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ina.com.cn |
| |||||||
![]() |
|
![]() |
|
|
记者:最近从电视上看到您做的一个公益广告,我想问从理论上计算水稻最高的产量有多少?这个转基因的安全性是多少? 袁隆平: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理论,太阳晒到地球上的能量,有百分之五能够转化成有机物,这么一计算,我们根据长沙的气象记录来算。长沙早稻的产量理论上可以达到2000公斤,晚稻2300公斤,中稻可以达到3000公斤,潜力相当大。一般理论值是达不到的,我们打个对折,早稻可以搞到1000公斤,晚稻可以搞到1100公斤,中稻可以达到1500公斤,实际上水稻的最高产量在我们国家是1100多公斤,中稻,搞到1300至1400公斤我看小面积还是可能的。潜力还很大。 对于转基因我是这么看的,作物育种的最高阶段就是分子水平的,我们的常规武器全身解数已经使的差不多了,要进一步发展就要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我们叫做分子育种,在分子水平上搞育种。转基因是分子研究的一个部分。对于转基因,我们一个是要持积极的态度,另外要持慎重的态度。基因的安全性问题来自于微生物,来自于细菌,这些基因可能对于增产或者抗病虫害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人体是不是有害呢?很难说。我们的态度是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同时要十分注意它对人体有没有害,这并不矛盾,只是推广起来要慎重,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 记者:基因组测序进展如何? 袁隆平:现在进展不错,有很多机理搞不清楚,尤其是假熟,特别是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利用了几十年了,从20世纪30年代就没有成功,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杂种优势,动物植物都有,可是没有搞清楚,如果是在通过分子技术具体是哪些基因在起作用,真正把它的基质搞清楚。这个意义相当重要,我们搞的基因组程序与国外不一样,国外是粳稻,我们是粳籼稻。希望国家计委进一步支持。现在研究基因测序的工作有两大块,一块是人的基因组测序,植物就是水稻。 记者:您的研究所是专门研究杂交稻的吗? 袁隆平:我们研究所两个主要任务,一个是优质米,这原来也是科技部下达的重点项目,改良早先稻的品质。第二个是超级杂交稻。农业部有两个指标分两期实现,第一期是在2000年大面积亩产700公斤,第二期是2005年800公斤,争取提前两年。这次给我一个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也是一个极大的动力。 记者:您说要提前两年完成这个目标,现在是不是进展很顺利呢? 袁隆平:我们在试点田里发现了比亩产700公斤增长8%到10%的苗头,所以我有信心。另外我们有一种新的栽培技术,它又可以增产10%左右。 记者:假如爬珠穆朗玛峰的话,越接近顶峰时越困难,那么,这700公斤到800公斤之间,越接近的时候越难,这个您有思想准备吗? 袁隆平:我跟我的同事们曾打了个比喻,一个高产的优良品种就像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高大的体形,架子要好,第二个是要有充沛的体力。一个优良品种的培养,我们对它形态的改良,这就是架子,另外,我们比外国人技高一筹的是杂种优势,国外现在搞超级稻,主要是形态改良,但是没有杂种优势。因此它的活力不强,我们具备了优良形态和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再加上精细的栽培技术,就可以培养出超高产的品种来。 记者:现在中国老百姓谈到您的时候,除了知道杂交水稻以外,还知道有一支股票叫隆平科技,科技是需要投入的,现在在科技方面除了国家投入以外,股市也是一种融资方式,您能不能谈一谈隆平科技? 袁隆平:这可能也是老调重弹,用我的名字成立一个上市公司,说老实话我是勉强的。经过多方面的说服,包括我们的省领导,我们的老领导,我们的老书记。有一次是登门来说服我,最后我还是想通了。我是基于两点,同意用我的名字搞个股份公司,一点就是说有利于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第二点,我们的科研经费怕断炊。因为我已经70岁了,我是1930年出生的,我现在是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责任专家,所以科研经费还是比较多的,假如说不要我负责了,就麻烦了,无米之炊呀,我非常担忧。哎,我成立股份公司就有一条,保证我的科研经费哟,得到一个许诺,我就不怕,还有一个股份公司给我做后盾。 他们讲“袁先生啊,那天上市十几元变成五十元,你一下子变成亿万富翁”了?到现在为止我没有得一分钱,但是我愿意。到底是个好事坏事,现在我还很难断定,要靠实践来检验。我的老伴贤内助反对,她说今天袁隆平涨三分,明天袁隆平跌两分,这多难听啊! 记者:搞育种时间很长,有的人一辈子也可能出不来,袁先生您有哪些经验? 袁隆平:我没有什么经验,只是一点肤浅的体会。我在科研道路上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没有好的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另外,我们要实践,要实干,要真的流汗,我认为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艺术研究中有同等重要性,一首好诗、好画可以流传千古,科学研究也一样,你要去捕捉它,灵感是你的知识、经验、追求、思索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是在某一个外在因素的作用下突然碰出的火花,那火花一闪就没有了,所以我重视灵感,抓住思想火花,它来无影去无踪的。再有就是机遇,有很多人辛辛苦苦,汗水流得很多,但没有出来成果。机会有的是,要做有心的人。 记者:听说您小提琴拉得不错,您什么时候喜欢上小提琴的? 袁隆平:我读大学的时候有几个同学会拉小提琴,我也跟着拉,我拉提琴用湖南话讲是“豆把提琴”,是乱弹琴。 记者: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您每天是怎么生活的? 袁隆平:我这个人啊,我毕业的时候人家给我作鉴定有两句评语,我认为特别恰当,是“最爱自由,特长散漫”。其实就是自由散漫。我生活没有规律,杂得很,我那办公室乱七八糟的,我不要人给我清,你要给我清我反而搞不清楚了。我总是丑媳妇怕见公婆,你们记者来了要拍个照,我总是觉得糟糕了,后来我不怕了。有一次我看到爱因斯坦的办公桌比我的还乱,哈,那个衣服也是不修边幅啊,我说不怕了不怕了,凌乱里面有凌乱美!我这个人过了70岁以后个性像小孩子一样的,跟那些年轻人都合得来,讲故事啊、打麻将啊,钻桌子他们钻我也钻,而且他们硬要我钻才高兴,我就不服气,硬要把他们打得钻。 记者:早年您的母亲并不愿意让您学农,是吧? 袁隆平:我是自愿学农的,这个说起来很巧。我生长在大城市,可为什么学农呢?我在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大概六岁,在汉口,有一次郊游,我们老师就把我们带到一个私人办的园艺场,哎呀那个桃子红红的,长得特别好,那个葡萄一串一串的,那个花也特别好。那时候正好演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那个奶牛一挤呀……葡萄一伸手就摘下来了。那是从小的印象,后来,我说老实话,后来土改呀什么的,看到农村那么落后那么贫穷,我说早知道农村是那个样子我就不学农了。(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供的采访录音整理,参加采访的还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录音整理:晓佟)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