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上午9:00-12:00、下午1:30-4:00在中国大饭店宴会厅举办北京国际周传媒专场活动--“WTO与传媒经营管理”研讨会。以下是人民日报社所属环球时报副总编胡锡进在此次研讨会上的讲话全文: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些媒体的发展问题。因为我是专门搞国际新闻的,所以我的演讲主要就局限在国际新闻的范畴之内。
我不是搞理论研究的,没有上过新闻学院,所以今天演讲的时候,感觉很难找到几个关键的合适的词里表达我想说的,比如我今天发展的题目叫做报告环中国的国际新闻,我知道这个词是不准确的,但是我找不到更准确的词,我说的过程中,可能大家会理解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看到了,中国传媒的报道中,国际新闻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在各个报纸以及电台,国际报道的内容都在迅速扩张,很多报纸过去都没有国际专办,现在都有了国际新闻的专版,甚至有的出了国际的专刊,加在报纸里出售。很多省级的电台都有了国际新闻,过去都没有,现在国际新闻的比重越来越大,最重要是过去二十多年的持续的改革开放,已经将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过去看来跟中国毫不相干的事情,已经在今天对我们发生了很实质的影响,大家对国际新闻越来越关心,很多过去根本上不到中国报纸的事情,现在都上了中国的报纸上,上了电视的屏幕上,甚至于上了报纸的头版,上了电视很重要的位置。正如人们所说的,世界正在变小。
但是我想说的,即使如此,在今天世界一体化的环境中,同一个新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被感受的还是不一样的,人们的接受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角度。
显而易见,欧洲人更关心发生在他们家门口的南斯拉夫的危机,不惜血本地进行报道。美国的媒体相对就差一些。因为我当时在南斯拉夫长驻,听他们讲,欧洲人对南斯拉夫的每一个领导人都很清楚,谁叫什么都知道,而美国人,在九四年九五年的时候,甚至不知道南斯拉夫有几个民族,但是对中东地区不一样了,连篇累牍地报道,欧洲就差一些。中东地区有美国人的石油,有时候还关几个美国的人质,还有美国担心的恐怖分子。
但是我想说的,是中国的国际新闻的主调是什么,以及中国国际新闻的核心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是关键的问题。最近这几年的情况有一些变化,但是前些年的倾向不是很明显。中国媒体上的国际新闻本质上来说很多都是西方媒体帮我们选择的,就象台湾来的胡先生讲到的,一个经济的强势可能就造成了一种传播的强势,这在国际新闻上尤其明显。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中国人比如在媒体上经常看到高尔夫球,看到网球,赛车的比赛,这些东西实际上跟中国人很远的,但是这些东西多年来强行灌输给中国人,使中国人对这些东西也有了兴趣,也知道苏马赫,也知道一些网球的明星,甚至于知道高尔夫的球星。很多中国人对中东地区的形势了解得很详细,中东地区对中国人也很重要,中东地区的报道比中亚地区,比如朝鲜地区等等,甚至经常超过俄罗斯地区的报道,这都是受到了西方传媒的影响。我们周边的蒙古等等地区,我们实际上对他们了解得很少。实际上一些问题大家是很感兴趣的,比如我们环球时报写的古蒙古帝国有很多的汉字的墓碑,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中国记者到那儿去采访一下。
这种情况的形成,不是政治因素,是经济的强势造成的。西方的经济实力太强了,他们的新闻是工业制造式的,就象生产可口可乐,辣鸡翅,把他们的新闻在世界各地推销,这是很难阻挡的过程。第三世界的媒体在实力上很难跟他们进行拼比,我在国外工作,这种印象是非常非常深刻的。
比如在萨拉热窝,中国的记者,在前南斯拉夫地区大约有六到七个人,最高峰的时候,包括临时采访的记者,当时中央电视台派了一个临时的采访组,最高峰的时候能够达到十个中国记者,这是波黑战争期间。但是别的媒体是什么情况呢?在萨拉热窝有一个路透社的文字记者,说是一个人,但是手下有六个当地的新闻雇员,全是当地的新闻工作者,而且非常熟练地使用英语,他们有三个汽车,两个装甲车,同时还有图片记者,还有摄像组。
这么大的文字采访团里,管的就是萨拉热窝和穆斯林地区,非常狭小的地区,我的活动范围要比他们宽大得多得多,当然我的采访就不如他们那么细节举这个例子就说明了他们的新闻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当时北约军队突然进入波黑境内的时候,在一个小小的叫图斯拉的城市里,竟然出现了几百个美国记者,光一个ABC新闻集团出现了六十人,CNN出现了三十个人,我是当地的唯一的一个中国人,就是这样的实力差距,所以的确很难跟他们相比。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事情,是跟他们的利益直接相关的事情,我们就有空间报道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在观念上要有这么一种选择,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了,新闻有两个层面,一个就是公共新闻,全世界哪里发生大的事情,阿尔巴尼亚发生骚乱,或者中东地区发生恐怖事件,或者什么地方发生战争,举行高峰会议,这是公共新闻,没有异议的。
但是还有一种是环中国的,以中国为角度,中国人最关心的新闻。全球时报这个报纸近年来大家都知道,在座的都是新闻同行,发展比较快,九三年创刊,九七年改名为环球时报,当时只有十万的发行量,现在变成了一百六十万的发行量,是周二刊,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报刊之一。在报道国际公共的新闻的时候,我们也抓住了中国新闻的敏感点,就是中国人更感兴趣的新闻。在这个当中,我们做了很多扎扎实实的工作,这些工作当然也是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个过程,整个的中国媒体全都开始了,而且做得非常不错。
比如中央电视台有一些节目做得非常好,一些兄弟报纸也做得非常好,包括一些地方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等每年都向世界各地派出很多的摄像组,镜头越来越对准中国人感兴趣的区域。过去可能拍一些风光片,拍一些很简单的跟旅游团走的,现在我们有很多合作的电视台,他们的节目的选择也开始中国化,这是市场给我们带来的。这首先不是政治性的,而是市场决定的,中国人对这些感兴趣,谁这样做了,就会带来收益,环球时报这些年来是这样做的。
我们九七年就开了一个国内外的专版,专门报道华人在海外的情况,当然今天是司空见惯的了,但是在当时都是中国读者闻所未闻的东西,比如我们报道过哈萨克斯坦的专门针对中国车队的车匪路霸,比如纽约的华人工作的血汗工厂等等,都是我们首先报道的。即使一些重大的新闻中,我们华人的视角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阿尔巴尼亚骚乱的时候,我们马上就报道。我们联系阿尔巴尼亚使馆,华人在那里是否安全,介绍当地华人的情况,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我们采访温都尔汗,林彪摔下来的地方,我们采访上甘岭的情况,比如一个记者到国外采访汽车展,我们要求首先看看汽车展上有没有中国车,他说看不到一辆中国车,这个放到标题上效果就非常好,这是我们环球时报做的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了,包括华尔街上的一些很成功的中国人士的报道,确实收到了根号的效果。
我们编辑部策划选题的时候都说,中国人在这个新闻中更关心什么东西。所谓环中国的国际新闻的市场的需求是非常非常旺盛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国际战地报道,比如唐师曾,水均益等等,他们都是我们的朋友,市场效应都非常好,大家都很认可这些人。实际上,我想说,中国的这些报道,国际新闻的报道中,即使一些比较粗糙的东西,也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包括我本人当年在南斯拉夫工作的时候,我们的报道应该说是比较粗糙的,但是我们中国人到了战区,我们去了,到了伊拉克、科索沃,这个事件本身的新闻效应有时候比他采访出来的效果还非常好,比他采访出来的内容还更加引人关注,刚开始没炸咱们使馆的时候,离我们那么远,但是科索沃到底是哪个民族,中国人可能不关心,但是我告诉你,那里有几个中国人,那个中国人住在什么地方,我见了他,跟他姐姐聊天,把这个把报纸上一摆,效果就非常好,就因为离中国人特别近。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了,这样做实际上市场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实际上中国人的视角能够带来很多时事的,整个的对国际新闻的看法,强调一个中国人的视角,越是中国的,实际上就越是国际的,通过中国人的视角看到了一个更加新鲜、丰富的世界。
总体来说,中国加入WTO以后,媒体的竞争就会更加激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媒体面临的环境将会更加残酷。我觉得中国媒体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我们的市场潜力非常大,我们的发展会非常迅速,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最根本的东西,还是要把自己的报纸做好,把报纸做好了,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就会有很好的经济回报。
国际新闻的空间也是很大的,在国内的新闻市场上,现在已经相当成熟了,尤其是体育、财经等方面的新闻,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在国际新闻的市场上,还是刚刚起步,很多还很不成熟。现在在国际新闻这一块,体育走到了前面,投入也比较大,我们的记者到前方,中国运动员在国外的情况都报道得非常多,但是在其他方面,确实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谁这样做得快,谁就会在市场上壮大得更快,得到的回报就更快,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谢谢大家。
点击此处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