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
开发照排系统的“当代毕昇”
市场科学家
有雄心壮志不坏,关键还要有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
我们今天说王选是个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不仅仅因为王选选择了当时计算机界并不看好的照排,而是因为,王选当时就敏感到要“跳过第二代光机式照排机、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机”。而在当时要实现这个构想是必须力排众议的。
王选在《艰难的起步》回忆录中写道:“文化大革命”初期,有大字报批评我“喜欢一鸣惊人”。现在看来,“喜欢一鸣惊人”、“喜欢标新立异”、“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第一流的”这种雄心壮志都不坏,关键在于还要有严谨细致、脚踏实地和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
依然很忙
现在每周“只”工作40多小时,从1975到1993年18年间每周工作65小时
今年60多岁的王选说他现在每周只工作40多小时,王选把这句话的重音落在“只”字上,是因为从1975到1993年的18年间,他一直每周工作65小时,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王选说,那18年是他的创业期,当时条件差,开头10年没有奖金,后来报酬也不高。自己既要在第一线上奋斗,干得比谁都多,又要负责整个照排项目的协调管理,两副担子都很重。
我不是企业家
王选从未担任过方正总裁,却一直是方正的象征
尽管王选在淡化自己现在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直至今日王选仍然是方正的象征。一般来说,一个公司的象征大都是这个公司的总裁,而王选从来没有担任过方正总裁,他自己也明确表示不是方正的企业家,但为什么王选一直是方正的象征?
王选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方正是以技术发家,同时一直以技术为本,公司一切的一切都依赖于技术。方正的成名是由于‘告别铅与火’这场革命的巨大影响,方正多年来利润的主要来源也一直是出版系统。方正首先是一个软件公司,其次才是PC机制造、销售商和系统集成商。对于方正这样的以技术为本的公司,最大的风险是技术是否一直领先。”
王选简历
王选,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1984年后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1992、1994年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他还是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副主席。
王选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黄昆
谱写固体物理的“圣经”
中外大师的得意弟子
不列斯托大学把黄昆的照片贴在荣誉廊上
1942年,黄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昆明西南联大,师从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吴大猷教授,并得到了许多名师的教导。
1945年,黄昆赴英国不列斯托大学深造。他的导师,固体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特爵士的治学风格对黄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形成了专注于具体问题的严谨学风。日后,这种治学风格又“散射”给他一代又一代的弟子。现在,不列斯托大学把黄昆的照片贴在表彰该校成就卓著校友的荣誉廊上。
与玻恩合著物理学“圣经”
玻恩:“书稿内容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
研究固体物理的人都知道“玻恩和黄”Born and Huang ,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和黄昆合著的《晶格动力理论》一书的简称。40多年来,这本著作被世界各地的物理学研究者推崇备至,奉若“圣经”一般。而黄昆于1951年完成这部经典之作时,才刚满32岁,可谓大器早成。
据介绍,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玻恩,一直期望写一本从量子力学最基本的原理出发,运用演绎的方法,获得晶体的结构和性质的书。当他1947年遇到刚获得博士学位的黄昆时,建议黄昆和他合作写书。
黄昆接受了这个建议。写书期间,玻恩在看了黄昆写的部分手稿后,在给爱因斯坦写的信中说:“书稿内容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玻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黄昆不断地把自己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也写进书里去了。
科研不忘育人
至今,北大还因袭着他们的讲课传统
1951年年底,黄昆满腔热诚地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对新中国高等院校物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的大学正进行院系调整,国家亟待建立起新的教育体系,以适应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黄昆认识到为新中国培养一支科技队伍的重要性,于是,他和虞福春、褚圣麟等教授一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物理教学体系。直到现在,北大理科基础课的教学还因袭着他们的讲课传统。
黄昆简历
黄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浙江嘉兴人,1919年9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九三学社成员。1941年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5年获西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留学英国。1947年获英国不列斯托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48年任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研究员。1951年回国,1951至197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77年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自1983年至今,任名誉所长。
黄昆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至1991年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夫人是个洋学者
中西合璧共创“黄-里斯理论”
黄昆院士的夫人是个洋学者。这段姻缘还要从他留学英伦时谈起。
黄昆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去英国利物浦大学进行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在那里,他认识了日后的夫人艾夫·里斯。
黄昆的勤奋和敏锐,深深地吸引了里斯,而里斯对专业知识的精通、工作的勤恳以及她的美丽温柔也给黄昆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1950年,他们共同署名发表了《F中心的光吸收和非辐射跃迁理论》,这一开拓性的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被称为“黄-里斯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爱情之树也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来到中国后,这位黄夫人又有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爱扶。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