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乐业讯(记者李春生黄荣) 4月11日,正当探索大石围天坑的各路人马加紧进行下洞前的攀岩训练时,先期下过大石围的中外专家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从保护和安全的角度考虑,大石围不下为好。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外专家一致认为:由于大石围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小气候,其生态系统比地表要脆弱得多,大规模的探险、摄像活动,会对大石围的生态环境产生 较大影响。
一株酸枣树被剥皮死了
记者在大石围四周看到:附近的山头只能长些蕨类植物和小灌木,很少看到成片的树林;离大石围不远处,一株3人才能合抱的酸枣树已被剥皮致死,因为它防碍了附近的山民种玉米……“事实上,天坑群周围的山都已经石漠化,环境已经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朱学稳教授说,“如果下大石围的人过多,又没有专业方面的知识,那么所谓的科考探秘其实是对环境的破坏。”
先期来到乐业科考的地质学、植物学专家们下到大石围坑底后,眼前的场景令他们震惊:本该是一片净土的坑底不时可见各种垃圾——罐头盒、矿泉水瓶、废电池、塑料袋、胶卷盒、烟头等应有尽有。据了解,这是前几次探秘活动留下的“杰作”。
痛心之余,专家们花了两天时间,几次上下大石围,才把它清理完毕。“在这种脆弱的环境中,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都会对周围的生物产生影响,更不要说这么多的废弃物。”罗伯特说,“大石围是一个极其难得的物种基因库,这么美丽的地方,为什么有人不珍惜它呢?”
爱惜这里的动植物
研究珍稀动植物的薛跃规博士曾在大石围下住了两个晚上,进行过3天科考活动。据他介绍,大石围下根本没有路,由于特殊的潮湿环境,地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珍稀植物,人走在上面能听到植物断裂的“咔嚓、咔嚓”声,一脚踩下去,起码有10棵以上的植物遭受“灭顶之灾”。“当时我们和外国专家一起,每走一步都力争踩到上一个人的脚印里。”薛博士说,“几百米的距离,我们走了1个多小时,怕的就是听到那令人心痛的‘咔嚓’声。”
薛博士还给记者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洞中考察的时候,一只不知名的小瓢虫飞到他手上停了下来,还不时优雅地振动一下美丽的翅膀。薛博士当时对着小瓢虫感慨:“可惜我不是专门研究你的,下次我带个昆虫学专家来。”一旁的詹姆斯听到了,连声说“NO”。詹姆斯说:“小瓢虫之所以这么安详地飞到你手上,是出于对你的信任,你对它没有伤害之意,它才对你没有防备。如果来了许多捕捉它的人,小瓢虫就再也不会和人类亲近了。”
大石围四周都是“活石头”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专家们也反对下大石围。薛博士给记者看了一张他在大石围底部拍的照片:一棵树龄约100年的大树,被落石砸出的伤痕有50多处,平均每两年就有一块落石击中它,许多石块干脆就嵌在树干上,伴随树木一同生长。
朱教授介绍,现在的大石围正处于它的“中年期”,还非常活跃。由于周围环境破坏极大,山坡、峭壁上都是“活石头”,据他们在坑底测定,平均每两分钟就能听到一次落石声。“坑底非常陡,人要站稳都困难。”朱教授说,“一般人员下去不但危险,其踩过的石块、泥土会把地下暗河入口堵住,破坏了地下河的搬运功能,从而破坏了天坑的进一步发育。”
所幸的是,当地已经意识到保护天坑群的重要性,在大石围边上,记者看到这样一个告示牌: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印象,什么都不要带走。乐业县领导明确表示,到大石围坑底探险的人数将严格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