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重大事件面前 媒体“沉默”不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2日 13:07 新浪传媒 | ||
罗文全 历史将记住一个“非典型”恐慌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性疫情,造成了全国大范围的灾难。在这个春天里,人们无论翻开报纸、打开电视还是搜索网站,几乎全是关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的新闻。面对这场灾害,国内媒体没有“保持沉默”和“保守秘密”,而是担负起了巨大的社会责任,用即时大量全面的透明化信息,准确公开报道各地疫情,有针对性 这是中国传媒责任意识的真实体现,是中国新闻事业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在各种突发重大事件面前,媒体“沉默”不得,必须即时传递正确的“声音”。 就此次“非典”疫情来说,一些地方传媒的教训是深刻而沉重的。2003年春节前后,广东最早发现“非典”患者。从第一例到疫情迅速扩散,从医护人员被感染到少量病人死亡,从家家闭门“防非”到市民大规模抢购白醋、板蓝根、食盐、大米等医药和日常生活物资,媒体的一些“保守”做法导致了种种被动。当2月10日《羊城晚报》首次发布“广东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新闻时,已是传闻四起,“小道消息”接连不断。据广东媒体调查,此前市民有关“非典”的信息来源有百分之八十是从手机短信、互联网和人们口头传播。好在权威媒体迅速站到了“抗非”的前沿,用大量而准确的报道很快遏制了传闻和谣言,稳定了人心。 当然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传媒对重大传染疫情的高密度报道,可能会暂时引起部分人群的恐慌情绪,甚至造成一些不利于政府形象的“负面影响”。但作为各级政府和党的新闻媒体,只有切实把事件的真相告诉民众,才能用大量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信息的辨识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就不会给各种“小道消息”提供传播的空间和滋生的土壤。 媒体是大众传播工具。当媒体自身“良知”受损时,就会“祸及”受众。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疫情,任何“淡化”或“沉默”都是不作为,都会得不偿失,甚至因“天灾”而酿成“人祸”。 不光是疫情,其它重大突发事件也是如此。我们总是经常看到一些“封锁新闻”的新闻,而且大多是“迟到的消息”。只要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这样的“怪事”:某地发生了一件重大的新闻,特别是突发性责任事故、贪污腐败大案、涉及领导政绩的问题曝露等,当地的报纸、电视、广播电台几乎全都“沉默寡言”,倒是外地媒体“捷足先登”,炒得热火朝天。问其原故,大多是“婆婆”管得太紧,“卡”得太严。往往新闻事件一发生,不等记者到场采访,上级便迅速传来一纸“封杀令”,或是几条“规定”,让新闻单位不敢“轻举妄动”。有时甚至稿子上了报纸版面,录像制成了电视片,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当然,上面的理由很充分,主要就是不能让“家丑外扬”,以免影响了“政府形象”或“投资环境”。殊不知,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新闻是“锁”不住的,舆论监督的力量更是“锁”不住的。 据报载,2002年7月,某市公安局向当地五家新闻媒体发出《关于个别记者涉警曝光失实的函》,称有16位记者的报道"经调查完全失实",警告这些记者以后不得再到公安机关采访,要求各级公安部门对他们“不予接待”。据《南方周末》记者的对几则新闻的当事人和有关群众事后调查,该市公安局所称的"完全失实"并不符合实际。只是该局按照自己的调查结果单方面充当“裁判”,对涉警报道的记者进行"封杀",以“封锁”一些对公安形象不利的“负面新闻”。这种“封杀”和“封锁”的做法,无凝是典型的违法行政行为,又恰好证明了自身存在严重的工作作风问题。 其实我觉得,一旦发生了重大或突发新闻事件,主管部门应积极协助新闻单位,把事件真相说出来,宜疏不宜堵。俗话说,流言止于公开。如果正常的传播渠道不畅,那必定生出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来。 近年来世界恐怖事件不断发生,国内一些刑事案件也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因此有的地方一旦遇到什么突发性事件,往往采取“淡化处理”法,唯恐信息传播后让外人知道。但近年发生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杭州大学等校园内的恶性爆炸事件,都在第一时间内由媒体发布了客观、翔实、权威的信息,及时有效的排除了包括“恐怖分子行为”在内的各种流言和传闻。据报道,近日上海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本市突发事件报道的若干意见》,提出主流媒体要按照及时、客观、准确、稳妥、有序原则,搞好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从而使政府声音“先声夺人”。这实在是令人称快的高明之举。 朱镕基同志在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题词时写道:"人民喉舌,政府镜鉴",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新闻媒体和舆论监督的期望与支持。党的新闻机构要用客观真实的新闻服务于社会,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被监督者,都应当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负面报道”,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并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出了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遮遮掩掩,畏惧“曝光”;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不能引以为诫。 最近中共中央宣传部在防治“非典”的非常时刻又发出通知,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反映干部群众防汉非典型肺炎斗争的生动实践”。新闻宣传要“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传媒的正确宣传引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正确决策指挥,人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科学“抗非”,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顽强战斗作风和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风貌。 由此可见,善待新闻,公开消息,正确引导,比“封锁”或“沉默”更英明! (作者系湖北三峡商报副编辑)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