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科技时代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方兴东专栏 > 互联网当前形势浅析


互联网当前形势浅析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7月4日 11:46

  “泡沫大本营”镇定从容

  Nasdaq(特别是网络股)反复震荡,使国内网络界陷入全面的恐慌:“泡沫论者”风涌云起;一个月前还在为互联网煽风点火的媒体也反击一戈,集体“炮轰”互联网,渲染“网站死亡、倒闭”的恐怖气氛;许多网站也开始恐慌性的非正常收缩,从业者本身也开始发表一些丧失信心的话;一些赶潮的投资者开始大泼冷水,认为纯互联网公司已经穷途末路;先前在互联网热潮中的失意者们和反对者们更是格外幸灾乐祸。如此沉重的社会压力很可能会将刚刚度过短短半年蜜月期的中国互联网引向灾难性的道路。

  5月4日,当我踏上“泡沫”的大本营—美国时,让我惊讶的是,无论是媒体、企业家、投资者,还是大众,他们对待股市调整居然如此平和。在美国认为互联网是泡沫的人5、6年前就有,而今Nasdaq股市大调整,互联网泡沫论者并没有象中国一样剧增。媒体上多是冷静、理性、从容的分析。其次,投资界由于市场形势,的确暂时放缓了投资力度。但是只要市场阶段性调整完毕,大量积聚的资金还是会流向互联网,因为除了互联网,没有任何领域可以容纳如此众多的资金,也不可能有其他领域会比互联网更有潜力和活力。第三,最让我欣慰的是,美国投资者对中国的兴趣并没有因此下降。相反,美国市场的调整使他们更看好新兴的中国市场。这一次,互联网实验室在国外不但达成了多项投资意向,而且达成了多项合资意向,大大超出意料之外。反观国内人人自畏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反差。因此,实际上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的最重要差距,与其说是基础设施或产业成熟度的差距,不如说是中国互联网投资者(包括国内的投资者,以及主要由国内人士运作的国际资本)投资理念的巨大差距。这才是中国互联网真正的危险所在,也是自己美国之行的最大收获。

  资本是产业的双刃剑

  本次Nasdaq的调整与其说是产业层面的调整,不如说是资本市场的调整;与其说是互联网企业的一次淘汰,不如说是资本市场的一次洗礼;与其说是考验互联网的从业者,不如说是考验互联网领域的投资者。因为这次调整并不是产业方向出现重大问题,也不是各互联网企业经营出现重大滑坡,更不是因为众多互联网用户突然抛弃了网络。用户“落网”的速度并没有放缓,互联网企业的“利好”消息也没有减少,产业规模的增长依然强劲。

  但是,巨大而持久的调整都不可避免地发生。因为,资本市场已经到了不能承受之重。因此,这次调整的本质就是:互联网让平庸的投资者走开。无可置疑的是,美国互联网经济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其根本因素不是技术本身,而在于庞大的资本,通过新的投资理念和新的市场机制,带动并刺激整个经济。

  单是1999年,全美70%以上的风险投资涌入互联网,总额达到300多亿美元;1999年IPO的307家互联网企业融资逾2000亿美元;所有互联网上市企业(以B2C为主)的股票市场价值达到1。3万亿美元。从初期的风险投资,到IPO市场,再到最后的股市,正是不同阶段庞大的资本推动,才促成了美国互联网的奇迹。

  但是,成也资本,败也资本。资本的狂热对产业是一把双刃剑。以巨额资本作为燃料的互联网产业同时也因此埋下隐患:在狂热的追捧下,平庸的投资者与优秀的投资者混合在一起,使真正的投资者很难操作。“愚笨”的资金与“聪明”的资金收获同样的回报。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这显然是不合理,也不正常的。

  人人都是风险投资家?

  过去,风险投资属于屈指可数的精英俱乐部。但互联网大潮彻底改变了风险投资的界线,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风险投资家。据统计,单是1998年,就有25万个人投资者将2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投向了3万多家创业公司。到现在,《幸福1000家》大企业中有20%以上设立了风险投资,而在两年前,这个比例不足1%。众多企业、机构和个人涌入风险投资阵营,极大地满足了创业公司的资金需求,直接促成了创业大潮。但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风险投资的专业性,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笔前钱,更重要的是一系列专业的服务。显然,风险投资的全民化是以专业服务的丧失为代价的。使得风险投资越来越象普通的股民。股民的投资心理是典型的“迫涨杀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非常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就撤退。这样的风险投资难以胜任企业发展的需要。

  “聪明”的风险投资是长脑子的资本,不以现前的利益所驱动,也不以短期的波动所动摇。能够获得这样的资本,是创业企业的大幸。而“愚笨”的风险投资恰恰在企业最需要的关键时刻,反而弃你而去。因此企业有优劣之分,资本同样有优劣的巨大差异,好的资本可以助你飞扬,差的资本甚至可以把企业投死。

  真正的投资家不是热潮的追捧者,而是创造者。他们创造热潮,然后让平庸的投资者来追捧,在追捧中获利,获利后及时撤退,使市场形势逆转。这是资本市场永恒不变的游戏规则。对于互联网来说,2000年的第一季度就是这样的一个转折点。到1999年度,共有409家互联网公司上市,而其中300家是在1999年一年中上的市,不可谓不疯狂。而一般来说,企业上市至少6个月后,投资者和创业者的股才能流通(而且还要分阶段逐步释放)。因此到了2000年3月份,市场上积聚了大量可流通的股票,而且这些股要都已经涨过好多倍。因此,一些重要的投资机构都在这时开始分批撤离。“追涨杀跌”的效应迅速展开,市场出现恐慌,一场大调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次调整的直结果就是,一是让平庸的投资者亏损破产。在肉体上摧毁投资能力;二是让平庸的投资者吃尽苦头,在心理上理解他们的投资能力,而优秀的投资者应该是择机而动,重新唤起投资信心,引发新一轮的正循环,

  新浪COO茅道林对资本市场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有精辟的论断:“对资本市场来说,恐慌是暂时的,贪婪是永恒的”。因此,调整是暂时,泡沫还会起来的,投资者的人性使然。

  幸运还是不幸运

  美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这么四个阶段:

  1、1992-1995:产业启蒙阶段(基础设施时代):早期消费者进入;市场商业化开始;投资尝试期;2、1995-1999:商业模式阶段(B2C黄金时代):主流消费者进入;形成竞争性市场;大规模投资期;3、2000-2003:收入主导阶段(B2B白银时代):迟疑排斥者上网;应用深度拓展;资本市场波动期;4、2004— :利润主导阶段(有线、无线、宽带多元化,商业模式综合的青铜时代):社会全面应用;产业成熟;风险降低、资本消退。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刚好滞后于美国一个阶段,也就是说,中国目前刚刚进入第二阶段,即主流消费者进入,形成竞争性市场;投资者大量进入的阶段。这是一个今天充满机会,明天前途光明的时期。

  当5月6日在哈佛肯尼迪学院发表演讲时,听众挤满了各个角落。除了留学生,多数都是“老外”。他们对中国互联网的热情并没有随着网络股的调整而下降。因为,他们明白,中国与美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一个是2亿人口拥有近1亿网民、接近成熟的市场,而一个是12多亿人口只有1000万网民的新兴市场,其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有天壤之别。因此,美国的调整并不意味着中国也要同步调整;因此,当美国网络股全线下挫时,新浪的股票居然能够逆势大幅上升;因此当美国风险投资开始大幅收缩时,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并没有熄灭。充分显示出他们对市场和产业判断的冷静和成熟。

  当然,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刚刚热起来的中国互联网市场本不该比美国更恐慌。但是,目前看来,随着媒体过度的渲染和企业自杀性的退却,中国互联网正在进入一种可怕的负循环之中。如处理不当,整个产业都有可能拖入危机之中。因为,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发展,美国的互联网已经发育成熟,这样优胜劣汰的调整,只会使产业更加健康发展。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互联网来说,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摧毁性的打击。

  其实,中国互联网说幸运也不幸运,说不幸运也幸运。因为试想一下,如果Nasdaq的这场调整如果早来半年,那么今天中国根本不必谈论互联网了。因为,那样的话,搜狐也好、网易也好、8848也好,根本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状况,中国互联网的创业大潮根本不会起来,中国互联网公司也谈不上海外上市。但又试想一下,如果Nasdaq的调整能够晚上半年,那么那时中国互联网的抗调整能力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应该有一批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第二梯队的公司也应该成长壮大,产业有了足够的自主能力和信心。但是,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中国互联网在发展的关键时刻遭遇冷空气。使得未来命运不可预测。

  没有金钱的泡沫

  中国互联网如此“崇美”的根本原因在于:首先,中国互联网缺乏自己独立的思想,缺乏一批具有独立分析、自主思考和深入理解的产业“头脑”。其次,中国互联网缺乏足够的风险资本。国外的风险投资被拒之门外,而国内的资本只具备“股民”的投机,是典型的“追涨杀跌”意识。互联网经济不是野草,不会自己生长起来,而要靠大量的资本推动起来。正是充足的“燃料”,促成了美国互联网经济的繁荣。而中国目前为止,真正投入互联网的投资不足50亿人民币。事实上,目前中国不是“泡沫”多了,而是“泡沫”严重不足。中国要发展互联网经济,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具备全新的投资理念。目前中国的风险投资基本上还没有操作过从投资到成功退出(上市)的一次完整过程,与身经百战的美国投资家无法相比。

  第三,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缺乏应有的理解深度和运作经验。目前市场进入低潮,就片面收缩,停止发展。等市场形势好转再重新启动,必然付出沉重代价。再比如,投资界对互联网收入有了新的要求。许多互联网公司就片面追求各种收入。其实,同样数目的不同收入其价值截然不同。有些收入如果没有长远的增长潜力,对资本市场来说就没有多大的评估价值。因此如果盲目填充短期收入,使得未来公司的收入增长曲线变得十分平庸,反而使公司价值大为贬低。

  中国互联网中国互联网要摆脱美国市场强大的“重力场”,必须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必须拥有自己的“大脑”,必须向全社会倡导新机制带来的各种新变化,以获得各方面的支持。这样,刚刚进入发展初期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刚刚处于幼苗期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才可能有光明的前景。我们欣慰的是,象数字论坛和互联网发展论坛这样具有思考深度的民间独立机构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而以“中国互联网加速器”为理念的互联网实验室目前已经聚集60多名成员,每个月还在以十人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以规模化、国际化的专业研究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大型思想库。

  中国互联网何时重拾信心?

  平庸的投资者全面撤退之机,正是优秀的投资者重返市场之机。正如汪丁丁所言:“平庸的投资者被幻灭持续清扫出局,把最具潜力的股票像“着孩子的洗澡水”贱价倾倒给那些更加富于远见的投资者。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新一轮市场高潮的降生。”

  我们的定心丸是,互联网产业有泡沫,但互联网本身不是泡沫。虽然Nasdaq下调30%,但并没有出现30%的用户突然不用互联网的现象。用户是产业的基础,也是所有投资的基础。如果用户都在,更多的用户会落网,互联网的价值会与日俱增,那么产业肯定会发展。既然有巨大的发展前景,那有不投资的道理。

  接下来几个月Nasdaq还会反复震荡,到十月份开始将重新掀起高潮。而今年下半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利好”消息有:首先当然是中国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增长活力,毕竟市场才是决定投资的最根本因素;其次是《电信管理条例》出台或者进入WTO,正式解决外资的进入问题,使外资可以合法进入;第三当然还是Nasdaq的回升,毕竟中国对美国市场具有长期的依赖性。

  市场要恢复信心,需要各方面的推动,尤其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本身。正当大家都在恐慌收缩、着眼短期收入时,有远见的公司开始适时而起。在国内一片“烧钱”的骂声中,掌门网总裁王维嘉语出惊人:“做互联网就是要会烧钱!”掌门网宣布在全国50个城市开通本地无线信息服务,一年内要投入10多亿,购并10个以上的无线互联网公司,立争成为无线当然的第一门户。“互联网发展初期需要大量投入,以推动产业。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所有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是“烧钱”烧出来的。要成为产业领先者,烧钱是必须,但要会烧。”象掌门网这样的举措对目前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信心恢复至关重要。

  面对股市的阶段性调整,中国的媒体、投资者、从业者更应该冷静、理智的思考,而不是盲目的附和。我们要学习美国的发展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理性、冷静、富有远见的投资意识和理念。

  美国之行使我沉甸甸的心情放了下来。中国互联网要呼唤坚定和冷静,不能因为暂时的调整而动摇长期的发展。如果通过这次调整,中国互联网能够走出一批真正成熟的优秀投资家和互联网企业家,真正塑造出全新的投资理念,并使它走向主流,那就是中国的大幸!


 相关链接
中国的高潮会提前到来(2000/06/20 18:45)
中国互联网负重而行(2000/06/01 14:23)
互联网墙倒众人推(2000/06/01 14:22)
方兴东:互联网淘金热造成留学生归国热(2000/06/01 12:04)
相关专栏:方兴东专栏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