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克隆工程起步
http://www.sina.com.cn 2001/02/16 07:31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讯 据三峡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永提工程师最近透露,该园珍稀优良林木无性快速繁育技术攻关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1万多株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繁育的猕猴桃、非洲菊、芦荟、彩色马蹄莲等花草树木长势良好。珙桐、秃杉、木莲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克隆”工程已开始取样,预计下周进入实质性繁育工作。
三峡植物园作为三峡工程的配套建设项目,致力于抢救、收集和保护三峡库区即将被淹没的濒危植物,保持三峡地区生态平衡,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据统计,三峡工程的建设,到2003年,淹没面积将达600平方公里,三峡库区特有的荷叶铁线蕨、蔬花水柏枝、川明参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以及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珙桐、蓖子三尖杉等50多种将全部或部分被淹没,珍稀濒危植物的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在三峡珍稀植物“克隆”中心自控恒温室,据工作人员介绍,“试管树”的“克隆”技术,原理同动物的“克隆”一样,是从植物体上切取小芽片,或取一小段嫩枝,放进25℃恒温室中的试管里,通过技术人员调制的一种特有的“营养液”“喂养”,再经一系列技术处理,达到植物组织培养的效果,从而获取该植物的小幼苗。一般约两个月就可培养出带根须的苗木。此“克隆”技术培育的植物数量,不仅比常规繁殖方法提高50倍以上,而且成活率更高。
这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是国家林业局在三峡专设的林木无性系快速繁育项目。该繁育技术推广运用后,将对三峡地区退耕还林、园林绿化和珍稀濒危植物的抢救保护等发挥重要作用。(记者 张双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