上读到署名“前行者”的文章““三人行,必有我师”——《起来,挑战微软“霸权”》读后感,”写得非常好,让我深受启发,包括其中一些尖锐的批评。
误读是一本书的命运,实际上也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不想寻找任何埋怨的理由,我只有继续干下去的动力。因为我相信,误读只是一本书暂时的命运。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行严肃的思考和探讨。中国的心理必将进一步健康成熟,可以承载越来越多的重量。自己的思想也会越来越提高。《起来》一书的真正价值也会得到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