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大众科技 > 正文
探险队发现神秘“天坑”下垃圾遍地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12日 10:11 《南国早报》

  本报乐业讯(记者李春生黄荣) 4月11日,正当探索大石围天坑的各路人马加紧进行下洞前的攀岩训练时,先期下过大石围的中外专家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从保护和安全的角度考虑,大石围不下为好。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外专家一致认为:由于大石围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小气候,其生态系统比地表要脆弱得多,大规模的探险、摄像活动,会对大石围的生态环境产生
较大影响。

  一株酸枣树被剥皮死了

  记者在大石围四周看到:附近的山头只能长些蕨类植物和小灌木,很少看到成片的树林;离大石围不远处,一株3人才能合抱的酸枣树已被剥皮致死,因为它防碍了附近的山民种玉米……“事实上,天坑群周围的山都已经石漠化,环境已经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朱学稳教授说,“如果下大石围的人过多,又没有专业方面的知识,那么所谓的科考探秘其实是对环境的破坏。”

  先期来到乐业科考的地质学、植物学专家们下到大石围坑底后,眼前的场景令他们震惊:本该是一片净土的坑底不时可见各种垃圾——罐头盒、矿泉水瓶、废电池、塑料袋、胶卷盒、烟头等应有尽有。据了解,这是前几次探秘活动留下的“杰作”。

  痛心之余,专家们花了两天时间,几次上下大石围,才把它清理完毕。“在这种脆弱的环境中,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都会对周围的生物产生影响,更不要说这么多的废弃物。”罗伯特说,“大石围是一个极其难得的物种基因库,这么美丽的地方,为什么有人不珍惜它呢?”

  爱惜这里的动植物

  研究珍稀动植物的薛跃规博士曾在大石围下住了两个晚上,进行过3天科考活动。据他介绍,大石围下根本没有路,由于特殊的潮湿环境,地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珍稀植物,人走在上面能听到植物断裂的“咔嚓、咔嚓”声,一脚踩下去,起码有10棵以上的植物遭受“灭顶之灾”。“当时我们和外国专家一起,每走一步都力争踩到上一个人的脚印里。”薛博士说,“几百米的距离,我们走了1个多小时,怕的就是听到那令人心痛的‘咔嚓’声。”

  薛博士还给记者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洞中考察的时候,一只不知名的小瓢虫飞到他手上停了下来,还不时优雅地振动一下美丽的翅膀。薛博士当时对着小瓢虫感慨:“可惜我不是专门研究你的,下次我带个昆虫学专家来。”一旁的詹姆斯听到了,连声说“NO”。詹姆斯说:“小瓢虫之所以这么安详地飞到你手上,是出于对你的信任,你对它没有伤害之意,它才对你没有防备。如果来了许多捕捉它的人,小瓢虫就再也不会和人类亲近了。”

  大石围四周都是“活石头”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专家们也反对下大石围。薛博士给记者看了一张他在大石围底部拍的照片:一棵树龄约100年的大树,被落石砸出的伤痕有50多处,平均每两年就有一块落石击中它,许多石块干脆就嵌在树干上,伴随树木一同生长。

  朱教授介绍,现在的大石围正处于它的“中年期”,还非常活跃。由于周围环境破坏极大,山坡、峭壁上都是“活石头”,据他们在坑底测定,平均每两分钟就能听到一次落石声。“坑底非常陡,人要站稳都困难。”朱教授说,“一般人员下去不但危险,其踩过的石块、泥土会把地下暗河入口堵住,破坏了地下河的搬运功能,从而破坏了天坑的进一步发育。”

  所幸的是,当地已经意识到保护天坑群的重要性,在大石围边上,记者看到这样一个告示牌: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印象,什么都不要带走。乐业县领导明确表示,到大石围坑底探险的人数将严格控制。


发表评论】【论坛首页】【科技聊天】【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图文:探险“天坑”的队员在天坑内行走(2001/04/12 09:58)
图文:广西乐业“天坑”群分布示意图(2001/04/12 09:47)
神秘大“天坑”离世界遗产有多远?(附图)(2001/04/12 06:58)
探险广西神秘“天坑”又发现罕见地宫(附图)(2001/04/12 06:52)
探险广西神秘大“天坑”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美军侦察机撞毁中国战机事件
春游前别忘了看看“北京郊区旅游手册”
同学们在等你呢! 快来新浪同学会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乐坛群星闪耀5-1工体 新浪网与你同申奥
独家连载中国第一部足球小说《假球》
情感专题:贫穷的爱情你要不要?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