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ina.com.cn |
| |||||||
![]() |
|
![]() |
|
|
浩翰的地球大气,永无休止的变化。人类一直在寻找探测天气变化的新途径。科技发展的今天,气象卫星问世了,它翱翔在太空,俯瞰地球,风云变幻,尽收眼底,各种卫星云图成为气象人员预报天气的可靠资料。70年代后期,世界气象组织建立了由4-5颗静止气象卫生和两颗极轨气象卫星组成的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系统。 1972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气象部门率先对外开放,发展我国的卫星气象事业,研制中国的气象卫星,就成为我国气象工作者的新的目标。80年代初,由联合国开发署的无偿援助的第一套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引入我国。在加快卫星接收技术实践的同时,我国气象科技人员纷纷走出国门,纷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气象卫星接收、通信、计算机数据处理和存档分发等技术。 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引进、消化、吸收了世界最前沿技术,为发展中国卫星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1987年12月,国家气象卫星资料处理接收中心在京建成。1988年9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其后,又成功发射了3颗极轨气象卫星和一颗静止气象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发射、运行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 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高度为900公里,24小时内绕地球运行14圈。卫星扫描辐射仪通过5个通道进行扫描,获取云层地表特征、水陆边界、冰雪和植被、海洋环境、地表等多种全球气象信息以及其它环境信息。卫星还具有格式编排、地面发送和存储功能,各种产品达到100多种。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距地面36000公里,它的扫描仪共有3个通道,可分别提供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云图。它能提供以我国中部为中心的1/3地球表面的卫星观测资料,填补了我国西部、西非和印度洋区域的资料空白,对监测来自青藏高原、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等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天气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气象卫星资料使我国的天气预报更加准确可靠,特别是监测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大面积气象灾害,另外在监测森林火灾、地震、粮食估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卫星气象事业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气象业务现代化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也是对国际气象事业的新贡献。从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卫星技术,先后向朝鲜、布隆迪、阿曼、马来西亚等一些国家输出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和处理系统,澳门地区、日本和新加坡也引进我国的卫星设备。气象卫星是当代高科技的产物,是国际科技合作成功的集中体现,在新的世纪,它必将为人类做出新贡献。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