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开森
1月8日,古城西安秋风萧瑟,夕阳的余辉映照在古城墙上。偏偏有人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重振雄风。
57岁的台湾IT巨子施振荣,选择了西安作为ACER宏基品牌转型的誓师地。尽管早晨5点 就从台北的家中起床,连续转了几次飞机到傍晚才赶至西安,但施振荣并没有显出一点儿疲态。因为他想告诉世人,宏基并没有没落,只是稍微休整了一会儿。休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转型。
10亿美金的二次创业
1976年就开始创业的台湾宏基,与大陆的联想十分相似,走过了一条“贸、工、技”之路。自1981年在台湾新竹科学园设立工厂以来,宏基在全球建构了一系列规模化的制造体系,并成为PC业世界前三大供货厂。1999年,在互联网热潮下,宏基一方面组织自有品牌主攻欧美市场,另一方面投资了众多网络企业,但事实证明,这种扩张多少有点儿盲动。2000年,宏基在台湾著名IT杂志《数位时代》的“台湾科技百强”评选中榜上无名。
投资人并不看好“宏基电脑”的股价,相反,一段时间以来,宏基集团下属公司的分分合合,却不断地在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宏基旗中汇集了不下30家企业,由于网络方面的投资过于分散,在短期内看不到收益。2000年,施振荣决定收缩战线,断臂求生。2001年,宏基干脆一方面将代工事业部分出,成立纬创资通,全力拉回过去的代工客户;同时,将宏电、宏科、安基、太基、元基五合为一,专注于做服务型品牌。
宏基希望尽快从“大企业病”中康复,并抢占IT业下一步的制高点。2000年底宣布再造宏基的施振荣,花了6个月来思考未来,并决定于2001年8月底在台湾正式推出电子化服务计划,宏基称之为“微巨”服务。
有人评价说,这是PC制造商转型IT服务的唯一出路,宏基人则称之为“二次创业”。很显然,在经过近2年的内部战略调整之后,宏基决定借“微巨”服务实现品牌转型和资源重组。宏基过去是台湾IT制造与销售的代表,并一度想以制造型品牌形式进军欧美市场。但世界IT产业的不景气与Dell、IBM、HP等的强力反击,让宏基认识到,收复失地的方法在于调整重点、专注于服务型品牌的打造。
这一次转型服务,宏基应该是下了大决心。施振荣甚至开玩笑说,每天起床默念几遍“微巨、微巨”,以便将“微居”的理念和内涵深入人心。施振荣表示,“从现在开始,宏基内部的策略投资,原来的硬件、软件、半导体、IC设计等都不做了,而所有的投资都将与微巨有关,立足于解决微巨中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解决方案。”
施振荣总结以往宏基的失误,说:“外界过去经常摸不清宏基的经营重心,对宏基多少有不稳定的感受。事实上,很多内部员工对公司的现况与未来也有摸不着边的感受。”现在,宏基要开始专注打造服务的品牌了。宏基希望这是一个贯彻自己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宏伟计划。
“无微不至,巨细靡遗”
施振荣说,“过去10年来最让我感到苦恼的是,始终无法找到一条创新的路,现在我找到了!”在IT产业陷入不断杀价的恶性循环中,转型IT服务成为几乎所有的IT企业的共识,宏基也不例外。这次,宏基宣称自己的“微巨”服务,是全球独创的IT服务商业模式,可以与戴尔在PC业的直销模式一样,发挥惊人的创造利润的能力。
宏基做服务有自己的客户基础。施振荣表示,宏基将以现有的PC客户作为微巨运营服务的先期试用客户,再把触角延伸到台湾107万家中、小企业与5万家大型企业以及内地1500万家中、小企业。宏基将在2002年第一季度决定共建巨架构的内地合作伙伴,并在2002年第二季度在上海推出微服务。十多年来,制造代工业务点宏基集团营业额50%以上,转型“微巨”后,宏基预测在3年内IT服务将占集团营业额40%。
如果用微巨教或者微巨主义来形容宏基转型的品牌内涵,那么施振荣要做的,就是传教布道了。
“无微不至、巨细靡遗”是宏基的本意。“微巨”,完整的表述是“巨架构、微服务”,包括以通讯网络为基础的“巨架构”、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微服务”以及“为大企业服务的微巨解决方案”等。宏基希望在eDC等巨架构的基础设施投入以后,能够做到标准化的微服务。“只有在巨架构下实现的细微服务,才是未来宏基要做的,他不是搭售硬件,不是卖软件,不是按时间收费,而是在服务中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关键技术。比如日本DOCOMO的I-mode就是微巨成功的一个例子。”出身工程师的施振荣不厌其烦地向员工解释微巨的重要,“我们宏基长期靠微薄的利润维持生存,在IT不景气的今天,正好适合转型,以便寻求在高端上的突破。”
尽管如此,大部分人都觉得微巨说起来有点拗口,听起来听不太懂。
不仅是宏基,几乎所有的IT企业都在转型服务业。大到康柏、IBM,小到联想、神州数码。宏基此举是否在赶时髦?果真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做IT服务吗?中国的企业IT服务市场到底有多大?谁能够最后胜出?
一系列的问号和怀疑的声音接踵而来。施振荣坦言,自己并没有想明白未来是微巨是怎样具体实施的,但大方向一定是对的,值得宏基坚持走下去。自己做“微巨”服务,最大的优势是资金。“因为这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宏基要做的是10年以上的事业。选择电子化服务事业如同经营品牌一样是百年大计。”
台湾媒体的评论十分有意思:宏基跨入IT服务领域后,可以看得见的近期收益是,可以借此搭售硬件,将硬件集成与服务捆绑在一起卖。宏基集团旗下有1250余位行销业务人员,若竭力争取客户,必将对岛内IT服务市场造成冲击。但由于电信、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各有特性,宏基必须与其他系统集成或软件业进行合作。竞合的结果,可能是双赢。
主攻内地
当然,“微巨”服务更大的市场在内地。宏基打算在未来3年内为此投入10亿美金,其中大部分在大陆。这种投资将不同于以往在大陆“买设备、盖工厂”的模式,而是一种典型的基础性投资。上个月,宏基在上海已经与四家电信方面的合作伙伴进行了谈判,开始打造巨架构,同时,宏基并希望形成一支上百万人的“微巨天使”和“微巨特使”队伍,专注于企业和数字家庭的电子化服务。
今年51岁的林显郎,是宏基内地业务的总管。1998年,他上任伊始,就在内地大胆实施渠道改革,取消总代理,建立一级经销体制,并取得了明显的收效。1999年,宏基笔记本电脑市场占有率从第7位上升到第4位;2000年,宏基台式PC杀回前7名,同时开始建设e-channel渠道模式。
宏基投资大陆和布局内地的步伐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在中山的工厂,宏基投资了3.75亿人民币,用于专门生产自己的品牌电脑;而宏基在惠州的代工厂的投资则将近5000万人民币。“因为WTO以后,生产型增值税将改为消费型增值税,这对宏基十分有利。”林显郎接着表示,“中国加入WTO以后,宏基的投资将进一步加强。”
林显郎的硬朗作风更多的体现在行销和品牌攻略上。11月的西安渠道大会以后,宏基将用2个月时间完成50家Acer家用电脑“旗舰店”的建设,并要求它们统一装修,专门销售宏基一家的电脑及外设产品。2002年,宏基将在石家庄、天津、宁波、乌鲁木齐等10家以三级城市为主的地方授权条件中心,完善二、三级城市的服务。宏基目标是在3年内将内地部分营收从目前的20%上升到40%所有的产品业务,都是为服务业务作铺垫。宏基电脑总经理王振堂表示,宏基已向一家美国厂商下了订单,购买了一批成本在2万元上下的设备,专门用于大中华地区租赁使用。以“微巨特使”和“微巨天使”的形式,宏基为企业和家庭提供的IT服务项目将于2002年第二季度在内地展开。
施振荣将亲自出马,推进内地的微巨服务。“我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内地接洽合作或推广业务。”施振荣对内地的IT服务判断很乐观,“内地接受电子化服务的速度可能会快于台湾,虽然前期需要花精力去教育客户。”宏基将与大陆的电信、软件厂商以及跨国IT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并不排除以收购的方式,加速内地地区巨架构的建立。
据IDC预测,2001年全球IT市场将出现1.6%的负增长,而中国市场预估则增长12%以上。更多人看好内地IT市场的发展,不是仅仅因为世界制造工厂的概念,更是瞄准了未来产品与服务市场的潜力。
不久的未来,面对IBM这样的跨国大鳄和联想这样的本土狼的双重夹击,像宏基这样的台商能在IT服务市场中抢得多少订单?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