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本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此前已连续三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仍未被评出。就此问题,新华社在昨日的“最高科技奖”专题中刊发了《令人尴尬的空缺》一文,记者张景勇在文中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涌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等一批重量级科技成果后,受基础研究急于求成、系统相互封闭、经费投入不足、传统管理模式制约人才流动等因素影响,以上两项国家级科技大奖连续多年出现空缺,这反映出我国缺乏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和重大技术发明创造 。
本报记者王苓芳报道 有关专家表示,我国科研水平整体薄弱、立项创新不够、初选筛选粗糙是导致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大奖连续4年没有产生的主要原因。
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刘刚介绍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对这两个奖项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获奖项目必须达到国际顶级水平,今年确实没有项目符合一等奖获奖要求。另外,空缺也是为了保持国家奖的权威性,而且国外也有科技大奖空缺的情况。
中科院物理所一位专家表示,一等奖的空缺主要是由于我国整体科研实力与国际相比薄弱造成的,目前,我国虽然在有些领域的科研水平接近或领先于世界,但从整体实力来看仍有差距,大奖空缺也属正常。
还有的专家认为,自然科学基金在发放过程中偏好平稳、见效快的项目,导致该领域科研立项创新不够,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与国际接轨的尖端科技研究不足。“没有资金的支持,任何科研都无法进行。为了能得到自然科学基金,很多学校研究机构都选择出成绩快的项目。而一些与国际接轨的尖端项目由于研究困难,不被大多数人认知,获得基金极为困难。而没有资金的扶持,尖端科技项目的研究很难开展”。
除去水平和体制问题,初选过程粗糙、把关不够也为大奖的评选造成一定困难。专家指出:“由于历史原因,国家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部委,省市一级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而部分部级奖撤消后,由部委推荐的项目未经筛选,水平参差,也影响了申报的总体项目水平。”
新闻背景: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重大科学发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而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作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该重大技术发明必须是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400项。其奖金数额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规定。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