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大众科技 > 正文
内幕:中国人为何去南极 谁在坚守极地科考站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30日 07:12 北京青年报

  南极只分冬夏两季。在乔治王岛,它的夏季从前一年的11月中旬到次年的3月底,到了7月出现极夜,但不像中山站那样持续40至50天。

  现在,长城站、中山站已经进入冬季,白天正在变短。两站的野外科考任务已经全部结束。

  新闻事实

  3月15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一项无须再做通知的规定启用。从这一天开始,财务处将按照冬季补助标准,为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越冬的27名队员填报补贴申请,极地考察办公室称这一项为“艰苦津贴”。这一标准将发放到11月15日。

  之前,3月1日,长城站最后2名度夏队员结束了夏季科考任务离开了长城站,他们日夜兼程,终于在北京时间的5日回到了家里,对于留在南极越冬的队员们来说,他们的冬季生活从度夏队员离开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

  乔治王岛上所有的站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法尔兹半岛的5个站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举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聚会,这将是他们在冬季到来之前最后一次的全岛行动。

  就在西南极洲的乔治王岛酝酿最后一次的岛上大团聚的时候,在东南极的中山站,去年来这里越冬的18名队员,在6日终于搭乘澳大利亚的极地考察船,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他们将在4月初到达北京。而接替他们的15名队员,还没有看清2001年南极拉斯曼丘陵春天的足迹,就已经进入了冬天。拉斯曼丘陵的纬度高于乔治王岛,那里的冬天来得更早。

  冬季正在到来,南极各站的越冬任务也正在展开。

  长城站,其它科考任务已经结束,只有气象观测还在继续,数据仍每天4次定时发往智利弗雷总统站。中山站,跨冬季的气象、海冰、高空大气物理、生态的观测也有新人接替而继续冬季观察状态。

  记者观察:在南极,每一个站都是一个小的城市。长城站就涉及供电、给排水、垃圾处理、交通、通讯、研究所、食堂、医院等若干部门。由于经费有限,这些部门基本上都由一人承担。既然是城市,每个部门就都得进入良性循环,否则你就必须得借助别人的帮助而生存。因此所选拔的队员,既要专业精通,还要一人多能。至于探险,在建站完成之后,它仅仅只是人们进一步认识南极的先行官。所以,更多的队员承担的是辅助性的工作,然而没有他们,进一步探索南极只能是纸上谈兵。

  王建国:站长,1994年在中山站越冬。

  喜欢默默地做事,说话时总挂着笑容,所以,在他面前无须掩饰什么。他很坚定,认定的事,是一定要做的。就像修发电栋的房顶,遇到好天就必须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续出现好天就连续工作几个十几个小时。他说否则会失去机会。

  赵萍:站长助理,负责外联和总务。

  接触南极只有2年,曾是大学老师。她是一个喜欢让生活精致之后再精致一点的女孩子。她喜欢当天的事当天做完,像前生和南极曾有过契约,她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南极天气给她的机会。她会在半天之内跑完所有的站,而在暴风雪来之前,她已经可以安静地呆在房间里了。

  林清:长城站的医生。

  一个喜欢轰轰烈烈,但又喜欢独处的女孩子。她还负责站上的文体活动,而她本人歌唱得就很好。她也是长城站的环境官员,这一行极符合她的性格,认真做事直言不讳。林清做医生的机会并不多,她更多的是参加站务劳动。她搬箱子的水平和她做医生一样好,到了外站需要帮助的时候,她的翻译也和她的医术相差无几。

  周兴赞:负责垃圾焚烧、污水处理,还自愿承担了修修补补的活计。今年是他第二次在这里越冬。

  焚烧车间独立在长城湾附近,它的旁边是污水处理场,在那里很少看到其他队员。烧垃圾的时候,老周不大希望有人过去。他说会弄脏衣服,弄伤眼睛。

  后来我还去了一次,结果没有跟完一个班次。当我站在因为太呛而不得不打开房门的焚烧车间里的时候,才知道,那里的温度与室外相差无几。在那个环境里,难受的不仅仅是眼睛。半个小时之后,我的喉咙、胃和肠子都变得很异样,我断难坚持3个小时。但老周每一次都是一定要忙活3小时以上的。

  张文义:长城站的气象官儿。

  老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因为他必须早睡。他早晨5点钟起床,那时候其他人睡得正香。到了6点,他刚刚帮助别人完成早晨的气象资料收集,而他收看气象图表的时间是在7点钟。白天他仍然要参加站务劳动。到了吃晚饭的时候,老张又开始第二次收看气象图表,这次比早晨的那一次更重要,它关系到对次日天气的准确判断。南半球的气象资料比北半球少许多,仅凭两份气象图表做预报,说法是否准确全凭经验。所以,老张说他得保持清醒。于是,终于有一天他在饭桌上就睡着了。

  李志刚:负责站上的通讯,还负责电子设备维修。但他最重要的是保障通讯的畅通。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小李的工作带有天使般的色彩。早饭时他喊谁的名字,大多是他(她)的电子信箱里有了新的邮件。看着别人在服务器上把信打开是小李最大的乐趣。读完信的人,话音和刚进来时是不一样的,走路的姿势也有变化,进来像一阵风,走时飘飘像一片云。小李最担心的就是电子信箱出现问题。收信发信也是一种寄托,心灵有了期盼,日子过得才有意义。

  张来生:厨师,一个看透人生却割舍不了南极的人。

  两年前在长城站工作了3个月,因为脖子上长了个瘤子,在冬天到来之前离开了长城站。老张说,当年他提前回国,结果,他的活分配给了其他队员。每次想起来心里就较劲。所以,他必须再来,就是死也值。

  老张从来都是最后一个吃饭,如果有队员晚到,他就等。剩饭剩菜最难烧掉,饭菜要尽量做的合适,为此他把自己吃饭的顺序永远排在了最后。到了天气不好的时候,老张会调换菜样,大家在屋子里闷时间长了看见饺子都不乐。老张说他不会因此而灰心,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是他的准则,这样心才会安静。

  杨志彪:气象观测。

  他一天要进行4次观测,除了早晨一次由张文义负责,其它3次的观测把他从上午12点到夜里2点的时间,均衡地分成了三部分。因此,他的作息时间与老张正好相反。

  在所有队员里,只有小杨不用询问第二天的天气变化。到了观测时间,小杨一定会站在观测场上。所以,小杨早在度夏期间就已经戴上越冬的帽子。室外观测内容分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11个部分。之后立即编成报文发往智利弗雷站。然后它将和岛上在这时间观测的所有气象资料一起发往国际气象组织。据说,气象资料是全球共享的。在中国,类似这样的观测站就有621个。

  梁永进:司机兼机械师。

  因为他掌握着法尔兹半岛唯一一部12吨吊车,所以,他常常和他的吊车一道被邀请到其它站。他是长城站的王牌主力。在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上,遇到车子打轮,老梁一样能让它画出漂亮的弧线。只要他开车,马达声音就会变得悦耳。在过去的27年,他曾和工程车、牵引车、拖车等十几种车型打过交道。车子出了毛病,老梁只要用耳朵听就能诊出个八九分。车坏在路上,但凡有点工具,老梁就能让它走回来。老梁不大愿意谈论他的工作,在他看来,每人一摊事,要想干好了都不容易。

  徐文祥、卫继敏、徐启英:负责发电。

  南极各站都有这样的说法,发电系统正常,越冬就成功了一半。因为,站上吃饭要用电,取暖要用电,通讯要用电,科研也离不开电。

  发电房对着门口的墙壁上贴着一幅蓝色的标语,这是徐文祥第一次来长城站时写的,到现在已经5年了。这一次他是发电班的班长。

  徐文祥的窗户正对着发电栋的烟囱,站在房间里可以看见烟囱里冒出的白烟。据说,烟是发电机工作的镜子。在不值班的时候,他会时常坐在窗前观望一阵,如果烟有变化,他会立即回到发电栋。

  卫继敏,三人中最小的一个。在小卫看来,这一年他可以做一点他平时喜欢但又没有时间去做的事。他想独立承担发电的全套程序,现在他有机会了。在轮休的日子里,小卫把带来的计算机零件重新排列组合,他要按他的意愿组装一台新的电脑。他喜欢摄影,为此,他带了三脚架。

  徐启英是三人中的老大,他像中国老式家庭里的大哥,对于发生的事情,他总是采取默默参与的态度。他不轻易表态,但他要说了,话是有分量的。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惟一的受人类影响最少的地域。是地球留给人类最后一块不可再生的研究基地。那里储存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的地球古环境和宇宙来物信息。

  专家访谈

  访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陈立奇。

  记者:中国在南极建站已经16年了,那个时候中国经济正处于艰难爬坡阶段,为什么我们选择在那个时候奔赴南极?

  陈立奇: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惟一的受人类影响最少的地域。是地球留给人类最后一块不可再生的研究基地。那里储存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的地球古环境和宇宙来物信息,科学界称它是科学的圣堂,了解全球变化的预警器。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对前往南极考察已经进行了长期酝酿。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发达国家开始广泛介入南极科学,并在全球掀起了南极热。当时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院士就提出,地球是一个整体,极地的存在和演化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建议中国在派出的留学生中,要有人学习极地专业。

  1962年,在制定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一些科学家提议中国要进行南极科学考察工作。1964年,在新成立的国家海洋局的任务中,就有“将来进行南、北极海洋考察”的设想。

  1978年,著名的生物学家曾呈奎院士在给方毅副总理的信中提到,到1982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也要提出南极考察,作为拥有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理应参加这项工作,为将来两极资源的开发利用准备条件。方毅副总理在信中批示:南极考察是一个大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研究实施。

  1980年,在地球物理年到来的前两年,中国派出了2名年轻的科学家赴南极考察。1981年,中国成立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南极办公室。两年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决议,次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奔赴南极洲,1985年2月建成中国南极长城站。当年,中国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国,1986年中国加入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1989年2月,中国又在南极圈内的东南极洲建成中国南极中山站。

  记者:南极的冬季气候恶劣,很多科研被迫中断,这个时候还要留守南极?

  陈立奇:目前,世界上有20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在这些考察站中分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无人自动观测站。其中以后两者居多,而在常年考察站中进入极圈的就更少。

  中国的中山站在南纬69度,长城站在极圈的边缘。南极自然条件虽然恶劣,而常年科学考察站,由于规模大,设施齐备,实验手段先进,给一些考察项目提供了持续进行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发现了南极上空中的臭氧空洞,而这一现象多出现在冬末。

  此外,南极考察站地处极寒和狂风环境,一切设施需要保暖和维护,所以,全年都必须有人常年留守。这也决定第二年科研项目的实施进行。

  记者:16年来,我国在南极科学领域上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

  陈立奇:1984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南极考察,同时也开展了南大洋科学调查研究。此后,执行了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科学考察计划,获得了宝贵的样品和数据,其中1项获国家特等奖,3项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90年代,我国南极考察活动开始从建站转为科考。在实施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中的响应和反馈作用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中,“雪龙”船4下南大洋,科考队3次深入内陆冰盖,最远到达1100公里的DOME-A地区,获得100米冰雪等样品。

  之后,我国科学家又两次进入离中山站500公里的格罗夫山脉地区,进行地质地貌综合考察,使我国陨石的拥有量挤进了世界前5名。同一年我国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联手,首次在普里兹湾进行围绕碳循环研究的沉积物捕捉器投放和回收。在亚南极生态与气候环境、极地日地系统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

  去年,我国的极地研究科学家孙立广在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这是中国极地科学家首次在国际一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记者:据了解,国外选拔南极队员采取的是全国一盘棋的方式,中国选拔队员到目前还不是公开招聘,为什么?

  陈立奇:根据南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各个国家在选拔考察队员时都持慎重的态度,并有着一整套严格的选拔、培训、管理办法。许多国家的站务和后勤人员都是从优秀的军人中选拔,赴南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也多是本国从事极地研究有建树的科学家。

  我国南极考察工作也正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在吸取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对站务管理上的一些岗位实行了公开招聘。在科学研究工作方面,我们也已经试行向全国公布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方向指南,每个科研单位和个人都可以申请项目,再经专家评审后确定。

  当然,对每个拟赴南极的科技人员还是要进行严格的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考核。

  记者:中国在南极建站的纬度只有南纬69度,而去年,刘小汉率领的考察队向南推进了500公里,到达了格罗夫山,此前,李院生率领的冰盖队到达了南纬79度,这是否预示着中国将在更南端建站?

  陈立奇:经过了20年的南极考察,我国已经拥有了相当的经验和实力。但就经济投入上我们还不能与美国等一些国家相比。因此,在近5年期间,我国的南极考察基本上维持目前规模。

  在制定“十五”南极科学研究计划时,我们考虑在南极最高冰穹,也就是我们考察队已经到达的地区DOME-A,设自动气象观测站。当然,我们也将寻找适当时机,把我们的科考路线从中山站向南极点延伸。

  人类早在1899年就已经在南极完成了首次越冬,到了1956年,美国在南极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南极考察站,每年至少有300人在那里越冬。1969年,智利在离它国土最近的西南极建站,并成为西南极最大的考察站,每年有80人在此越冬。

  新闻背景

  南极地区面积520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大洋面积3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领海的13倍;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与美国和墨西哥面积之和相当,是我国陆地面积的1.45倍,是澳大利亚陆地面积的2倍,为世界第五大陆。

  南极地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各种资源。南大洋中的磷虾储量高达10亿吨,年捕获量可达2亿吨,超过目前世界海洋的捕捞总量。

  据最近研究表明,南极储存着极有开发前景的抗低温和具有特殊疗效的生物基因库。平均厚度2200米的南极冰盖占全球冰川的90%,储存着世界淡水的72%。

  1985年2月20日,中国在西南极洲建成中国南极长城站。4年后,1989年2月26日又在东南极建成中山站。目前,世界上有20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

  世界最大的南极站———美国麦克默多站:位于南纬78度、东经166度,建于1956年2月16日。麦克默多站建有港口,这是世界最南的港口。有可供轮式和雪橇式飞机起降的机场,也有处理海洋、气象、冰况的地球物理数据的卫星系统。他们的车辆修理间直接建在永久冻土上。

  1991年11月18日,麦克默多站建成了主要研究南极在全球变化中作用的规模巨大的实验室,总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麦克默多站每年有1300人在这里度夏,近300人在此越冬,6架大力神飞机来往于新西兰基督城和麦克默多站之间。它被称为“南极第一城”。

  世界最南的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每年有30人左右在这里越冬。

  阿蒙森-斯科特站建有4270米长的飞机跑道、无线电通讯设备、地球物理监测站、大型计算机等。可以从事高空大气物理学、气象学、地球科学、冰川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由于冰层以每年平均10米的速度向南美洲方向移动,所以考察站的实际位置已偏离了南极点。为此美国制定考察站重建计划,现已完成了新油库和机场跑道工程,整个计划预计5年完成。

  这里的气象站就是岛上的气象中心,各站的气象观测资料汇集到这里,然后再发到世界气象中心。(采写/本报记者袁力)


发表评论】【论坛首页】【科技聊天】【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科学家在南极冰层中探测高能中微子(2001/03/26 13:07)
随笔:南极乔治王岛众生相(2001/03/25 19:12)
南极沉思:在企鹅和冰雪的世界里(2001/03/14 21:00)
科学家在南极海底发现金属铜(2001/03/12 13:41)
跨世纪的探险-我国第17次南极考察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2001奥斯卡奖完全接触
新浪汽车频道改版:汽车新闻 用车修车…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男人女人频道倾力推出爱情小说连载
组图:超级名模王海珍展示世界足坛经典队服
时尚组图:人体艺术写真获奖作品展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