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名嘴”曹景行:一个睿智的“老小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31日 11:43 新民晚报 | |
![]() 凤凰卫视资讯台“名嘴”曹景行的时事评论功夫颇为老到 本报记者 宋宁华 视点导读 挑好选题、列好提纲、打个腹稿,就能一气呵成完成20分钟的《时事开讲》节目;碰到重大新闻还能随时根据“刷新”的信息纵横捭阖地加以分析——凤凰卫视资讯台“名嘴 这些日子,他在香港、北京、上海等处穿梭忙碌,记者辗转联系到他,并见缝插针在他刚到上海时约好专访,提前了解他将在上海开拓的新天地。“我喜欢干没干过的事”。说这话时,他露出孩子般纯真的表情。 开门第一件事:看新闻 前几天和曹景行约在凤凰卫视上海记者站的办公室见面,等了没多久,一位穿着墨绿色厚实呢外套、头发花白、手拿一叠报纸的人匆匆进门。与其说他是位“出镜率高”的电视评论员,不如说是位睿智朴实的学者。记者一看,他买的是当天上午的《东方早报》、《青年报》等,很厚的一叠,“早上堵车,正好路上看看报。”记者马上问道:“那么按照您的新闻眼光,今天有什么值得开讲的话题呢?”“利比亚的新闻值得关注,因为它对国际形势有影响,美国发现疯牛病例也可以评论。” 正说着,一位工作人员来请教如何处理“美国发现疯牛病例”的新闻,曹景行马上指导她和中国官方相关部门联系,同时采访麦当劳,问问他们是否使用美国牛肉。“我们做新闻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要采访到观众想知道的内容,而且要多手准备,大路不通就走羊肠小道。” 在上海招兵买马 尽管刚从北京飞到上海,曹景行的日程表已经快排满了。“前不久,凤凰卫视做出决策,决定派闾丘露薇出任北京记者站的首席记者,我来上海任首席记者,把内地的记者站发展壮大。对我而言,长三角地区都将成为报道的重点。”由此他也提起了担任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一事,一方面是学校希望扩大社会资源网络,另一方面他也能借此听听学生对节目的要求。 凤凰卫视上海记者站设在定西路一幢商务楼里,面积不过150平方米左右。“现在我最急于解决的是技术和人员问题。”曹景行告诉记者,过去,上海的新闻传送到香港成本很高,只能托人坐飞机顺便带回香港或者租用卫星,所以数量很少。现在,我正打算安装专用光纤,以便随时把片子传送到香港,将来还能连线香港做节目。 一边解决着技术问题,一边曹景行还在物色人员,准备尽快把记者站的工作拉上快车道。“我对学历、学科背景没有特别要求,要说有什么标准,那就是聪明能干。”在面试时,曹景行对应聘者谈了不少工作辛苦艰难之处,并坦言,在这里工作最大的回报就是——没有条条框框,适合想干番事业的人! “名嘴”的烦恼和心愿 随着曹景行在内地知名度越来越大,在街上也不时被人认出。有人对他说,“我晚上睡不着觉,看了你的节目觉得还不错,养成习惯后以后不看还睡不踏实。”曹景行便开玩笑说,希望这样的“失眠者”、“夜猫子”越来越多。 不过出名也有出名的烦恼,比如,原来曹景行并不是个很注重小节的人,现在出门前也得看看穿着是否合适,举止是否得体。“有一次,我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看到卖冰糖葫芦的,一时嘴谗买了一串,但想想在马路上吃被人看到不好,只好藏在衣服里回宾馆才饱了口福。” 50多岁的曹景行依然童心未泯,不肯服老。“在我们评论组里的7名评论员,我不是最老的,还有3个都比我年纪大呢。”所以,无论是搞策划、跑采访、说评论、办记者站,曹景行都忙得不亦乐乎。谈起未来,他没有明确的规划,“做自己没做的事情,未来仍然充满变数”。 五十一岁成了“电视人” 说起自己的事业发展,曹景行连说没想到。因为他到了近30岁才看上电视,到了51岁“知天命”的年龄反而“触电”成了电视人,由此他忍不住感慨:生活真是充满了偶然。 10多岁的他碰上“文革”,和不少上海知青一起到安徽的农场里插队落户。“文革”后期,他开始从农场发给干部的书籍中“吸取养料”,不管是二十四史还是马列著作,抓到手就如饥似渴地读。 1977年恢复高考,曹景行本来想报考化学系,但因准备不够充分,就报考了把握较大的文科。次年,他和妻子一起双双考上大学,一个学历史,一个学化学,重回上海。后来进入上海社科院工作。 年过40岁之后,他又选择香港作为事业的新起点。他一开始就进入格调较高的《亚洲周刊》,后又担任了《明报》的主笔,写评论得心应手,为目前在凤凰卫视“说评论”铺平了道路。 “人家说我从事新闻是子承父业,但其实我4岁时就和父亲(曹聚仁)分开了,更多的是从他4000多万字的作品中受到熏陶,他淡泊名利的性格对我影响很大。”因此,他对女儿的事业也同样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现在女儿在美国做市场营销,也有回国内发展的想法。他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女儿身上,只是把得到的资讯提供给她参考。 遥控器和“五角钱”理论 说起工作,曹景行滔滔不绝。他主持的《时事开讲》节目,虽在深夜播出,却已形成一批高层次的政要、企业管理人员等固定收视群体。他说,因为他力争在节目中提供给观众“第一解释权”,即在新闻事件报道后的第一时间,对新闻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 他还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遥控器”和“五角钱”理论。无论是做电视还是报纸,脑子里总要想着:观众和读者实际上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利,节目、报纸不好看,随时可以使用遥控器换台、或者不掏出口袋里的“五角钱”买报纸。所以,如果连记者自己也不感兴趣的内容,最好别让它随便“出炉”。 曹景行说,这些理论也是到了香港才总结出来的。因为凤凰卫视是商业性电视台,做节目一定要考虑成本和回报。“我们一般不为整体包装大量投入资金,而是集中精力打响栏目品牌,一年开创两三个,5年就是十几个,观众自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广告收入也随之而来了。” 背景资料 曹景行主要经历 曹景行,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明报》主笔、《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 他不但为凤凰卫视创造了多个深受欢迎的时事节目,如《财经论坛》及《中国人今天说不》等,还透过《时事开讲》这个节目,尽情展现他个人对国际时事及两岸三地新闻的独特见解。2003年初《时事开讲》因“紧跟时事,做出最迅捷周详的背景脉络剖析”而获《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新闻类节目”。 他现任凤凰资讯台副台长兼言论部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