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ina.com.cn |
| |||||||
![]() |
|
![]() |
|
|
![]() 今天上午,首都机场国际出港口处的橄榄树旁,闪光灯不断,话别声、问候声不停,中国的6位人文学者葛剑雄、何怀宏、周国平、唐师曾、邵滨鸿、郑俊琰同中国科考队员一道从这里出发奔赴南极,实现人类历史上人文学者考察南极零的突破。他们将在世界的最后一块净土上,迎接新世纪的曙光,思考人类未来。 据悉,他们今天乘法国航空公司的飞机飞往巴黎,稍适休息后飞往智利的圣地亚哥,11日飞到智利最南端的小城蓬塔,12日乘美国军用运输机“大力神”号飞赴中国南极长城站。 这些人文学者的任务是,作为考察队成员,参加科考队的劳动、考察、交流,了解考察队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在冰天雪地里独处静思,寻找在喧闹熙攘的世界里蒙尘太久的灵魂深处的启示。回国后,他们将出版极地沉思录,并推出系列电视片。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王建国认为,此次人文学者考察南极的“极地沉思”行动,可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并对人类自身的反思行动作出一种积极的引导。“极地沉思”行动从独特的角度来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思考亲情、人生、命运,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专家学者认为,此次行动,是新世纪的脑力震荡。 那么,学者们是怎样打算的呢?昨天,记者采访了这6位人文学者。 周国平难舍妞妞 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出版各类著作20余种,300多万字,是我国目前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作家之一。 如果提到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周国平,也许圈内人知道。圈外人,特别是普通百姓可能不知其何许人也。但是一提到现在的畅销书《妞妞》,很多人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一个父亲对女儿的那份情,那份爱,令人潸然泪下。 采访周国平是昨天下午在国家海洋局门口,他紧紧地抱着他的宝贝女儿妞妞,两岁多的妞妞已经知道了爸爸要去远行,静静地趴在爸爸的肩上,任周围的叔叔阿姨怎样逗她,怎么说要给她带小企鹅回来,她仍一言不发,眨巴眨巴眼睛,依然趴在爸爸的肩上,任亲情在呼吸和心跳间流动。 周国平告诉记者,此行他会非常想女儿的。他说,我要从哲学的角度,体验南极,思辩、感悟未来。 葛剑雄 从文史的角度思考南极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出版各类著作近20种,400多万字。中央电视台多次介绍他的成就。他还被认为是学术界最敢于抨击不良风气的一名斗士。 刚刚编撰完成《中国移民史》、《中国人口史》这两部论著的葛剑雄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思考南极。他告诉记者,他曾到过帕米尔高原,到过西藏阿里地区,这些地方给他的感悟很深,此次去南极,会使他的认识有所深化。这是一次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体验。 何怀宏 从伦理的角度看南极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出版各类著作十多种,200多万字,多次获得学术大奖。 何怀宏告诉记者,他将从生态的角度,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思考人们将如何对待自然。他说,此行是人生中一种新的体验,在那种环境下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需要这种思考,我们将把这种思考奉献给社会和大众,告诉公众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植物、动物,面对人类共同的家园,呼吁人类保护这块最后的净土,不要让它也成为人类污染的对象。 唐师曾 在南极过40岁生日 新华社主任记者,装甲兵学院研究员,荣誉陆军上校,美国柯达联网职业摄影师。曾经采访海湾战争,是最后撤离伊拉克的中国记者,也是第一个在以色列公开采访的中国记者。采访过卡扎菲、阿拉法特、加利等军政要人。 刚刚从战乱的中东回国的唐师曾,今天又要到南极这块净土去拍片,去沉思。行前,他告诉记者,他30岁的生日是在海湾战争中伴着“飞毛腿”度过的,他40岁的生日将在纯静、圣洁的南极度过,这的确是人生的另一种体验,另一种感悟。他说,当年他步行拍长城、拍野生大熊猫、追踪野人,都是从环保、人类、自然这个角度出发,去思变人类。今天去南极,他将就资源,水、环保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他坦言,他平时是很节俭的,洗衣机里的水要洗好几拨儿衣服,剩菜剩饭也不舍得倒掉,热了再吃,节约,要从点滴小事上做起。 邵滨鸿 从经济的角度审视南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经济评论》常务副主编。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特邀主持人。 刚刚主持完世界经济研讨会的邵滨鸿,又匆匆打点行装出发了。她是此次考察活动人文学者中惟一的女性,蓝色的羽绒外衣,衬着红色的围巾,热烈、干练、充满活力。她告诉记者,她是学世界经济的,此次去,主要是跟科学家交流,回来后要出一本关于人类思变对话的书。在南极期间,她将以经济学者独特的视角,去研究南极的经济价值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她还肩负拍片的任务,拍摄一组纪实电视片回来。 阿正 给妻子留下遗书 鹭江出版社策划编辑,本次活动总策划兼领队。曾为10多个述评专栏撰稿,发表文字近200万字。出版自选集、对话集等。1999年被评为中国出版界的“新生代十位精英”之一。 此次活动的策划人兼领队是鹭江出版社的策划编辑郑俊琰,笔名阿正,所以朋友、同事都称他阿正。记者问他如果到了南极不像想象得那么顺利,也不像当初计划得那样怎么办?他告诉记者,到了那儿,其他的都不考虑,主要是保证这些人文学者的安全,平安的去,平安的回。路上一旦有危险,他将挺身而出。所以,他给妻子留下了遗书,以防万一。记者问此次的人身保险是多少?阿正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极地办统一办理,与科考队员一样,每人的人身保险额是20万元。 采访完人文学者,记者感到此行更是不同寻常,听了阿正的话以后,让记者感到此行的悲壮。在首都机场,人文学者已通过安检,但送别的人群仍不肯离去。回望机场里的那棵橄榄树,看着窗外匆匆的人流,生命、永恒,将是新世纪难解的课题。 图片:人文学者六人组在黑龙江亚布力“预演南极”。(从左至右:唐师曾、葛剑雄、阿正、邵滨鸿、周国平、何怀宏。)本报记者 梁颖捷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