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ina.com.cn |
| |||||||
![]() |
|
![]() |
|
|
人民网特派记者杨明方 新华社记者 奚启新 田兆运 公元2001年1月10日凌晨,地处中国西北戈壁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沉沉的黑幕笼罩着戈壁滩,只有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高达100多米的飞船发射塔架,环抱着“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就像一尊巨型礼炮,遥望苍穹。火箭顶部是“神舟二号”飞船。飞船两侧,两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探照灯的照射下分外夺目。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人。在这片土地上,中华民族实现了走向太空的一次又一次壮美腾飞: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起飞,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这里升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这里飞向南太平洋,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 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在这里发射了3颗卫星,并分别成功地进入预定轨道,此举震惊了世界; 1992年10月6日,第一次在这里为外国搭载卫星,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国内卫星和一颗瑞典卫星; 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从这里起飞遨游太空,掀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行试验史上的第一页。 今天,中国航天又将在这里鸣响新世纪第一声礼炮。 为了这辉煌的瞬间,中国航天进行了一年的精心准备。 尽管今天即将升空的“神舟二号”没有航天员,但飞船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飞船顶端的逃逸系统,就是针对载人飞船的要求专门设置的,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它将是航天员生命的“保护神”。 即将升空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上搭载着一批特殊的“乘客”,其中包括中科院的专家此次专程从北京捎来的动物和微生物细胞组织实验样本。它们将在随同“神舟二号”遨游太空的同时,接受微重力状态下的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在飞船发射现场,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这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是我国首次在自己研制并发射的飞船上进行多学科、大规模和前沿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 时至子夜,气温降至零下13度。在“三九”严寒季节发射航天器,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了确保飞船发射成功,中心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防寒措施,对发射测控全系统进行了多次低温试验,把故障消灭在萌芽中。火箭推进剂对温度要求极为严格,中心为此专门研制成功了自动升降温系统,保证推进剂的储存和加注合乎规定的温度要求。 “30分钟准备!”伴随着指挥员清晰的口令,一颗绿色信号弹划破了凛冽的夜空,人们的心猛地为之一紧。 发射场上,汽车发动的马达声汇成一股节奏明快的进行曲,工作人员陆续撤离。 “3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发射时刻就要来临,发射场上一片寂静,空气仿佛已经凝固,人们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10、9、8、7、6、5、4、3、2、1,点火!”指挥员的口令刚落,发射场上响起一阵惊天雷鸣。霎时间,大地震颤,烈火喷射,火箭腾空而起,箭船直上云天。这时,时针指向北京时间1月10日1时整。 火箭在飞行。指挥大厅的大型屏幕上,红色的实际飞行轨迹和绿色的理论飞行轨迹正确地重叠在一起。 火箭向太平洋飞去。“远望号发现目标!”全场顿时兴奋起来,1时10分,火箭与飞船分离,飞船正确进入预定轨道,开始了遨游太空之旅。 成功了!这是中国航天献给祖国母亲新世纪的一份厚礼。(人民网酒泉1月10日电)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