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嘉宾已经到场,今天的主题是“探索太空”,主要演讲人有三位,包括神州三号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及中国科协的李元先生。
主持人:非常欢迎我们现场所有的来宾朋友们,我们是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的节目主 持人,我身边的这位是多次在我们节目里做嘉宾,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研究员,资深的科普工作者李元先生。刚才我们大家看到的这个片子,是我们前一段时间制作的关于人类飞天的梦想以及航天的历史,整个片子只有短短的五分钟,却讲了多少年的历史过程。当我们看到这个片子感到震撼的时候,同时有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遗憾,找不到在航天的历史上,中国在什么样的位置,所以我们今天节目的这个论坛就变得额外有意义。
李老师,您知道我们今天请来的这几位嘉宾主要谈什么呢?
李元:谈我们的神舟三号和我们的探月计划。
主持人:一点没错,您以前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
李元:有的,我有一段有趣味的回忆,大约在45年前以前,中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开幕了,我是北京天文馆的创始人之一。当时我们建立北京天文馆,就是为了要把宇宙的知识,以及我们人类未来征服太空的一些设想都从天文馆的表演和展览当中显示给大家。我们记得那是在1957年的9月29日,我们天文馆开幕了,但是正式接待观众,是在1957年10月1日。刚刚开幕几天以后,到了10月4日,忽然一个非常大的消息传来了,那就是第一个人造地球飞行,苏联发射的,上天了,这个消息振动了全人类,因为人类有史以来,如同刚才放映的片子一样,早就梦想着要上天,但是起码先要有一个东西围绕着地球先转,就是人造地球卫星实现以后,其他的才能实现。
我记得当时这个消息一传开以后,像爆炸性的新闻,我们天文馆正好上演我写的一篇讲稿,非常受欢迎,叫做《宇宙去旅行》,非常受欢迎,现在还在上演新的版本,通过天文馆的表演让大家看一看怎么样去月球,看看这些星星世界。但是那时候是一般的事情,仅仅是幻想,苏联这个人造卫星发射以后我的节目又是到宇宙旅行,观众特别多,甚至有的人背着铺盖卷去买票。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同学没有背铺盖卷来的。
李元:那时候正好苏联有一个片子,叫做《到宇宙之路》,我们当时来不及翻译,就把原版的片子翻出来,用中文讲解,起名叫做《同网星球的道路》,后来翻译出来的片子叫做《星际旅行》,就讲齐奥斯克夫司机,怎么样在宇航方面领先,怎么样利用反作用的力量,火箭上天等等,这个片子很有趣,大概一个多小时,最后是在月球上站着,他说,人到了月球上了,这个实在是振奋人心的。那时候只是一个想象,而且我是做宣传的,演变到今天,我们的神舟三号,以及其他的都要上天,我们的探月计划都使这些理想变成现实,从外国变成了中国。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今天我在这里介绍,有关的专家来谈这个事,我特别的高兴,我已经变成了主持人了。
主持人:您刚才讲非常多,以往大家对这个事情的关心,今天我们另外的三位嘉宾,本来我们应该用隆重推出的方式,比如说灯光一闪,黑幕打开,出现这三位神秘嘉宾,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位是神舟三号副总设计师王壮研究员。身边这位是神舟三号的副总设计师郑松辉研究员。那位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国月球探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先生。
还是从神舟三号讲起,今天大家关注的这个中心话题就是这个,神舟三号上去之后,模拟载人的飞船,是非常特殊的状况,为人不知的,所以大家都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今天来的两位总设计师,能够透露多少秘密?
王壮:我们知道的,在允许的范围内都可以说。
主持人:李老师,你觉得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李元:我最想知道,神舟三号是载人飞船的事业,现在载的是假人,真人什么时候上天呢?我当然想知道,我相信你们也愿意知道。
王壮:神舟三号飞船已经发射了三次,我们的神舟一号、神舟二号,这次是神舟三号,都是无人飞船,目的是发射飞船,包括测试、回收,有关的系统都要进行全面的讨论,可靠性达到了确保载人安全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发射载人飞船。所以在神舟三号之后,我们还要陆续发射无人飞船,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有载人飞船可以上天了。
主持人:不久的将来是什么时候呢?
王壮:2005年之前。
李元:2005年前后,我说,载人宇宙飞行,不管是到地球周围,还是到月球、火星等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来去自由,有去有回,必须是安全的去了,又安全的回来,如果我壮烈地碰到月球上了,那可不行。
主持人:这个是神舟三号的假的模型,我想问问,真的神舟三号究竟有多大?
王壮:这是神舟三号的一个模型,真实的飞船直径在三米左右,高是九米。
郑松辉:发射上去之后,整艘船在天上运行后,还要把中间的返回舱,载着航天员回来,所以这个直径是两米五,这是将来航天员的生活舱,返回之后,这个还作为留轨应用,实际上就是一颗卫星。
李元:这个在天上转,下面就没了?
郑松辉:这个是动力舱,就烧掉了。
王壮:这个是电池翼。
李元:上去之后才展开吧?
王壮:发射的时候是收拢状。
李元:宇航员就在这里生活,回来的时候到下面了。
王壮:对,飞行的时候是这么飞行,这里有一名宇航员,一共有三名宇航员,一般我们说有一个宇航员叫指令长,另外一个叫随船的工程师,另外一名是专家。一般工作的时候,在返回舱里,都是指令长在那里,其他人在轨道舱。吃饭和睡觉,都在这个轨道舱里,上去的时候,是这么一个姿态,三个人都坐在这里,是仰面的方向,返回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姿态。
主持人:这种姿势,是空间不够,还是为了安全着想设计的?
郑松辉:主要是为了安全,在发射的整个过程当中,要经受得起振动、过载、冲击,航天员穿着航天服,这个航天服是为了他安全起见,怕出意外,都是对号入座的,你这个人的体型是什么样的,座位就必须跟你的体型完全一样。
主持人:换了一个人还得换一个座位?
王壮:是的,一般都是一米六○到一米七之间。
主持人:在设计的时候,对宇航员的考虑,连身高和体型都是有考虑的?
王壮:对。
主持人:我们搭载的都是模拟的人,为什么没有像前苏联一样做一些动物的实验,为什么要上一个假人上去呢?王壮:苏联也好,美国也好,一开始探测人类在空间的生活,包括失重的影响,包括辐照的影响都不太清楚,所以为了保证人的安全,用狗和猴子来实验,现在来看,这些问题咱们已经掌握得比较清楚了,对失重的条件和辐照的条件都比较清楚了,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再走动物上天这条路了,在我们无人飞船达到一定可靠性的时候,就可以载真人了。
主持人:这个假宇航员和未来可能出现的真宇航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李元:你说的这个假假真真是这样的,我先说一段,假宇航员并不是做了一个木头人放在那里,那里头也有复杂的机构的,不是那么简单,到底不简单到什么程度呢?你说说。
郑松辉:假宇航员,一般来讲,刚才说人的个子和大小、体型,要按照一定的人的形体做的,因为是假的,不是活的,把平时宇航员训练以后的血压、脉搏,还有各方面进行录音,录完以后,放在这个假人的身上,然后整个在天上运行以后,就把这些信息,假人的信息,通过无线电传回来,传回来以后,地面各个台站、跟踪站都可以接受到,虽然是假人,但是真正能够得到他这些信息的。
李元:假戏真做。
主持人:如果是真人也好,一定设计到宇航服的问题,我听说宇航服是全世界最贵的衣服,能告诉我大概的价钱吗?会有多贵?
王壮:宇航服是这样的,考虑宇航员在天上飞行的时候,我们的座舱,包括返回舱和轨道舱都是密封的,在空间都是真空,里头是保证一个压力,和平常的地球一样,但是有可能万一遇到特殊的情况,这个舱施压了,宇航员在里面就随时有生命危险,所以他必须穿着宇航服,这个宇航务在外面是真空的情况下,里头是一个压力,从强度来说可以想象,必须是非常结实,否则外面是真空,里面一个压力,就爆了,所以服装的强度要非常高。
另外,这个服装要保证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宇航服里头得有通氧气和氮气,保证他正常的呼吸,同时你出汗,还要把湿气排除,一旦暴露在宇宙空间,有辐射,所以对宇航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价钱也就可以想象了。
主持人:不可以想象,大家可以想象吗?
王壮:就是说,它是现在世界上我们穿的衣服当中最贵的。
主持人:谁来猜一下这个衣服多少钱?
观众:一千万。
观众:一百万。
观众:一百万到三百万。
主持人:我听到最高的是五千万。
李元:咱们这个好象是拍卖场了。
王壮:我们是搞飞船的,不是制作宇航服的,但是这个价钱有几个同志是说得对的,是以千万级的。
主持人:我采访过另外专门做这个的专家,他以前讲过,应该是上亿。
李元:上亿?上亿都买架飞机了。
郑松辉:他把开始的研制费都算到里头了,单从这套宇航服,那就是几千万了。
李元:出得多了就便宜了嘛。
主持人:现在我们虽然还没有真正的载人上天,应该是有了。
李元:这张图就是一个宇航员在太空当中独立行动的照片,他本身就是一个密闭的小空间,就跟一个小飞船一样,特别昂贵的。
主持人: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
王壮:是用自己的材料,完全自己加工的。
李元:中国制造。
主持人:刚才讲的这个宇航员,会在上下两个舱来活动,一旦发生意外的时候,要怎么样进行救援呢?王壮:我刚才说了,我们的舱是密封舱,就跟屋子里一样,一旦有微流星击穿了,打了一个孔,我们船有一套系统,可以应急,给他补充压力,使压力恢复到房间里一样,但是船上不可能带那么多的气体,有一定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宇航员赶紧穿好宇航服,穿好以后,即使飞船不能再继续保证这个压力了,也没有问题,宇航服本身也又是一个小的空间,可以供氧。
李元:我想问欧阳自远院士一句话,您是宇宙专家了,飞来飞去的,有不少的流星,能打穿吗?
欧阳自远:空间的碎片有两大类,一类是人工的,就是我们现在发射的火箭卫星的残骸,依然在轨道上,随时有可能跟我们的飞船或者是卫星相撞,世界上已经有不少的例子,把它撞坏了,通讯卫星也不能通讯了。另外是天然的,宇宙中间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碎块,大的有几百公里,几十公里,那撞上肯定是产生极大的灾难,像恐龙灭绝一样的,这种事件在地球上是常有的。另外绝大部分是小的,有的甚至几毫米、几厘米,但是运动速度非常快,每秒是45公里,再加上飞船的速度对撞的话,就能达到五十公里,甚至更高的速度,能量是很大的。你的一些悬舱这些薄弱的地方,就可能击穿,击穿了就产生泄漏,很快改变生存环境,因此必须要有宇航服。
李元:照欧阳院士说的,被击穿的话,那我们要做得结实一点才行吧?
王壮:结实是结实,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到,我们整个飞船是用运载火箭把它运上去的,所以飞船的重量有一定的要求,不可能咱们想象的做成坦克式的那种。
欧阳自远:这里面有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所有的各种碎片都有一个分布,我们可以获得它碰撞的机率,一般不是说越厚越好,提高成本,增加重量,最后导致整体的经费增加,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具有这种防护功能的,在运行期间比较安全的最佳的搭配的选择,其实是各种模型是可以做出来的,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李元:我想不会选择在狮子座流星雨出现的时候发射吧?
王壮:不会。
主持人:以前有一个比喻,好象地球在枪林弹雨中间行进一样。
欧阳自远:要讲小的碎片,那当然是枪林弹雨中,一般来说,保持灾害性的撞击,比如说公里级的撞击地球,会造成毁灭性的灾害,甚至影响全球,假如说有十公里到五公里的撞击,会导致整个气侯环境的灾变,整个的大地被灰尘覆盖,我们的地球变成寒冷的地球,太阳受到屏蔽,光和作用难以进行,动物也失去了食物,整个的食物链就断了,导致大量的生物的灭绝,这在地球的历史上我认为是常见的。
李元:常见的?
欧阳自远:我们的尺度是按亿年加减多少百万年。而这种撞击来说,大约一亿年有一个公里级的撞击,这是讲机率来说。比如说我们的恐龙灭绝的事情,这是六十五个百万年,六千五百万年,还不到一亿年的,确实是在墨西哥附近,砸了一个大坑,我们国家西藏也找到很好的证据,全世界找到一百多个地点,现在却越来越确信,恐龙的灭绝,包括以前多次的灭绝,看来是受撞击的影响。包括最近新生代,至少有六次撞击,都引起了全球性的灾难。
主持人:我们还是讲回来吧,刚刚讲的是对神舟三号的担心,是不是很结实。刚才欧阳老师说这么多可能突发的事件,神舟三号不光是本身可以飞上天,还需要一个庞大的关于宇宙环境的研究室的探讨吧?
王壮:我们发射神舟三号飞船的时候,第一个是对天气有选择的,是用火箭把它运到轨道上,火箭在发射的过程当中,比如说当时的风特别大,有雷暴,这种情况下,对运载火箭发射不利的时候,我们也不见得一定说哪天发射。同样的,这个返回舱,最后回收的时候,在内蒙地区回收,如果天气特别好,我们也可以推后一天回收,或者是提前一天回收,并不是在我们定的那天回收。
李元:带的吃的东西够的?
王壮:够的,留有余地。另外,科学院给我们做关于宇宙的预报,包括太阳月斑等等,有关宇宙上的气侯是什么样的气侯,预报的这些情况都很清楚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很好的时机来发射。
主持人:刚才讲了神舟三号每个部分是干什么的,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郑松辉:我简单地再补充几句,实际上,作为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刚才讲到飞船,讲到航天员,讲到运载火箭,还有发射场,还有回收着陆场,还有整个在天上运行的地面测控网,有陆地站,有测量船,我们国家有四艘测量船布置在太平洋两艘,印度洋有一艘,在大西洋有一艘,除了美洲之外,其他的我们都覆盖了,这么庞大的一个系统工程确实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每次执行任务,这些准备工作,包括综合的条件如何来判断,如何择机发射,又确保航天员上得去,正常地运行,这些都做了,正常的这些都有。
如果异常,如果运载火箭一旦出了问题,我们还有一点,专门叫做逃逸救生系统,有待发状逃逸,大气层外和大气层内逃逸,还有应急救生,刚才讲的,被流星打了,或者说舱内压力,我们有十分钟的时间让航天员能够穿上宇航服,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回来,是这么一个过程。
李元:你刚才说,必要的时候,逃逸的安全措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发生了危险,你就指令他说你现在可以逃逸了等等,他也不一定降落到中国,可以降落到海洋里,高山上,都可能啊。
郑松辉:是的,我们考虑,除了的落到我们国外的,比如说内蒙古,还有四川,还有华北平原,国外的也有若干地点,比如说澳洲、美洲、亚洲的西部等等,咱们都考虑了,将来如果要真正上人的时候,都会通过外交的途径,跟有关的国家打招呼,说我们发射了,都要考虑这些问题。
主持人:问一些细节,您刚才一直讲回收的问题,在你们的实验当中,是不是亲眼见过他最后的回到地上,不管是海洋还是地上,那时候的情景是如何的?
王壮:回收的话,就是返回舱的回收,这个轨道开始自动以后,进入大气,在十公里的高度开始一系列的伞,有引导伞,有减速伞,还有主伞,好几个伞,不同的时间打开,最大的主伞,就是像我们足球场那么大的一个降落伞,带着这个返回舱。下面还有烧式大底,到十了公里之后再抛掉,返回舱这个底,为什么要把这个大底抛掉呢?是因为大底里面有固体的自动发动机,我们大的降落伞带着它往下落的时候,这个速度还是偏大的,里面有固体发动机,离地面一米左右,这四个固体火箭同时动作,他往下落,跟刹车似的,往上推,所以最后着陆非常安全,我们叫做软着陆。
这回的神舟三号,大家在电视里可以看到,返回舱基本上就直着戴着,上面有个大降落伞,落下以后,有一个自动的装置,把伞就切掉了,返回舱就停在那儿了。大家从电视上也看到了,神舟三号回来的时候就是这样稳稳的。
主持人:刚才说的足球场那么大的降落伞,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的?
王壮:要求强度非常强,但是重量又非常轻。我们这里头,单独在返回舱里有一个伞舱,因为返回舱的容积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你不能弄得太大,而且又非常结实,非常薄,最后压缩到很小的一块,装备到伞舱里,十公里的高度,把伞舱盖弹掉,然后把伞放出来。
主持人:我有一个资料,神舟三号应该是有三十多个中国的研究所都参与了特别的实验,样品也有一百多种,这个实验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大家从其他的报纸上也大概看到过这样的实验的东西,请介绍一下。
郑松辉:咱们在报纸上不断地看到他们有报道,总的归结起来,主要是属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就是说相当于蛋白质、生物的增长等等,植物的种子。还有一类,空间材料的加工,比如说汞、生化钾等等,半导体材料,一些合金,在地面上受到重力以后,不能提得非常纯的。另外一方面,属于一些摇杆器,我们国家这方面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国际上只有美国,美国是三段,我们比他们少了两段,而且下来的图象都特别清晰,还有探测器,对经济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次还搭载鸡蛋嘛,有的同志搞了大半辈子,在地面上就出不来这种东西,我的这个样品,首先分成两拨,一拨搭载在飞船上,另一个在地面,差别就是一个有重力,没有没重力,培养出来的就不一样。
李元:这个舱就这么一点,只有三米,那么多的项目放进去可真不容易,不是随便谁想放就能放的。严格的选择,而且限制重量和体积,真不简单。
主持人:刚才提到,宇航员在里面的时候,他们吃什么呢?我们坐飞机都知道,航空食品都很简单,宇航员吃什么呢?
王壮:失重的条件下,不像地面,摆上菜就可以吃,空中的时候失重了,菜摆在桌子上就飘起来了,比如说水,我们现在有重力,就在杯子里呆着,到了空中,失重了,就到处是水珠了,我们弄了一个牙膏式的,不能这么吃,就用牙膏式的往嘴巴里挤,当然这个东西营养价值也要比较高,蔬菜、蛋白、脂肪等等,我们单独有这么一个机构专门研究航天食品的。上去以后,早餐、午餐、晚餐,每天三顿饭吃什么,怎么搭配,单独有研究所研究这个,都非常科学的。
李元:我插一句,他飞在天上有几天呢?最多几天?
王壮:具体的还不清楚。
李元:反正也要有几天,刷牙也免了吧?洗脸也免了吧?洗澡怎么样?
王壮:时间长了可以洗澡,有一个单独的洗澡的袋子,还可以淋浴。另外,他在上面睡觉,跟咱们睡觉也不一样,我们在地面上有重力,躺在床上了,他没有重力,一躺就飘起来了,我们单独准备了一个睡袋,挂在壁上,睡觉的时候要进到这个睡袋里面,就挂在那儿,姿势也无所谓,哪方面都是失重的。
李元:时间也有关系吧?
王壮:都严格地规定好了,什么时候睡觉。但是他白天和晚上的概念跟咱们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地球一天是24小时,天亮了,天黑了,飞船在上面,绕地球飞,一个半小时飞一圈,一会儿天亮了,一会儿天黑了,所以白天和晚上的概念跟我们不一样。
李元:但是还要有一个地面上的概念,两个对比的,要不然搞错了,就下不来了。
主持人:这对我们所谓的正在进行锻炼的宇航员,应该是很好奇的,虽然今天没有来,但是肯定有。李元:很遗憾今天没有请宇航员。
主持人:刚才讲的吃什么,喝什么,包括牙膏式的食品,不知道二位吃过没有?
王壮:吃过。反正没有咱们吃的好吃,但是营养价值肯定很高。
李元:是不是管子上也写好,是哪一种,有没有鱼像肉丝?这个是麻婆豆腐?
王壮:就像方便面一样的,都写着。
主持人:宇航员里面的年龄,岁数是怎么区分的?刚才讲个子,只能一米六到一米七。
王壮:宇航员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因为他要驾驶这个飞船,一旦飞船出了事故,他可以去修,所以这要经过长期训练和培养的。
咱们的宇航员是从全国歼击机的飞行员里挑的,千里挑一。
郑松辉:一千多人当中挑出现在的十二名。
主持人:有女士吗?
郑松辉:现在没有。
主持人:那我们的专家是不是有可能会跟上去做研究?比如说咱们这两位总工程师,有没有这个计划也被送上去?
郑松辉:我们的年龄都没戏了,都超龄了。年龄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对正式的宇航员,一般来讲,都在二十五岁到三十六岁之间,如果是比较熟练了,或者是有经验的,苏联有五十几岁的都上天,美国的七十多岁也上天的。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有人在说说咱们现在这个舱,说是仿俄罗斯的,也有人说是买俄罗斯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王壮:这个返回舱是咱们自己研制的,俄罗斯那个返回舱比咱们直径小,只有两米二,咱们的是两米五。
李元:咱们底下是三米。
王壮:这个完全是咱们自己做的,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做出来的。
李元:和两弹一星一样,都是我们自己干的。
主持人:刚才讲了关于很多神舟号的问题,一会儿来宾可能还有问题。三位嘉宾都做相关研究的,很多人提出问题,国外已经多次载人行天的实验了,我们今天做的,应该说是在别人的后面了。
李元:炒冷饭了。
主持人:都在别人的后面了,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的研究?
欧阳自远:我觉得中国做有几层意义,第一,因为要进行空间的探测,载人航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要达到这样的技术,一步一步走,有序地发展,这是必然的,并不是说我做这个就是完全的重复的。
第二,已经发展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我们虽然是起步晚,但是我们的工作仍然可以做到起点高。这并不损害我们的工作。
当然,我们不是说完全重复别人的工作,就像月球探测,我们除了一些必要的工作是要重复,但是有更多的工作也需要我们去创新,所以我认为神舟号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工作,所以还是有新的意义。
神舟号的实验成功,我相信对今后我们国家的间站实验室,甚至是空间站,甚至包括载人登月,现在的载人行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
主持人:现在有没有说我们在载人航天上有几步计划,大概要分几步来走。
王壮:我们两个都在发射现场,江主席在现场看了我们发射,第二天接见了我们,在现场也说了,第一步就搞载人的飞船,第二步我们要搞空间实验室,我们中国自己的空间实验室,下一步还要搞空间站。我们为了搞空间实验室也好,空间站也好,飞船就作为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飞船和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来对接,所以我们第一步搞载人飞船之后,第二步就搞对接,一个飞船和另外一个飞船,和轨道舱进行对接,在空间交配和对接技术,再搞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同时,我们也不是封闭的,这些对接机构都考虑到了国际标准,我们的飞船可以飞到国际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对接。
主持人:在这样的设想中,最终是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王壮:远景目标就是我刚才说的空间站。
欧阳自远:我再补充一下,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我们做得最多的,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卫星的应用,我们的摇杆卫星、电视卫星、灾害卫星、气象卫星等等,各种各样的军事卫星,数千个在空中飞行,我认为这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也推动了整个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就是载人航天,实现人类走出地球的目的,利用空间的环境,实现我们在地球上难以实现的目标,比如说材料、生物制品等等,我们要搞空间实验室,研究一些特殊的科学问题,我们要和空间站对接等等,你不载人的话,根本是没有办法实施的,同时载人也是今后其他有人和动物的空间探索必要的,仅仅是起步。第三,是升空的探索,将来人们不会只固守在一个地球上,希望能够探测到更远层的空间,最近的是月球,然后是火星,然后是整个的太阳系,甚至到太阳系以外,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但是所有的探测,回过头来,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服务的。当然,它有它单独的目标,但是更重要的是,整个的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的繁荣,知识的增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宇宙。这是一个共同的目标。
他刚才讲到的,是载人航天领域的几个步骤。
“探索太空”主题讲座文字实录(二)
短信游戏站,精彩刺激好玩又有数码相机大奖!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