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以平板赢天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 13:10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张筱梅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全面转型 新年伊始,从中国质量协会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检中心对国内4家品牌、国外4家品牌的液晶电视首次全面评测中,8项关键技术指标中有6项桂冠
中怡康时代统计公司总经理李基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品牌在高端市场从2004年10月份开始已占有近60%的份额,改变了合资品牌领先的地位,并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海信34英寸以上高清和平板电视的销售额占有率达到第一名。 海信是一个以稳健著称的3C产业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是一个技术出身的企业带头人。海信为什么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尤其是在彩电行业诸多企业身处多事之秋的2004年,也是彩电行业开始发生变局的年份。记者带着疑问走近海信。 海信集团总裁于淑珉女士在参加美国拉斯维加斯家电展前匆匆向记者介绍了海信几年来的一个简要技术推进历程。海信锁定高清平板技术作为战略推进,从1998年到现在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1998年到2000年是战略立项和人才储备阶段;2001年到2003年是完善实验室和产品储备阶段;2004年至今作为第三阶段是产品全球入市和产业大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充分体现了海信技术孵化产业的战略思想。 一个中心战略四项基本原则 1998年4月,从国外交流谈判归来的周厚健清醒地认识到:5年内,彩电必然是数字高清化和平板显示大屏幕化,它不同于模拟电视时代从14英寸到34英寸的变化,而是彩电一次脱胎换骨的大转型,在这次转型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引起中国乃至世界彩电行业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局中谁在技术上领先一步,产品上领先3-5个月,谁就一定会胜出。彩电行业的又一轮朝阳马上就要喷薄欲出,中国的企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必须靠技术和品质,创造高端产品稳固已有市场和参与全球竞争。 正是这个清醒的认识让周厚健敏锐地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保持模拟电视的优势同时,集中人才和物力转向高清平板电视的研发。同时提出4项原则:一,每年收入的5%用于高清平板电视的技术储备、实验室更新和人才引进;二,负责经营的总裁、总经理和总工程师出国考察和经验交流的次数每年不得少于8次;三,花大力气从日本、美国引进有经验的专业顾问或技术带头人;四,在 电器公司总经理的经营指标考核中要有60%的比重是技术和新产品储备推动工作的进展指标。 当年,在美国硅谷数字电视研究中心工作的博士张建萍来到了海信,由她带头专门成立了数字高清电视研究所,跟踪世界最新数字电视技术,并在国家各项标准尚未探讨和研究的背景下,依照美国、欧洲、日本等企业的技术趋势高起点地确立了企业的各项实验标准和产品功能性能标准。到2000年的时候,一批潜心彩电趋势型的专业技术队伍和3个亚洲一流的前瞻性实验室在海信中心研究院形成。 2000年,在日本索尼工作长达32年专门从事电视技术研究开发的小关信行开始充当了海信的顾问,并专职带领13人的技术队伍对平板电视进行研发和项目攻关,按国际领先的水准组建了3个平板电视实验室和规划了3条生产线的工艺蓝图。 海信在国内众多彩电企业拼命以低价抢夺规模的时候,在默默地潜心做着前瞻性的技术研究和人才储备工作。 19次国际交流1个坚定目标 一方面潜心研究,一方面大力度展开与国际公司技术交流和合作,2000年到2002年两年的时间内,由周厚健亲自带队到国外参与的技术交流和合作谈判多达19次。在交流的过程中,周厚健更坚定了高清平板的技术战略,并提出一个坚定的目标:我们的技术要实现全球最好的产品。 海信的技术队伍在董事长的号召下虚心向欧洲的飞利浦、日本的东芝、韩国的三星、LG,美国的GENESIS、德州仪器等公司进行学习,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营养,从他们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并请他们的技术专家来海信开展讲座,两年内共有16次,双方还共同解决了30多个技术难题,创新地提出了海信自己的产品技术平台和各项品质检测标准,同时在中国申请了近60多项属于自己独创的专利。 据悉,于淑珉总裁只要在青岛的日子,至少每周都要与技术人员进行座谈,并亲临外观、工艺、性能的产品检测现场,指导后续工作的开展。她对技术专家们语重心长地说:“海信要立足高水平的技术创造,把一切可能发生的产品缺陷解决在我们的实验室里,我们的产品要让全球大多数消费者一看就是个艺术品,一用就是个精品,10年后,消费者评价我们的产品是个耐用品。我们面临的是个全球市场,我们的实验室不能只在青岛,我们要在中国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建立产品检测实验点,还要在美国、欧洲、南非建立实验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产品做到全球通行、全球最好。对于这一点不是要求,而是必须。” 海信全体技术研发人员都在这个标准下日复一日地工作着,他们并没有受到当时轰轰烈烈的以低质低价为特点的规模竞争和缺乏充分论证而盲目资本并购浪潮的影响,而是在充满信心地积累 着、储备着,因为他们相信:属于海信的机会马上就要到来了。 2002年8月16日,从中国自己生产线上试流下来的PDP诞生了,这就是海信的4211,当时是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16∶9并且内置机顶盒的产品。15天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8项专利技术的液晶电视1518通过了108道检测工序顺利下线。当时在场的76位技术专家相互握手祝贺和拥抱,大家都激动地流出了眼泪。在韩国正进行技术交流的周厚健闻此讯后高兴得一夜未合眼,并兴奋地提笔写了贺信亲自发传真回公司。海信人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日子。 在接下来的4个月里,海信立即为国内、国际市场规划了等离子电视3个系列、液晶电视4个系列,并制订了详尽的时间表。于淑珉总裁作出指示:我们要快速地把产品推向国内外需求潜力大的市场,跟国际品牌比一比! 46个型号轰动国际国内 2004年3月,海信在数字显示格式上实现了全球顶级状态,即支持1080P,并全面向下兼容1080I、720P,也就是说这个标准可以通行全球,同时,无论中国的标准确定哪一种,都已经包容在这个里面。海信已经把16∶9、内置机顶盒、1080P格式全都植入平板电视里,并形成了从15英寸、17英寸、20英寸、26英寸、30英寸、32英寸、37英寸、40英寸、42英寸、50英寸、63英寸的产品群,共计46个型号。 在全国考察采购的国际公司如法国家乐福、日本住友商社、美国BESTBUY等,非常看好海信的产品,国内家电连锁机构如国美、苏宁、三联、永乐等更是特别青睐。海信专门为广大的经销商设计了产品推介会,同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产品进行了修改。 2004年的6月,是海信大丰收的月份,来自国外市场的平板定单达到60000台,国内定单达到30000台,均居国内之首。这无疑让海信的经营决策层增添了巨大的信心。 根据著名iSupp li/斯坦福资源公司的统计调查,显像管电视在2003年全球全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估计未来其增长率也不会超过2%,2007年后将逐步萎缩,与此相反,平板电视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70%,其中,30英寸以上大屏幕增长幅度超过100%,就中国而言,2004年平板电视的销量将超过40万台,预计2005年会突破100万。平板电视市场的飞速变化显然是以技术成熟推动成本的快速降低为前提,也就是周厚健提出的彩电“摩尔定律”:以日本市场为例,目前平板电视同一规格的价格是显像管电视的4倍多,而彩电的普及是与黑白电视价格比达到2.5∶1。这些比例可以作为平板电视普及的参照数。周厚健预测,2005年,将是中国发达地区大多数白领家庭大批量购买平板电视的 “市场爆发”年。 海信运筹已久的高清平板产业化大发展的时机到了。2004年6月20日海信宣布了“A n yv iew全球平板市场战略”:到2007年海信要成为全球高清平板电视的主流供应商。 海信并不是只对外提出一个口号就罢了,而是在坚实地推进着它梦寐已久的产业大发展计划:2004年7月份,整合研发、实验检测、采购、生产制造等优势资源成立了独立运作的平板事业部,也就是目前海信内部众所周知的最大的特区。在人员和资金上重点支持,在技术立项上高标准高起点,形成了以平板专家、高级顾问和博士带头的2200多名科研、制造人员的优秀团队;与此同时,又新建成两条世界一流的平板电视生产线,单线年产能超过了100万台。 周厚健对市场的变化是空前的重视。他每天都必须看到国内重点商场的平板出货结构及其数据,他还经常亲自到商场向消费者征询意见,反馈到研发和相关部门,不断地给营销人员提出政策性、机制性的指导意见,这些意见在实际的市场推广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正是他的热情、信心及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得到了市场的印证,才使他在海信35年庆典时,更坚定地提出了技术和速度将是海信未来发展的两个主旋律。大家都注意到海信是一个稳健的企业,面对速度是从不轻言的。关于这一点,通过记者的了解寻到了一个答案:有了成熟的技术做保障,市场机会已经到来,加速度大发展是一个必然,无非是周厚健提前给出了这个结果而已。 海信前几年默默无闻的努力已经大白于天下,海信还有什么秘密呢?周厚健说:“我们经过多年尤其是近4年来的潜心钻研,海信上海研发中心已经有了进展明显的科研成果,就是高清数字视频处理芯片,如该芯片批量装机取得成功,中国6000万芯片悉数进口的历史将就此结束。这句话让我们不得不再重新认识海信:它追求的东西我们还没有想到,但必定很有价值,对海信的未来,对中国的彩电业。(12G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