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市场价值2800亿美元,年收100多亿美元的微软已让人感到硕大无比,但这个软件巨无霸与当年的蓝色巨人IBM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IBM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计算机的发展史,而且长期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至今在营收方面,仍以800多亿美元之巨领先第二名近一半以上。1986年,IBM的股票市场价值就超过了所有IT业总市场的50%以上。当时其创下的66亿盈利更是企业赢利的一个奇迹。
但是巨人的衰落同样是一个奇迹。90年代初,IBM每况愈下,丑态百出。1993年亏损达81亿之巨,1991年至1993年累计亏损168亿美元。1986年,IBM员工数为40.6万人,经过连劝带裁,1994年只剩21.9万,损失近半。但经过如此折腾,IBM还是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葬礼上复活,并重新崛起。扭转乾坤的功臣就是IBM现主席兼CEO格斯特纳。当然,他只能为IBM找回一部分昔日的光彩,却再也不可能重现当年的辉煌。1996年,IBM的市值已不足IT业总值的15%,而今虽股票一直看涨,但这一比值更缩至10%以下。微软和英特尔的市值一直凌驾其上。基本反映了它在业界的真实地位。
但IBM就是一部扣人心弦的计算机业惊险剧和情节剧,是业内最具剖析价值的标本。有关IBM的传记可罗列一个冗长的名单。
在电子商务的春风下,98年的IBM风光无限。股票价格一路飙升,从年初的不到90美元,升至11月26日的166.75元,逼近1987年8月的最高价176美元。市场价值达1538.6亿美元,直逼英特尔城下。这种大好形势下,围绕格斯特纳的颂歌和赞美呼啸而出。《IBM归来-----路·格斯特纳拯救蓝色巨人的内幕》(IBM Redux---Inside Lou Gerstner's Dramatic Rescue of Big Blue)一书即将面世。适时地为格斯特纳的业绩作了一翻总结。作者Doug Garr,曾担任记者和IBM内部撰稿人,以充实的材料叙述了IBM如何从90年代初大亏损的大型机供应商转变为一个以软件、服务为轴心的赢利公司。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格斯特纳的妙手回春。这位长期在雷诺烟草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任职的非IT人士令许多等待看洋相的业内行家大跃眼镜。作者认为正是服务业的经验和背景,使格斯特纳成了疗治IBM顽症的关键药引。
99年格斯特纳第一任期已满,他已答应再干一任,至少干到2002年。为此,公司又给他200万股的股票认购权,与93年上任时所给的数目相当。如果IBM股票能保持10%的增势,那么这批股票的潜在价值可达3.3亿美元。不过与他作出的贡献相比,也实在是物有所值。
不过历史是不能忘却的。IBM那段惨痛的历史永远是整个IT业的一大警示。描述这段历史的最佳书籍就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Paul Caroll的《蓝色巨人:IBM浮沉》(Big Blue: The unmaking of IBM)。作者跟踪采访达7年之久,文笔犀利生动,他从80年代起笔,描述了IBM向PC业发起冲锋,并且与微软合合离离的故事。当然,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斥着IBM严重的官僚气息、决策层的争权夺利、管理和市场的迟钝和失误。不但描述了IBM的失误给自身带来的灾祸,更渲染了这种灾难蔓延给公司员工、投资者、供应商、地方社区所带来的冲击。本书收尾于格斯特纳上台,作者认为,IBM选择一位没有技术背景的人当总裁,无疑是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最后招术,因此对前景并不看好。IBM丧钟仍在回荡不已。
人们的普遍共识是,IBM失误在于技术落后、缺乏远视和应变迟钝。尤其是对PC认识不足。但是一位哈佛教授和一位管理咨询顾问却另辟蹊径,语出惊人。他们在《违背诺言:IBM失误之新见》(Broken Promise:An Unconventional View of What Went Wrong at IBM,1996年)一书中指出:IBM的病因在于它自断了最重要的两根主心骨:一是取消租凭制,修改直销模式,切断客户服务;二是放弃终生雇佣制,粗暴裁员节流。前者割裂了与用户的密切关系,在信誉上失分;后者使内部人心涣散,信心不保。由此造成财政波动,引发华尔街、投资者、客户、员工的不信任,陷入可怕的负循环之中。这是典型的战略失算。为此作者还开出一个方子,列出了IBM的十大教训。
病院出来,又见鲜花。《银湖计划》(The Silverlake Project ,1992)是个不错的调剂。这本由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作序的书,讲述了IBM AS/400这一业内最成功产品的开发过程及经验。有人说单是AS/400这块收入,就可以构建世界第三大计算机公司。这一产品开发历时28个月(通常需5年以上),无疑是一大创举。而本书的几位作者正是该项目的参与者,他们概括了12条市场和管理原则,为如何管理新产品开发及建立市场领导地位献计献策。
IBM曾经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残酷无情的现实使这种温暖烟消云散,由101名IBM前雇员回顾而就的《IBM的另一面》(一书别具意味。IBM曾经是对抗日本高科技称霸的最重要堡垒,因此IBM的衰落引起美国人的忧患,《计算机战争》(Computer Wars)一本充分渲染了这种思想。而今,IBM的电子商务势不可挡,连美国克林顿也推波助澜,使白宫成为电子商务的另一大公关公司。要透视IBM具有侵略性的电子商务策略以及针对网络的实际产品和服务计划,可以看Jim Hoskins和Vincent Lupian著的《IBM互联网宏伟策略探秘》(Exploring IBM's Bold Internet Strategy, 1997)。该书还专门建起网址,每一位购书者都可以上网了解最新的资料和进展。
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文字格外苍白。IBM,这个落入平原的猛虎能否重振威武,还得妙笔神画的大作家--时间来续写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