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大众科技 > 正文
神秘大“天坑”离世界遗产有多远?(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12日 06:58 北京青年报

科考队员在天坑里勘察喀斯特地形

本报记者陈春彦在入洞前采访洞穴专家宋林华教授

  广西百色曾经因为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而名扬全国。近几天来,百色地区乐业县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吸引了中外许多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专家和众多的新闻记者。4月9日,科考队在其中一个地下溶洞内发现了三个不明身份的洞穴生物,更使乐业成为一个新闻热点,当地政府甚至提出要为乐业县的天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那么,天坑到底是什么?究竟这里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乐业县距离世界自然
遗产的路还有多远?请看本报记者几天来随同科考队上天入地,从天坑群科考现场发回的报道。

  -本报记者两次坐直升机航拍天坑群

  4月7日,最后一批科考队员乘坐的飞机抵达南宁机场时已经是下午4点。队员们未作休息,直接坐车赶往百色。南国的风光被一个绿字全部概括———绿树绿草映绿水。而这里的太阳似乎更勤快一些,直到晚上7点还迟迟不肯下山,这倒让队员们大饱了眼福。只是路面因为维修,经常被断开,车抵百色时已经是晚上10点半,而这里距离乐业县城还有至少三个半小时的路程。

  4月8日上午8点半,百色地区的一位副专员来看望科考队成员,并共进早餐。谈话间,这位副专员表示如果天气允许的话,将调来一架直升机送队员去乐业。本来大家以为都可以上机,但后来发现空间有限。经过一番推让,本报一名记者与中央电视台的同行乘机飞往天坑群,并做航拍。

  当日,飞机两次起飞,本报记者始终随机同行。这是一架用于森林防火的米8直升机。在宽不足两米的机舱内,记者们抢占有利位置,竞相按下快门。最佳位置在打开的机舱门,只有在那里才能拍到图像清晰且具有冲击力的图片。但如果大家同时拥在舱门口,就会发生危险,以至于机上的工作人员不得不使劲从后面拉着拴在记者身上的皮带,不断地叫喊着三句话“别挤了”、“靠后站”、“这太危险了”。结果拍到的较理想的照片还是少数。从飞机上下来后,本报记者发现还是有几张较为理想的照片,深感没有白争一场。

  -天坑为何物?乐业的天坑有多少?

  天坑听起来颇为神秘。不过,在专家眼里,天坑的说法只是一种民间提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景风景地学研究与资源中心主任,国际风景旅游洞穴协会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林华教授说,所谓的天坑应该是天然形成的一个坑,比如是由于来自外星球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撞击后形成的一个坑,不过,真有这种坑就被称为是陨石坑。因此,从科学的角度上讲,乐业所谓的天坑,是一种崩塌漏斗地形,属于喀斯特地形。

  从前期的预考到这几天的正式考察,专家们基本上有一个一致的观点: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在不到1000平方公里的地方集中了20多个比较深的崩塌漏斗。因此,称之为最大的天坑群也是符合事实的。其中最深的坑在大石围,也是此次科考的重点,据初步测试有600多米深。原计划4月11日下坑考察,但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冷,且风力较大,原计划使用的热气球无法保证安全运行,只好临时推迟进大石围的时间。

  -与桂林地形有何不同?从乐业到桂林还需几十万年

  说起喀斯特地形,人们自然会想到桂林山水。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宋林华先生在考察了乐业天坑群以后发现,乐业是地下水变成地表水的地貌发育构成的典型例证。它与桂林的喀斯特地形不同之处在于,桂林属于塔状喀斯特地形,被称为峰林平原,山峰之间有河谷等相隔,而这里则处于喀斯特发育的前期,被称为峰林洼地,峰与峰之间虽然分开,但是山体仍然相连,更似连体婴儿。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这里也可能形成桂林山水的特色。只不过,这还需要几十万年时间。

  对于地质学来说,乐业地区的地质特征正好回答了地下河变成地表河的成因问题。考察发现,随着地壳的上升,水面下降,喀斯特地形向下发育,本来就是洼地的地方更加低洼,地下河上面不断干涸,形成干洞。每一次地壳的运动都会形成一个干洞,同时在下面形成地下溶洞。据判断,在大石围天坑至少有两个溶洞。随着地下河往下发育,下面的洞体不断扩大加宽,上面的石头也更容易塌下来,地壳的挤压又形成了许多裂缝或断层、裂隙。下雨后水不断渗入到石头里,形成酸水,并加剧对石头的溶蚀。最后地下河越来越短,地上河越来越长。

  -谁在地下溶洞生存着?三只小虫挑起大家找虫的兴趣

  最令人感到兴奋的还是洞穴生物体的发现。正式科考的第一天,参加对熊家洞生物考察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张春光教授在进入洞内两个小时后,仍然未能有所发现。他开玩笑说,自己很孤独,因为同行的宋教授不断发现一些奇特的地质现象。

  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记者称看到一只动物从黑暗处穿过,张教授认为不可能,因为这里没有营养,大型动物生存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他仍然把注意力集中在小型生物体上。

  正当大家忙于拍摄一些奇异的景观时,不甘寂寞的张教授终于在当地一位记者的协助下发现了三个生物体。他兴奋不已,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装有酒精的小瓶子,把它们请入酒精中,以防止它们在走出洞穴后因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体质的变化,影响科学研究。为了这些酒精,上山之前,他和司机找了乐业县城好几家医药商店才买着,这回真的派上了用场。

  关于这三个生物体本报4月10日第二版已经有详细报道。而这三只小虫如果被确认为新物种的话,将会以第一个发现它们的当地一位记者的名字命名。这进一步挑起了科考队员寻找洞穴生物的兴趣,后来的科考中又在其他洞内发现了透明虾和大蜈蚣。

  据专家介绍,在洞穴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这里能存在的生物有三类。一类是长期在此生存的生物,比如盲鱼,这已经在许多地方有所发现。它们皮肤很白,身体透明,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另外,在南斯拉夫一带也发现了一种洞螈,这是一种有着四只脚,被称为人鱼的东西。它的皮是光的,没有鳞片,长着尾巴,寿命很长。目前在实验室内养殖的最老的一只洞螈已近100岁,它们的眼睛看不见东西,许多人以为它们没有眼睛,而研究表明,它们在三岁之前是有眼睛的,只是因为后来一直不用,就退化了,变得什么也看不见了。

  洞穴生物在环境变化后也有可能改变习性。宋林华教授举例说,多年前他在贵州曾发现一只红色的青蛙。当时他用手去抓它时,青蛙根本就看不见,任由他抓。回到家里以后,他将红色青蛙放进铁桶里,用报纸盖着,以为它是一个瞎子,结果没过几天它竟然跑了。透过报纸的空隙,青蛙恢复了对光的感知,眼睛又亮了起来。

  此次发现的昆虫也证明了这一点。它的眼睛退化到现在只剩下一个小黑点,只是因为它的身体透明后才被看出来。另外一只类似蟋蟀的东西其触角相当于体长的5倍,完全凭借触角行走跳跃,反应还挺灵敏。

  第二类生物是迁徙到洞内的,比如蝙蝠,还有各种季节性的鸟。前两天宋教授就在大石围发现了一种翅膀发蓝的鸟,他也叫不出名字来。他相信,进一步考察会发现更多的此类生物。

  第三类是生长在洞口的动物,最明显的就是蛇。对于洞穴研究者来说,最担心的就是洞口,因为这些地方阴凉潮湿,最适宜毒蛇的生存。说到这儿,宋教授肯定地说,那些拿着大蟒蛇到处招摇说是从某个山洞内找来的,这完全是一种骗人的把戏,因为洞口的蛇都是有毒的。

  -谁丢下易拉罐?环保应从现在抓起

  科考第一天,不少人缺乏经验,带的东西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但谁也没忘记带水,而正是这水引出了一个不轻松的话题。

  科考队员们居住的地方离当天科考地点有一个小时的山路。当地政府用吉普车把大家送到山底下时,不少人已经感到浑身像散架似的。因为路面不平,碎石块没有压实,车上的人须牢牢抓住座位上的扶手方能不被颠倒。而路的终点并非入口,队员们还需翻越一座山峰。

  接近洞口时,不少人已经全身湿透,汗水不断往下流,于是有人开始补充水分。其实在上山之前,组织者已经提醒大家不要把任何垃圾扔在洞内,所有的东西包括装饼干的小袋子、包电池的塑料皮等都要装在自己的口袋内带出来。在这一点上,大家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

  可是,快到溶洞入口时,一直走在后面的三名外国队员追了上来,其中一位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可乐罐,责问是谁的,同行的翻译说这是从路边捡来的。问了半天也没弄清楚到底这个可乐罐是谁的,大概扔可乐罐者并不认为扔在路边有什么不妥,只要不扔在洞内就行了。可是外国队员还是不依不饶,不断追问。科考队组织者再次强调,不要在任何地方乱扔垃圾。后来,大家在洞内都非常小心,连掉在地上的饼干块也捡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先期到达的科考队员告诉记者,一名外国队员在大石围曾经背上来两包几十公斤重的垃圾,这可能是以前到达大石围的人留下来的。所以,这次将严格控制下坑的人员,据组织者称,最后可能只有一名记者有望获准进坑。至于本报记者到底能否下到最深处,目前仍是未知数。本报记者目前正抓紧做好体能和技能上的准备,争取机会。针对有人担心开发旅游会破坏生态,专家们认为不必担心,只要做好规划,不乱建乱盖,适当的旅游会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但环保意识的培养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甚至从考察开发的第一天就应该充分强调这一点。

  -乐业离自然遗产有多远?水到渠成需时日

  乐业县有关方面在了解到天坑的重要性后,不仅提出要开发旅游,甚至还提出希望将这些天坑群申报成世界遗产。宋林华教授参加过多次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工作,如庐山、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等项目。另外,还有一些项目是在他的直接操作下通过的,如武夷山等。他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及程序都有较好的理解。

  他介绍说,目前世界遗产分为五类,即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自然遗产、自然文化遗产、人文景观。从乐业的情况来看,如果要申报,最适宜申报自然遗产。对这个项目的要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这个景观有普遍意义,它的地质构成是由于地质事件所产生。第二是生物多样性。这里应该是珍稀动植物的繁殖生存栖息之地。宋教授提醒有关方面,目前乐业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进一步确定这里有多少国家级保护动植物,这就需要请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调查。而且这种考察结果应该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仅仅通过一两次科考探险可能很难完成。第三是需要有特别高的美学欣赏价值,这样容易让人一见钟情。从目前科考的成果来看,这方面乐业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专家们在考察了一段时间后建议,有关方面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为申报做好充分的准备,严格履行必要的程序。申报程序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要求在申报过程中政府行为与科学行为相结合,到底申报什么遗产,需要认真地研究。庐山曾经一度提出要申报自然文化遗产,结果没有被通过,最后还是以人文景观的名义通过了申请。因此,一定要对本地的资源做充分的调查后再下结论,而且还要与当地的交通、旅游产品开发等结合起来,做好规划而后行。

  二是要注意恢复生态环境,在这一点上专家们的意见高度一致。因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这里的石漠化已经非常严重,现在要做的就是大量地封山育林,等山清了、水绿了、洞开了,一切都会水到渠成,那时再谈开发旅游或申报世界遗产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山里人家说开发:别破坏祖宗留下来的林子

  穿越熊家洞后,记者发现山沟里住着一户人家,便前去采访。户主姓田,一家六口人,一个孩子在外打工,一个在外学习,另外两个女儿在家里呆着。每逢有人从山上下来,他们都会热情接待。当记者问到他们对开发旅游的看法时,主人特别认真地说:“修路我们都很高兴,可是不能毁了这林子。这是祖宗留下来的,我们一家每天都在这里守着,不让人来砍树。”女主人告诉记者,她一辈子都是从刚才记者穿越的那个山洞的水槽里担水,后来政府拨钱修了积水坑,把雨水储存起来,山上树也长好了,水能保存下来了,才不用再进洞担水了。所以,他们不希望有人来破坏这林子。(文/本报记者陈春彦、奚宇鸣,摄影/本报记者奚宇鸣)


发表评论】【论坛首页】【科技聊天】【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探险广西神秘“天坑”又发现罕见地宫(附图)(2001/04/12 06:52)
乐业天坑群谜团重重 旧谜刚解开新谜又显露(2001/04/11 21:13)
农民潘政昌:发现乐业天坑群的第一人(2001/04/11 21:11)
天坑科考又有新发现 珍稀动植物不断显现(2001/04/11 17:48)
探险广西神秘大“天坑”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美军侦察机撞毁中国战机事件
春游前别忘了看看“北京郊区旅游手册”
同学们在等你呢! 快来新浪同学会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乐坛群星闪耀5-1工体 新浪网与你同申奥
独家连载中国第一部足球小说《假球》
情感专题:贫穷的爱情你要不要?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