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任何的判断和猜测都为时尚早,人们也不要太苛求菲奥莉娜。毕竟郭士纳也用了5年时间才将笨拙的恐龙转变成赚钱的机器。相比之下,费奥莉娜承诺的3年实现盈利已经远远超越了IBM,况且现在还处于经济的萧条期,在令人焦虑、窒息的气氛中,惠普、康柏的股东对合并进行投票的日子终于来到。
面对大洋彼岸上百亿美元的成交额,惊心动魄的并购与反并购之战,隔岸观火的我们 也可以感觉到:IT业过去几年刚刚固定下来的版图正在被重新划分,撬动各大阵营边界的不是“惠普康柏们能否成功合并”,而是“惠普康柏们”试图联合起来重划版图的巨大勇气与百般努力。
强悍的菲奥莉娜与固执、保守的惠利特,联手导演了一幕独角戏,惠康合并案的真正主角—康柏,或多或少躲到了舆论风暴的幕后,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数”。
一家年销售额接近400亿美金的IT巨兽,以不可思议的耐力与隐忍力,承受着公众一次次冷落与非议,言论的主基调不外乎两类:假如合并成功,在股权决定论的逻辑下,处于弱势话语权的康柏,必然面临品牌整合、员工裁减等诸多潜在危机;如果合并失败,华尔街的分析师早已抛出预测报告,康柏的股价则雪上加霜,再遭重创。
在可能的情境模式(合并成功)下,卡普拉思怎样捍卫康柏的尊严,换言之,康柏能否找到自己在新惠普中的解决方案?
康柏的品牌将何去何从?除原康柏董事会高管人员外,包括大中国区在内的康柏区域总裁花落何处,在新惠普即将裁去的1·5万名员工中,康柏会占多少比例?
这是考验卡普拉思的时刻,这是神经中最敏感的部位,这是最具爆发力和反弹力的后合并时代危机。
有好事如我者开始制造模型:在公众所最关注的品牌去留上,如果纯粹从商业逻辑出发,市场占有率与品牌认知度,应该是新惠普选择保留还是放弃的唯一尺度,但处于支配与主宰地位的原惠普,可能在双方品牌发生重叠与抵触时,打破商业惯性,更多地保留惠普品牌。或者PC是个例外,一度成为品牌PC代名词的康柏不会立刻被打进冷宫,因为新惠普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重回PC霸主宝座,远远甩开竞争对手,从而带动服务业的倍速发展,因而在PC领域,惠普与康柏更大的可能是双峰并峙,品牌共存共荣。
人事震荡又是一例,以大中国区为例,原康柏中国区总裁李金水突然离职,究竟是缘于合并后的权力分配考虑,还是别有隐情不得而知,但合并前夜的黎明已经抹上了一层薄雾,李金水自动出局之后,康柏现任大中国区总裁俞新昌兼任中国区总裁,而在此之前,俞新昌曾担任惠普中国区总裁,所以在现任惠普中国区总裁孙振耀与俞新昌之间,新惠普在中国区的高层调配,同样是一个两难的命题。
就目前而论,所有的模型只能是新哥特巴赫猜想,因为合并尚需时日,因为规则开始重建,因为商业逻辑的保质期面临着考验。
尽管如此,对类似于康柏这样的公司而言,合并的终极价值何在,只是对股东和董事会负责是否足够?康柏的基层员工是否应该有着与股东同样的权力?一个不应该被IT工业史所忘记的品牌和企业要以怎样的方式延续,这显然是一个公众领域的话题。(张自春)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