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伟 北京报道
《21世纪》:作为新惠普中国区总裁,你在合并的时候就大声疾问:“谁是真正的蓝色巨人?”现在合并半年过去了,惠普离赶超IBM还有多远?
孙:至少要在合并一年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但我们可以从两个公司的战略角度去谈,因为公司和公司的竞争,谈数字是非常短期的,但从公司的商业模式去比较,就可以清晰地分析在未来的环境里,哪一家公司更有潜力。
IBM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专业式系统”,计算机环境里面所需要的每一样东西,从最底层的芯片开始,一直到最上层的顾问咨询服务,IBM希望所有的东西都自己做。
而惠普不同,惠普走的是“开放式系统”,我们把计算机的生态系统切成几个层次,惠普只是专注于其中的一个层次,我们与上下层之间是与不同的公司去合作,当然,我们认为自己专注的层次惠普是比较有潜力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产业到最终,都将是开放式的系统,这是规律。计算机产业以标准化进行生产,走开放式的道路,就比较有机会成长得很快,这是惠普超越IBM的机会。
《21世纪》:这种“开放式系统”是不是以惠普惯用的“战略联盟”体现出来?是不是代表惠普将会更多主导一些标准的制定?
孙:开放式系统只是个商业模式,和战略联盟不一样,IBM也使用战略联盟的手段。在惠普合并之后,开放式系统就是我们的一种战略,我们的改组就是根据这个战略去设计、组织、执行的,开放式的商业模式意味着并不只有联盟而已,而是用到的产品都是标准化的。我们有信心击败不采取这个模式的公司,当然也包括IBM。
谈到标准,我们一直在做这个事情。
惠普对任何标准都能接受,像JAVA出来时我们马上就接受了,惠普不会像SUN那样坚持不用微软的东西。我们是只要能用标准化的就用标准化,如果自己的标准不被认可的话,惠普也会放弃自己的标准。
《21世纪》:不久前,惠普为2003年制定了四个研发方向:软件、无线通讯、安全性、多媒体。软件排在第一位。但与此同时,IBM却号称自己是软件巨人,它已经牢牢占据中间件市场,惠普却遗憾地放弃了中间件……从软件看,IBM好像甩开了惠普好远。
孙:(试图避开这个话题)如果大家要惠普半年就出成果,那期望值就太高了。要看到我们现在每一个战略的执行是什么样子,并且我们怎么去组织这个战略,这个才比较实在。从软件来看,惠普是有点小,但从其他方面看呢,是IBM大些还是惠普大些……
《21世纪》:我们先从软件这个具体的业务谈起吧。
孙:惠普为什么要放弃中间件?就是要走开放式系统。
惠普对商用客户的定位,就是“提供最佳投资回报的计算机平台”。软件在里面扮演的是管理的角色,所以,我们是把软件的重心缩回来专注于管理我们的计算机环境。
我们的一个软件OPENVIEW,它是最早的管理软件,开始只是网络管理软件,后来,我们加以升级变成系统管理软件,最后,配合我们的战略,我们把它变成资源管理软件。
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最好,所以我们要发扬光大。其他不好的领域,如中间件,就交给其他公司去做吧。
《21世纪》:还有IT服务领域,有人说IBM对普华永道咨询部门的收购使得惠普与其差距变得更大了。
孙:你怎么只拣IBM比我们大的地方谈呢?
(笑)IBM比我们大的只有两个:软件与IT服务,其他都是惠普比IBM大,像打印机、PC机、服务器、存储都比IBM大,像存储设备(编者注:应是硬盘业务),IBM已经卖掉它并退出竞争了。
我们跟IBM所做服务的含义不一样。去年,我们也曾想过收购普华永道咨询,但最后放弃了,这不单是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因为我们在思考:到底IT的走向是什么样子。从费奥莉娜加入惠普,我正式接手惠普中国区总裁的工作,到现在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了。
你不知道我们经过的讨论有多少,经过的尝试有多少,到最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公司能够成功,跟过去的历史是不会没有关系的,应该是过去历史的延续。
所以,我们要做的服务,应该是围绕着和惠普品牌有关的服务。现在,我们做三种服务,一种是支持服务,这毫无疑问,因为我们是最大的PC生产商;第二种是外包服务,这也是和计算机平台有关的一部分吧,把平台交给我们去操作管理,这是目前我们在推动的;第三是咨询服务,我们顾问咨询做什么?都是围绕着怎么把我们的平台用得更好的顾问咨询。这就是我们在IT服务方面的思考。
下断戴尔:成本低于直销?
《21世纪》:目前普遍认为,单纯的PC产品制造已经是强弩之末,未来再增长幅度也有限了,这是否还作为惠普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呢?
孙:答案是肯定的。从企业看,我们的定位是IT的平台,我们谈投资回报;从个人消费者来看,我们谈体验,在这两种战略里,PC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它是计算环境的提供者,大家都需要。
当然,我们所谈的PC概念已非单纯的一台机器,PC产业是一种环境,在未来会有各种表现形式,我们叫它终端也许更合适些,就像最近推出的WINDOWS手机一样,技术发展使得终端有各种形式……
《21世纪》:惠普仍旧发展PC就不能不注意后面的一个对手,那就是戴尔,它的直销对惠普的PC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孙:我个人认为:戴尔不是一个产品公司,也不是一个IT公司,它仅仅是个销售公司。这很像网上书店亚马逊,它刚开始是卖书的,但现在它不光卖书,连衣服都卖,亚马逊是个销售公司。一样的道理,戴尔今天要进入打印机,它还要卖更多的东西,这一点都不意外。
以它这种直销的模式,它连衣服都可以卖。
今天,为什么思科等很多厂商都不愿意和戴尔合作了?我打个比方,超市里卖方便面、肥皂等各种商品,但都是帮人家卖的,有不同的品牌。戴尔现在却是方便面、肥皂上都要贴上戴尔的品牌。
所以,戴尔公司的定位,就在于销售,它要用同样的渠道——直销———去多卖东西。
但惠普不一样,我们每年40亿美元投在研究开发,惠普今天的重心不在销售。
《21世纪》:但戴尔的直销模式还是效果明显并颇有威胁。
孙:但这个世界并非只有直销的销售模式。直销只是我们其中的一个模式而已,我们34%的大客户都是通过直销来跟我们做生意的。我们不是往直销倾斜,我们的分销系统也在发展,我们是做多渠道销售。
《21世纪》:有传言称,前些时候惠普在减少自己的经销商?
孙:不是减少。我们是在重组我们的经销商,配合我们今年成立的四大事业部体系(企业系统集团、信息产品集团、打印及成像系统集团及专业与支持服务集团)。
《21世纪》:你也曾经说过,合并最大的优点在规模化降低成本,现在看来,这种成本降低大约有多少个百分点?
孙:降低是挺大的。我们可能比原来的目标还要大,到目前为止,我们PC的生产成本已经降低了30%。渠道销售方面的成本目前还没有算出来,但生产成本是最直接的。
这个PC的成本降低来自于采购的优势,因为惠普康柏合在一起,明年就会在内地采购70亿美元,这个采购量会带来很多成本降低,此外两公司内部人员、工厂都是重叠的,一重组马上就把PC成本节省出来了。
《21世纪》:惠普的成本会比戴尔还要低?
孙:不能这样讲。我认为两者有诸多不同,没有比较的基础。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