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短信互通还要用户等多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3日 15:19 通信信息报 | |||||||||
导读:用户期盼已久的小灵通与手机短信互通至今未能实现。信息产业部已经发布了相关文件,那么谁在扮演短信互通“绊脚石”的角色?无论如何,用户的利益不容忽视,每个运营商都必须正视这一点。 本报记者 史剑
春暖花开的4月是播种希望的日子但信息产业部年前发出的《关于固定网和移动网短消息互联的用户范围等问题的批复》,即俗称的147号文件中所要求的,要在2004年3月底前实现四网之间短信的互联互通却让人看不到希望。据记者了解,尽管目前两家固网运营商已经完成了从达成备忘录到进行网间实验,再到签署协议以及最终实现短信互通的全过程,但与移动运营商之间最为关键的谈判却陷入了僵局。以中国电信为例,虽然与中国移动签署了开始短信互联实验的备忘录,但也仅限于此,而与中国联通干脆连备忘录都没能签署。“有期无定是无期”,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小灵通与移动手机之间的短信互通?短信互通到底还要让用户等多久呢? 利益上的纠葛是阻碍小灵通与移动短信互通的根本原因。 从目前得到的各种消息归纳来看,阻碍小灵通与移动手机短信互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二是利益。 首先来看技术。技术上存在纰漏从而会导致对用户的服务质量没有保证是目前移动运营商迟迟不肯短信互联的主要理由。“短信互联互通与语音互通在技术上有所不同,因此需要一个新的衡量标准,在服务质量上,中国移动要求有所保证,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任,这些并不是刁难固网运营商。”中国移动公司互联业务部的一位经理的观点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为此,移动运营商提出了小灵通与移动手机之间的短信互通成功率要达到80%以上的标准。而按照惯例,两网之间的互通是没有事先设置标准的,信息产业部的一贯做法是先做起来,再订标准。 其实技术上的问题并不是关键,因为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可以在发展中解决。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互联互通上很多问题都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以消费者最为敏感的短消息收费问题为例,只有接收方确实收到短消息并给对方网络发出确认信号后,短消息发送方的计费系统才会开始记录,消费者完全不必担心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尽管目前两网间的短信互通成功率要达到80%还有些困难,但70%是可以达到的。相比于移动网间通话成功率一般在60%左右的标准,这并非不能接受,而且这种标准是否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利益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来检验。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陶青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阻碍小灵通与移动手机短信互通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技术,而是利益分配问题。 2003年,我国手机短信的发送量已经突破了2200亿条,手机短信增值服务市场的规模也超过200亿元。更重要的是,手机用户和手机短信业务量正呈现疯狂的增长趋势,人均一天发短信量已经从2001年的0.36条上升到2003年的2.24条。眼前巨大的市场利益使移动运营商暂时忽略了短信互通所能带来的新增市场规模,而把注意力只是集中到短信互通会抢了自己的“蛋糕”上来。于是,绝不能让竞争对手“搭便车”、“占便宜”就成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对待与小灵通互通短信的心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移动运营商左一个问题,右一个问题,迫使信息产业部标准制定部门一个个去解答,把两网间短信互联的时间拖延下来。” 短信互通无法实现最终损害的将是消费者的利益。 作为电信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一种通信服务产品,短信以其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的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并由此不断发展壮大。据中国知名调查机构零点不久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网民每周发出短信十四点九条,收到短信十五点五条。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短信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正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要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老百姓对电信业务的价格因素还十分敏感。在我国移动语音资费采取双向收费的情况下,选择短信来传递信息就成为很多消费者的必然选择。据一项调查显示,34.83%用户使用短信是为了节省话费。更重要的是,对短信沟通的这种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小灵通用户等低端用户需要通过短信与移动用户进行交流,即使是移动的高端用户也有相应的需要。春节移动短信的热潮已经证明,把短信等同于“低端业务”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此,小灵通无法与手机实现短信互通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电信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与社会的包容、用户的支持息息相关,其回报社会、用户也是理所当然的。信息产业部有关人士曾经指出,短消息互通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因此,我们不能把短消息互通仅仅看成是企业行为,不管企业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互联互通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可以说,由于小灵通短信与手机短信目前没有实现互通,使手机用户和小灵通电话用户只能“隔网相望”,而不能互相通过短信这一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的通信方式进行沟通。这不仅背离了通信服务产品的基本特征,也导致了目前我国短信业务市场不“完美”,不能最大限度地做大短信的“蛋糕”。那么,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为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在短信互联的谈判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规则制定者的作用,如何在运营商之间找到利益平衡点需要政府更大的智慧。 当前,短信已经融入进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相较于过去短信只能在手机之间或小灵通之间传递,四大运营商短信互联将是革命性的,其带来的不仅仅是运营商技术上的合作,更多的是消费者的福利以及短信业务乃至数据增值业务的进一步繁荣。至于目前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如短信互通成功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除了运营商自身需要改进外,完全可以通过市场选择来解决。毕竟,提供了某项服务被市场所淘汰是一回事,而借口存在技术问题没有提供这项服务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先通再及其余”应该是一个大方向。 短信互通难的关键在于利益之争,而短信网间结算费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网络互通管理处房超峰副处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固网与移动网短消息结算费将由运营商协商产生,信息产业部只有在双方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会出面干涉,这是原则。而从目前的情况,单靠运营商之间的协商来达成协议是比较困难的。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陶青博士认为,仅仅靠运营商之间是不太可能实现短信互通谈判的实现。从目前中国移动收入来看,短信互通的收益对它现阶段整体利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此不热心是很正常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室主任王学庆告诉记者靠运营商之间进行协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力量比较均衡,而如果有一方在市场中有比较大的控制力的时候,政府应该介入。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信息产业部作为重要的政府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督促相关运营商尽快达成协议,让小灵通摆脱短信孤岛的尴尬,使近4000万小灵通用户和2亿多的移动用户真正享受到短信互联所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诚然,作为世界性的监管难题,如何搞好互联互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运营商之间找到利益平衡点更是需要大智慧,但为了广大普通消费者的利益,政府到了该出手的时候了。《通信信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