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民/文
自从福建省电信部门推出小灵通的那天起,它就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最近,有些同志对福州作为省会城市该不该开通小灵通,是否符合信息产业部的有关规定;小灵通的技术是否过时和通信质量有无保障;小灵通是否造成频率资源的浪费,它的发展周期到底有多长等提出不同看法,那么,究竟该怎样客观看待这些问题——
福州“小灵通”虽然还没有正式开通,但有关“小灵通”的话题确实不少,有期盼、欢呼,但也不乏误解。“小灵通”到底怎么了?
“小灵通”业务是指在本地网范围内采用无线接入技术实现的一种终端可携带的电话业务,是市话系统的补充和延伸。
福州市作为我省的省会城市,还有相当多人口相对集中的园区、社区、办公商务楼由于管线不到位和管线敷设困难,或是原有的管线容量已不能满足需求增长使通信受到制约。通过采用“小灵通”无线接入的方式,在较快的时间内缓解通信管线建设的压力,解决社会公众的迫切的通信需求,既符合信息产业部的有关规定,也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在目前电信消费日益成为公众必须品和电信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小灵通”促进了电信市场的繁荣,也满足了公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小灵通”从一开始就受到我省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用户的青睐。泉州市“小灵通”还没有开通时,所属各县市政府纷纷向当地电信部门发文,要求尽快建设;三明市各级政府都把“小灵通”建设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各县市政府分管领导都亲自主持召开“小灵通”工程建设协调会,以保证工程顺利进展;莆田市政府则把建设“小灵通”列入地方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程之一。福建电信对“小灵通”建设也倾注很高热情,许多基层企业把发展“小灵通”作为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在电信领域的具体实践。
“小灵通”由于资费相对较低,可随身携带,辐射小等因素,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提高我省的电话普及率和向社会提供电信通信的普遍服务,加快我省的社会信息化进程。
“小灵通”作为实用技术的应用,其固定电话的延伸和补充的定位已是十分明确,它和移动电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技术与GSM、CDMA属于并存关系,不能硬性比较两者的孰优孰劣。也就是说,只要固定电话还存在一天,小灵通就有可能继续存在,且技术上也可以不断改进。另外,通信领域注重的是成熟的技术应用,注重的是应用成本。铱星通信在竞争中败给GSM,说明高精技术不完全等同于市场。
有人认为,由“小灵通”引发的话题实际上是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电信市场竞争局面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通过近几年电信体制改革,我国电信市场上已经逐渐形成7大电信运营商竞争的局面,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各运营商必然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更适合客户使用的通信技术和业务,也必然要努力去做到服务更优、价格更低,让老百姓更方便、更实惠。这是市场竞争的自然规律,与行政手段干预的计划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电信公司现在是一个市场主体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考虑的是市场成本。它不可能像有些人推测的那样,不计成本地重复投资、浪费资源。从目前的情况看,小灵通的平均每线投资比固定电话少,成本回收期在三年左右。而且,小灵通所处的频段是经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核准,不存在频率资源浪费一说,况且频率资源虽不可再造,但也并非每个频段都紧张。
有人说,有需求就有存在,存在就是合理。近二十年来,我国电信业以高技术、高起点、跨越式的发展战略,有效地缩短了追赶发达国家的时间。但与此同时,业内也滋生出过份依赖技术驱动市场的情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电信资费居高不下。因此,从国情出发,开发一些投资省经济实用的通信业务,对社会公众而言,并无多大害处。毕竟,有人喜欢阳春白雪,也有人钟情下里巴人。
所以,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最关键的是看“小灵通”自已能不能以最高的性价比在市场中占住脚。对于有关小灵通的所有话题,市场才有最终的发言权。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